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向天要水”以气象科技护卫“大国粮仓”

春播以来,在吉林人的印象中,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面对旱情,吉林省各地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每天都能接到什么时候增雨的询问电话。然而,增雨的“东风”迟迟不来。5月24日夜间,在高空冷涡和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吉林省出现4月下旬以来最明显降雨过程,粮食主产区大部分乡镇出现透雨。

吉林省这次人工增雨作业,55部火箭架共发射火箭弹306枚,覆盖了八个地区。截止到25日11时,松原、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西部大部分乡镇出现10毫米以上降雨,有效缓解了前期缺墒情况,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旱情得到明显缓解或者解除。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意思是农业收成取决于自然条件,风调雨顺年份粮食就会丰收,遇到灾害年份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业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精准的气象预测及有效的人工干预手段,以及科学管理技术的普及应用,从过去“靠天吃饭”到如今的“知天而作”,先进的科技为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向天要水”,科技作支撑。从一粒种子到一捧粮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农业气象科技的支持。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围绕全年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等进行部署,推动气象深度融入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业气象监测评估能力。各地积极响应,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加强对农田的监管——上天、入地、联网,各式气象“黑科技”在田野“大显身手”,气象科技赋能,正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

“看天”趋利避害,指导“卡点”种地。3月初,疫情犹如一场“倒春寒”来袭,粮食大省吉林按下“暂停键”。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农资、农具“兵马”未动,气象服务线上先行。吉林省气象部门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三到位”工作机制,即信息服务到位、技术保障到位、专家支撑到位,组建全省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与省农业农村厅通过省防疫健康码“吉事办”栏目每天联合发布春耕春播提示;组织系列线上培训按需送“餐”,把线下服务“搬”到“云端”,为农业生产“把脉开方”,只为保障气象信息准确及时抵达农民手中,确保技术支持不断档、专家到田“把脉”不受阻。

智慧气象助力,线上线下授“锦囊”。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去年添置了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过去只能通过地区天气预报估摸气温和降水,大范围预报摸不准小区域的“脉”。有了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大田里的摄像头、传感器,成为千里眼,直接就把数据传到县里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省内外的栽培专家、植保专家、土肥专家、气象专家在线服务,根据数据实时给出指导意见,第一时间发送到张文镝的手机里。

日前印发的《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吉林气象部门将紧随农业生产需求,开展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以气象科技护卫“大国粮仓”,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贡献气象智慧。(久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