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畜菜唱主角!庆阳3县的农业产业化“答卷”来了

产业兴旺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产业发展

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羊”光大道阔步行

——环县羊产业发展纪实

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杨蕊

环县殷家桥育肥场全貌。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残塬沟壑区向沙漠区的过渡地带。忆往昔,“贫瘠”的土地,“贫穷”的帽子,“贫乏”的知识储备……“贫”,一度成为环县这片土地最鲜明的标签。养羊,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事业”,夜幕降临,羊群归山,这是镌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记。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占地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的环县 ,30多万环县人民“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从放养到圈养,从粗放式饲喂到规模化精细化养殖,以集约化养殖、产业化经营、链条式运行模式为统领,环县羊产业正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环县奶山羊养殖基地挤奶车间。

政策护航

羊产业发展有底气

近年来,环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拉开架势构建起现代羊业“三大体系”,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家、合作社 368个,2021年羊只饲养量达到315万只,产值突破 50亿元。构建了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成为甘肃省草羊产业链最全、科技含量最高、服务保障体系最完善的草羊产业第一县,走出了“三羊开泰、共发羊财”的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了“中国羊谷·善美环州”的地域标签。“环县羊羔肉”荣列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榜首,成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草羊产业步入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要发展,政策需先行。环县覆盖全链条、全方位的一系列扶持、保障政策,让羊产业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扎实稳健实现提标扩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面临市场羊价低迷的态势,环县积极出台“双保护价”政策,不仅给养殖户吃上一颗“定心丸”,也让一些“观望”农户下定决心当“羊倌”。日前,在罗山川乡大树源村,村民吴凤洲与8名工人在新建标准化羊棚和草棚,谈起养羊,他信心十足:“我今年52岁,以前经常外出务工,现在孩子上大学了,我也不想出去了。现在几乎家家户户养羊,政策这么好,我养羊也没啥后顾之忧了。”

科技引领

羊产业发展有动力

“高科技”“基因编辑”“良种芯片”“羊业硅谷”……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名词,如今随着环县草羊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环县在羊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产业提质增效的头端盯在了羊的育种上。在环县山城乡八里铺村的山梁上,一家被誉为环县高科技羊产业的“硅谷”企业,已成为这里的新地标。这里作为“三级二元”繁育体系的原种制种基地,主要承担着优质肉羊父本的选育,和“中环肉羊新品种”培育工程。

2018年,环县引进了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羊科学试验。将肉质优良的南丘羊作父本,用多羔基因的湖羊做母本,产出了一批南湖羔羊,用肌肉丰满、胴体品质好的无角陶赛特羊做父本,用湖羊做母本,产出了一批陶湖羔羊,再用无角陶赛特羊和南湖羊实施二次杂交,产出三元杂交陶南湖羊。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国智介绍:“这种办法产出的三元羔羊,不仅具有南丘羊肉质好的基因,也具有陶赛特羊胴体优良的基因,还有湖羊产羔多的基因,将三种优质基因集合到一个羔羊身上,四个半月就能达到100斤出栏体重,老百姓能获得更多的效益。”

目前,环县已成为中国肉羊种业“芯片”的生产基地,为打赢羊业种业翻身仗贡献了环县方案。未来,中国羊谷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丰富,环县肉羊产业也将迈入“基因”时代。

多方联动

羊产业发展有后劲

产业兴旺“龙头”带。环县围绕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建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家,带动合作社、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推动羊产业走好“致富路”。

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羊屠宰及深加工、基础母羊繁育养殖、育肥羊养殖、饲料生产、饲草收储加工、有机肥生产、饲草种植为一体的现代化农牧食品企业,也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带动,实现了全县草畜产业的稳定升级发展、延长了肉羊产业链条。

环县在发展草羊产业过程中,探索发展了政、企、研、社、村、户、服“七位一体”的产业联合体。政府通过引培龙头企业、建强合作社、扶壮养殖户,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优势、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合作社的主体优势、村集体的组织优势、农户的基础优势、金融保险等行业优势,构建产业联合体。通过政府帮、龙头带、合作干,把村集体、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共同服务产业链上的各个发展点,既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也激活了群众的发展动能,不仅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环县羊羔肉产业集团负责人姬鸿图说:“‘七位一体’中的‘四位’是政府、科研、村‘两委’和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他们都是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服务的,有了这样的服务团队,羊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各个问题都能有效解决。” (本文图片由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产业花开幸福来

——庆城县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李云

发展产业是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庆城县紧盯发展产业这个根本不动摇,立足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壮大苹果、蔬菜、香瓜、草畜、中药材、黄花菜、万寿菊、白瓜子、香菇等特色产业,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庆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庆城县高楼镇杨塬村苹果基地(资料图)。

政策引导扶持

把特色产业“撑”起来

要实现县有产业体系、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产业发展资金怎么保障?农业产业项目怎么建设?到户产业补助资金怎么落实?庆城县坚持政策先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方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龙头企业储藏加工营销“三大”能力提升行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使特色产业得到精准扶持,得以健康发展。

“一户贷5万元,购入21只羊,交给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我们不用操心。年终不仅有分红,我们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庆城县驿马镇杨湾村村民李世茂一边喂羊一边向记者介绍。

庆城县在以“331+”模式带动肉羊产业发展中,以农户承贷、中盛公司担保、政府贴息等形式,群众从中盛公司低价购买种羊,交由合作社全程托管养殖,中盛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高价回收,实现效益共享。

