“小地方”揽人才,也需“量力而行”

如果只是一味地认为,县城等“小地方”不需要人才,“小地方”与高学历人才就是错配,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偏见。
文2039字,阅读约需4分钟
文/羽木(媒体人) 编辑 马小龙 校对 陈荻雁
图片
▲3月15日,重庆市云阳县,满载四川、重庆产地的工业品和原材料的船舶在长江航道前行。图/IC photo
88所事业单位,157个工作岗位,190个招聘名额,其中176个名额要求研究生学历及相应学位,其余14个名额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学历,下同)——这样一则招聘公告并非出现在一线大城市,而是在一个常住人口不足100万的县。
日前,重庆市云阳县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考核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引发关注。招聘的单位包括县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县医院、县图书馆、县疾控中心、中小学,以及多个镇、街道办事处、乡等。
━━━━━
“小地方”呼唤高学历人才
190个事业单位招聘名额,90%以上的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及相应学位,这样的招聘要求,显然又为“名校硕博生已经卷到小县城”添加了一个现实注脚。
事实上,不止是云阳。如今区县一级城市对于高学历人才的抢夺,早非个案。如近期就还有浙江遂昌县、广东和平县等重金引入高学历人才引发关注。可以说,基层对高学历人才的争夺,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并且东、中、西部地区均有。
当然,具体操作上,各地也有所区别。像一些地方是按照专门人才进行引进,开出了重金待遇;一些地方则是在事业编招聘中,设置了较高的学历门槛,这主打的是岗位的稳定性。云阳就是一例。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更多的“小地方”在呼唤高学历人才,同时,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流向“小地方”,已经是一种可见的趋势。
在很多人看来,多数县城都缺乏引入高学历人才的必要。尤其是一些基层岗位,也普遍要求高学历,这似乎是人才的内卷和浪费。但在作出这种判断时,需要注意到两个事实。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特别是代表高学历的研究生及以上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高学历人才的供应也在“水涨船高”。人才的池子越来越大,“溢出”到更多地方,也是种必然趋势。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增长了一倍。也就是说,如今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百万级别。
在供应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像云阳这样的“小地方”,也自然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招揽高学历人才。而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县城揽才,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其次,每个地方发展都需要人才,一些正在迎来不错发展机遇的县城,同样有着对人才的“刚需”。
以云阳县为例,该县近年发展势头就很不错。如随着郑渝高铁即将全线通车,云阳也将进入高铁时代,届时云阳将实现“2小时重庆、宜昌,3小时成都、武汉、西安、郑州,6小时北上广”的目标。
此外,目前云阳还在参与推进万开云(万州、开州、云阳)同城化,在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想象力。这个背景下,地方“心气高”,希望多招揽些高素质基层人才,未尝不可以理解。
图片
▲郑渝高铁重庆段进入运行试验阶段,4月22日,试验列车通过郑渝高铁线路上的云阳站。图/新华社
━━━━━
县城揽才也需“量力而行”
其实,县城需不需要高学历人才,这就像是一个“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一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多数县城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层次等,都有着明显差距,自然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没那么强烈。
但另一方面,也只有因地制宜地招揽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适配的人才,县城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地认为,县城等“小地方”不需要人才,“小地方”与高学历人才就是错配,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偏见。
退一步言之,“小地方”也拥有争夺人才的志向,这亦可以看作是一种进取心的表现。换个角度看,一个县城能够持续性地确保人才流入,实际也就是不断地注入新观念、新理念,这对于破除可能存在的僵化思维、封闭保守惯性,也是有积极作用的。此外,一些县城积极揽才,实际是在促进本地人才的回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县城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前不久,中办国办就印发相关文件明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如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等。主要措施包括,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等。这意味着,县城的人才需求将更为旺盛,同时,也有更多的县城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要提醒的是,县城揽才还是需要秉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这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有“成本”意识,并且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有多少需求招揽多少人才;也要能够确保“人尽其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以保证人才招得来,也留得住。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人才浪费和内卷。同时,招揽人才,也应杜绝“唯学历论”。像这次云阳的事业单位招聘,有一些岗位“遇冷”,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招聘门槛。
值班编辑 李加减 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