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又是全球分布较广的种类之一,除南极,北极和高山高原终年冰天雪地,气候严寒外,"蛇出没"的地方随处可见,甚至气候较为干燥的沙漠地带亦可能有蛇存在,如澳洲中部维多利亚沙漠及其周围,住着一条生性腼腆却毒性很大的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其毒液一次可杀死20万鼠。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蛇类3425条,咱们国内共有241条,而且随着野外探索或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蛇类或导致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的蛇类绝迹,因此蛇类种群也在不断地“动态变化”。
因为蛇类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基本和人类活动地区"重叠",甚至有些"家蛇"在普通民宅中活动,特别是农村地区或城市中有山有水的环境较湿处,"蛇出没"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已有许多报道称黑龙江妇女和蛇"同居"达15年之久,三条蛇赖以为生绍兴村民家,广西南宁和广州番禺个别社区也先后传出"蛇类",包括有毒眼镜蛇和无毒蛇"王锦蛇","水律蛇"等。
许多人害怕蛇还是和人类的"害怕蛇基因"有关,也就是说,人类可能存在着"害怕蛇"的基因! 有毒蛇和无毒蛇都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但由于毒蛇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当它被捕食后,其体内的毒素会通过皮肤释放出大量的毒液,而无毒蛇则不会,因为它们的身上没有缠绕或者“绞杀”其他动物的能力;人类最早发现并饲养毒蛇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已经开始驯化驯养毒蛇。但蛇类栖息地和人类活动区域相互重叠,特别是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非常落后,对于自然规律没有足够的把握,基本都过着“靠天吃饭”式的生活,因此采集野果和捕获猎物时遭遇蛇类的机会非常大,于是在这种生境中,人类保留了恐惧蛇类的“基因”。
再加上伴随着人类社会尤其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许许多多野生动物(包括蛇)栖息地遭到排挤或者污染和破坏,因此野生动物必须进入人类生活区才能生存。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我们能把这种“蛇文化”发扬光大的话,那么人类也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进步。这当然不是天方夜谭!而且因为很多人都害怕蛇,每次"蛇出没"时都会发出"喊打"声,现在有个典型病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谢先生60岁以上,捕蛇经验丰富,是个捕蛇高手,有了他这一手过硬的捕蛇技术后,附近很多饭馆和农户都会找他购买毒蛇吃,而且因为毒蛇比较贵,尤其在三门县中西部低山丘陵地区的舟山眼镜蛇并不罕见,因此谢先生专门挑选了这条蛇来捕。
每年清明节到阴历5月上旬,地暖了,蛇冬眠了几个月才苏醒过来,便走出洞穴去找吃的,这对谢某而言是捉蛇的"黄金时段",这段时间谢某常出没在山间,草丛中,水坑旁找蛇,找到舟山眼镜蛇时,它会慢慢地接近他,用脚踏住蛇的身体然后赤手空拳地把它装进备好的网袋里。
因谢某赤手空拳捕获或贩运野生蛇类属"三有保护动物",受法律保护,即其这一"行为"属非法,最后谢某因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1万元。
可是,谢某因为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而被判有罪之后,竟有人"支持捕蛇",认为该行为"为民除害",那么捕蛇是否真的"为民除弊"呢?
毒蛇可以随便抓吗?
咱们就拿舟山眼镜蛇来说吧,舟山眼镜蛇又有个名字叫"中华眼镜蛇",中国两广及香港俗称"饭铲头",中国台湾省叫"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等等。
中华眼镜蛇为眼镜蛇科前沟牙类毒蛇中的一种大型蛇类,主要产于中国南部,台湾省及中南半岛越南北部的低海拔平原,丘陵,山地等地,有时亦出没田间地头或住宅区。 它有4种亚种:黑眉锦颈、银环长尾、黄眉锦颈及白尾锦颈型。其中黑眉锦颈最为重要。中华眼镜蛇体形较大,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
在蛇毒成分上,中华眼镜蛇分泌的毒素类似眼镜王蛇,亦为神经性毒素和血循毒素之混合毒素,故被其咬伤后应予以正确处理,否则将面临生命危险,其中包括"放毒","近心端捆扎","忌剧烈运动","照相或记蛇毒基本特征",及时去医院注射抗蛇毒血清等。
中华眼镜蛇属中大型剧毒蛇,成年蛇体可长达两米。 在野外常见到它以捕食猎物为主,有时还喜欢攻击人和其他动物。如果你被毒蛇咬伤后,可以先将身体浸泡在清水中,然后再进行注射抗毒素,这样就能很快治愈。
因此在野外活动时,特别是杂草丛生、乱石遍布之处,应着长衣长裤及高底高边之鞋,而且也有应尽量避免穿越草丛者,确需穿越者可用“打草惊蛇”法驱之,蛇觉震动则躲之或溜之。
而且就中华眼镜蛇食性而言,它主要以青蛙,蛇,鸟类和老鼠为食,这些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他蛇类"食谱"中的"菜肴",因此无论对中华眼镜蛇或其他蛇类而言,它都是生物链的组成部分,例如蛇以鼠类为食,从而能抑制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且繁殖迅速的鼠类种群,蛇鹫,犀鸟,老鹰,蜜獾,猫鼬,浣熊和刺猬则是其天敌。
但由于人类活动,很多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损害,再加上谢某等人靠捕捉野生动物获利和食客们所谓追求"鲜美野味",致使很多原本应该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野生动物纷纷上桌。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和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丰富而优质的食品、药物等产品,同时又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中华眼镜蛇是近十几年来才发现的一个新的野外种群,“易危”和“濒危”的双重威胁使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许多野生动物纷纷回归大自然,如今年祁连山高山草甸上出现了14只豺后,这里又出现了8只豺;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达186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已从濒危“降级”为易危;另外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亚洲象,印度野牛,东北虎,东北豹和朱鹮也逐渐得到恢复。
当然,因为有些物种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繁殖速度也很快,每年能产下两胎,一胎能产下4~12只小仔,因此受到保护后又会出现部分泛滥现象,其实主要是因为生态链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令很多人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人们"抓狂"的野猪。
豺、狼、虎、豹等肉食动物均为野猪天敌,但因这些顶尖猎食者曾作为"害兽"被猎杀,野外种群数量锐减,野猪作为上个世纪物质相对匮乏时代人们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之一也因此被大量猎杀,以致于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山区已很难见到野猪踪迹,为保护该物种于2000年8月1日起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三有")。
经过近20多年的养护,野猪野外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但因缺少豺狼虎豹天敌限制,致使我国浙江,江苏,广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局部地区山区野猪泛滥成灾,野猪纷纷下山危害作物,造成部分农村田地撂荒……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人类自身的保护。
摘要
在生态环境变好、野生动物回归大自然的今天,我们与野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加大,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由于生态环境(包括食物链)容易遭到破坏,但却极难重建,某一物种一旦绝迹,它确实将不再发生,这是大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