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现代神话的无解迷宫:“元宇宙”概念探微

秒懂全文
当我们讨论“元宇宙”时,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事实上,元宇宙甚至尚无力完成对现有的、任意时空概念的完美复制。在更多的时候,它仅仅是一种摹仿。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作为附庸和衍生的宇宙,其次生地位不仅体现为对现有宇宙之“仿像”的、讨好般的模仿,更体现为其背后翻涌不息的资本浪潮。“元宇宙”的当代神话令我们不得不警惕:人类对自我意识与主体性的向往恐怕不仅指向世界的秘密,而是因资本的作用与煽动被导向“可技术复制时代”的商品。
现代神话的无解迷宫:
“元宇宙”概念探微
文丨耿希文
我们不妨从一个神话故事开始讨论。多年以前,当希腊英雄忒修斯走入克里特岛上的漆黑迷宫的时候,手上所执的除一把无坚不摧的魔剑外,还有一卷长长的线团。在历史的积淀与冲刷中,这卷平凡的线团负载了更多的意义之重,成为了解谜思维的具象象征:在晦暗的迷宫深处,阿里阿德涅之线标记了冒险的起点与终点,显示了迷宫内部错综的结构,并在英雄返回时完成了对谜题的溯源与拆解。不幸的是,在与当代神话的交错之中,这一古老的神话意象似乎失去了它无所不能的魔力——纷繁复杂的话语之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当我们讨论“元宇宙”时,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马克·扎克伯格称,“我从前学过古典文学。‘meta’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它的意思是‘超越’”。但是首要问题是:“meta”的“超越”(beyond)之意从何而来?
图片
亚里士多德
“meta”作为词缀,初见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拉丁文题名,即“Metaphysica”。而其“超越”的含义则来源于亚氏及其后学对“形而上学”的进一步注解:亚氏将物理学称为“第二哲学”,而将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原理”;经过克来孟·亚历山大里诺的阐释,“形而上学”遂被称为“第一哲学”,也即“超物理学”。“meta”的“超越”之义自此而起。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超越”始终意在超越以物与物理学为基础的现实生活,试图揭示不断流溢为万物的“本源”。然而,扎克伯格与风投家马修·鲍尔却将这种“超越”指向了另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前者将“元宇宙”描述为“一个具身的互联网”(an embodied internet),而后者则将“元宇宙”鼓吹为一个“跨越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具有前所未有交互操作性的成熟经济体”。对“超越”的可疑回溯巧妙地掩盖了“元宇宙”概念向具身体验入侵、下沉为现实生活之衍生物的趋向,也掩盖了这一概念狂欢背后的资本实体。
除了“元”,“元宇宙”的“宇宙”(verse/universe)同样充斥着可疑的裂隙。英文“universe”源自拉丁文“universum”,意为“全部”。其既涵盖了时间维度向前后的无限运行,也包罗了空间维度向四方的无尽的延伸。“宇宙”作为其中文对照词最早见于《尸子》,即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同样承载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双重维度。而在当代,随着工业化与全球化浪潮的蔓延,“时空”的概念也日渐变得多元:它牵连着柏格森所畅想的、与生命之绵延同步脉搏的内在世界,也与吉登斯所设想的“心理-文化”空间密不可分。而不得不承认,在“元宇宙”的神秘面纱之下,当今的科学技术尚无力负担“元宇宙”幻境中任意时空概念对现有时空概念的超越与升华;事实上,它甚至尚无力完成对现有的、任意时空概念的完美复制。在更多的时候,它仅仅是一种摹仿——以电子机械跳动着现实事件的流逝,以电脑成像模仿着与现实相近的世界图像,以不断更迭的坐标性事件中断着内在绵延的时间进程,以跳转不止的图景刺激着每一个经受主体对虚拟空间的想象与情感。无怪乎当“元宇宙”的拥趸惊呼《动物森友会》是一个“元宇宙”时,古川俊太郎却冷静、适时地表达了他的忧虑。
因此,如果我们驻足片刻,以更为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元宇宙”这一概念,便不难发现其不同构词成分之间令人生疑的结合。“元宇宙”这一建构式的词汇捏合各自由其先验的所指而获得合法性,但精心雕琢的话语背后显然存在着无法掩盖的裂隙。这一裂隙存在于其语义学与现实意义之间,更存在于其创造者许诺的世界与实际提供的世界之间。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作为附庸和衍生的宇宙,其次生地位不仅体现为对现有宇宙之“仿像”的、讨好般的模仿,更体现为其背后翻涌不息的资本浪潮。由于“文化工业”的推动与作用,“元宇宙”尚未成为自足性的存在,其得以不断流溢生成的本源是对用户主体的有用性及对资本增殖的推动性。
图片
在博尔赫斯所撰的《阿莱夫》中,作家将阿莱夫描写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点”。它是那样的炫目而迷人,以至于主人公在与其对视时不禁潸然泪下——在这里,他“亲眼看到了那个名字屡屡被人们盗用但无人正视的秘密的、假设的东西:难以理解的宇宙”。在这一瞬间,为他所注视的是一个更加趋近于“元宇宙”的东西:一种有限宇宙内的生物对无限性的趋靠,一种汩汩流溢出现存万物的、宇宙的本源。在亚历山大·克瓦雷的指认中,这是一种对“异化”的渴望:这种渴望从现代科学的发端之处绵延至今,驱使着人们不断走向更高阶段的科学,以将个体的意识从自然中“异化”出来。而“元宇宙”的当代神话令我们不得不再度正视这一意识:人类对自我意识与主体性的向往恐怕不仅指向世界的秘密,而是因资本的作用与煽动被导向“可技术复制时代”的商品。或许,“元宇宙”概念对现代意识与古代哲学向往的双重利用隐藏了资本增殖的原动力,也恰好揭示了“元宇宙”这一空花阳焰般的概念一经推出便备受拥趸的底层逻辑——被整合进文化工业的大众,总是愿意为了菜单上的炫目的名字而非食物本身买单。这个时代,一个全新的主体把控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将它的一头系于古代坟典的原初意义之上,另一头则与他们制造的现代神话相捆绑——没有人能从谜题的结尾走向它的源头。而概念的迷宫中,除了有手执阿里阿德涅之线的忒修斯,还有乐在其中的弥诺陶洛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热门应用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QQ浏览器
QQ浏览器
4亿人的AI浏览神器
点击下载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