“过去,我们养的羊不知道怎么卖,自从投放到合作社之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自己就再也不愁销路了,每年还有2万多元的分红,比以前好太多了。”庆城县驿马镇杨湾村村民李兴旺高兴地说。

庆城县坚持龙头企业引进与专业合作社建办并举,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基础设施配套、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引进培育中盛羊业、金诚果蔬、智合农业、嘉辉食品等龙头企业7家。通过动员本村能人、种养大户、第一书记、村组干部“建办”、村社合一“领办”等方式,累计建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20个,进一步提高了增收产业对接市场、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

庆城县蔡口集乡邱家湾白瓜子种植基地。

科技支撑保障

把发展质效“提”起来

时下,走进庆城县高楼镇杨塬村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里,破土而出的羊肚菌撑开一张张“小伞”,格外惹人喜爱。合作社负责人王彦龙说:“通过两年的试种,羊肚菌终于种植成功了,产量稳定品质好,1亩地可以出菌500斤左右,按市场价格70元计算,收入不菲呢。下一步,我们计划带动村民一起种植羊肚菌,增加收入。”

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培育出珍奇菌类羊肚菌是庆城县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庆城县为进一步擦亮“瑞阳”“瑞雪”金字招牌,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在全县逐步启动老果园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真正实现了苹果种得好、销路畅、收益高。以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积极试验示范瑞雪、瑞阳等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西农”旱地矮化栽培新技术,为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力促进了庆城苹果产业提档升级。

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变为富民产业,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和保障。今年,庆城县通过政府补贴、合作社和农户自筹等方式,重点推进玄马香菇基地、马岭食用菌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同步建成生产车间、机械冷库、灌溉系统等配套设施,力争当年建成投产、2至3年形成规模、5年实现集群发展。

庆城县卅铺镇大西川千亩礼品西瓜种植基地。

品牌创建赋能

让市场营销“火”起来

庆城县坚持“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苹果、草畜产业为主导,中药材、黄花菜、白瓜子、小杂粮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了“庆阳苹果”“庆州壹品”品牌。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庆城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庆城所产的苹果色泽鲜艳红润、口感香甜细脆,实现了老果园提质改造、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建设、高标准苗圃培育3个项目全省第一。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打造,庆阳(庆城)苹果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连年远销马来西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庆城苹果已经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4张国家级认证名片。

在创建品牌的同时,庆城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加强消费帮扶,举办特色节会,组织农业重点企业参加展销会、美食节、交易会、产销对接会等,促进庆城农特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

截至2021年底,庆城县招引培育“农”字号企业13家,新建中盛产业园、建成肉羊合作社157个,扶持带动农户10026户。苹果树留存面积25万亩,年产量21万吨,产值11亿元。饲草、白瓜子、万寿菊等补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3万亩,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吨。

“链”出产业新图景

——庆阳市打造百亿级肉鸡产业集群速写

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南力 通讯员 祁磊

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孵化中心出雏、免疫流水线。

2021年,我市肉鸡出栏和鸡肉产量分别达到2750万只、3.58万吨,均居全省第一位,全产业链产值19.8亿元。预计到2025年,全市肉鸡出栏和鸡肉产量将分别达到1亿只、21.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05亿元。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部署,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坚持前中后端并重、产加销齐抓,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肉鸡产业体量迅速扩张。

依托甘肃圣越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我市以镇原县为核心区,已建成运营肉鸡养殖场28个。在镇原县建立12个区试基地,配合福建圣农集团开展白羽肉鸡新品种(系)圣泽901选育中间试验,解决了肉鸡产业种源受制于人的“芯片”难题。全市已建成运营种鸡场12个、孵化场2个,年饲养种鸡96万套,孵化种蛋1.15亿枚,生产苗鸡1亿只。

为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引进国际先进肉鸡屠宰自动化生产线,采用自动风冷降温技术、自动切割转挂技术,提高鸡肉制品冷冻、冷鲜肉、精细分割等初加工水平。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利用萃取分离技术生产鸡血清抗体、鸡血红蛋白生物制剂,并利用鸡粪发展有机蔬菜、生物发电等项目,实现延链增值。

在镇原县南川乡沟卢村白羽肉鸡养殖基地,工人在查看肉鸡长势。

以冷链物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为重点,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镇原肉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建成仓储配送中心1处,入驻恒冰物流、美团优选、韵达快运等企业22家,进行低温贮藏和冷链运输。为了打响“圣越肉鸡”品牌,与肯德基、麦当劳、华润万家、大润发等35个餐饮巨头和大型商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圣越农牧现有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销售。

以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方位开展优质服务。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福建圣农集团,与本土重点企业中盛农牧公司强强联手,成立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中盛华盛、嘉谷禾、盛原旺、中成德润等骨干企业,形成上下游贯通、全链条协作的龙头企业集群。加快推进本地8个圣越“鲜美味”旗舰专卖店、20个形象终端网点建设,并同步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网店,实现肉鸡产品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

今年,市上将甘肃圣越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列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由省、市领导包抓推进。在“千名干部帮千企”行动中,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组建专业团队,为肉鸡产业发展把脉定向,提供人才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方位推动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

《陇东报》2022年5月24日四版

来源:陇东报

总监制:耿春玲

监 制:郭 锋 李 文

责 编:刘玉娟

编 辑:张 婷

原创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