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北山脚下四合院,传统建筑的精品

在吉林市北山脚下

有着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四合院

这里就是王百川居宅旧址

如今的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所在地

那么,这座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

在建造上有哪些考究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背景

王百川居宅旧址建于1932年,是民国时期吉林市富绅王百川的居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位于吉林市船营区德胜路47号,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

王百川又名王富海,曾任当时的省银行——吉林永衡官银号钱号总经理。《吉林市志·建筑志》中,关于王百川大院有这样的记载:“门房面临德胜路,高出地面约半米,用条石铺成的便道直通大门,有活动门槛,可供车辆进入大门。正房为硬山陡坡脊,五檩五桕带有游廊。”

王百川居宅旧址现存为二进四合院,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和东北满族建筑的特点,坐北朝南,由正房、东西厢房、耳房、倒座房组成,内院北房为七间正房,沿中轴线布局,正面左右朱红廊柱配有精美雀替、室内炕灶布局及门窗上的花纹图案带有明显的吉林地方满族特色。

在2009年,以该址为载体建成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主体展览《吉林满族陈列》就是从四合院的西耳房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按照满根溯源、生产生活习俗、龙兴之地、皇家贡地、艺华体萃、萨满文化各占据一间的格局依次展开的。

宅 门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宅门属于屋宇式大门。整个大门位于德胜路中,整体面向东南,取“紫气东来”之意。大门整体有门洞、门扇、门框、门枕、连槛、门槛、门簪、门心板、门钹、插关等部件组成。上有数对门簪,下有精致的石鼓门枕,墙面的砖雕,木头上的彩画也无不考究。

门 槛

其实在进门之前,还需跨过高高的门槛,这个门槛在过去也是寓意深厚的。门槛原指门下的横木,中国传统住宅的大门入口处必有门槛,人们进出大门均要跨过门槛,起到缓冲步伐,阻挡外力的作用。古时的门槛高与膝齐,除了用木材制作外,也有用窄长形石条的。门槛明确的将住宅与外界分隔开来,既可挡风防尘,又可把各类爬虫拒之门外,因而实用价值很大。

“门当”和“户对”

古代房子大门两旁,通常会放有一对石墩,形状多是像鼓一样。石墩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门扇,但因为状若鼓形,而鼓声如雷,所以人们又赋予了它“镇宅保平安”的内涵。为了美观,人们还会把这些石墩雕刻成狮子或者箱形。

在古代只有大宅门才配有抱鼓石,官别越高,摆放的抱鼓石数量也就越多。一般,武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当”,文官的家用方形的“门当”,所以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

而户对是古人在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设有木雕或砖雕柱子,通常是两个,也有四个或者六个的,都是成对出现,所以叫“户对”。通常而言,木柱子户对在门楣上方,为圆柱形,每根不过二三十厘米,看起来很短,像是门上长了两个角;砖柱子户对则位于门楣两侧,上面还会刻有珍禽或美好寓意等图案或文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双数都是吉利的,而且中国的建筑美学强调对称,更讲究的是要蕴藏和谐的寓意。因此,只要放置了“门当”的宅院,就一定要有“户对”,而且都是成双成对,不可以拆分的。所以,“门当户对”则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组。

檐 柱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能墙倒屋不塌呢?因为古建筑承重的结构就是屋架。柱作为竖向木结构构件,与梁、檩、枋等结合,组成了屋架。

“柱”是建筑物中用来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杆体,俗称“柱子”。檐柱是一种建筑构件,是檐下最外一列柱子,也叫外柱。檐柱在建筑物的前后檐都有。檐柱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檐柱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擎檐柱、副阶檐柱、单檐柱和殿身檐柱,其中以擎檐柱和假檐柱最为常见。

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称为擎檐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柱子断面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柱径较小。擎檐柱与其它联络构件枋、檐柱、华板、栏杆等结合在一起兼有装修的作用。

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相同。

雀 替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用于缩短梁枋跨度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因为它形似双翼附于柱两侧,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筑檐梁上的云雀,所以名曰雀替。漫漫岁月里,雀替从最初的建筑功能,演化为结构与美学结合的物件。走进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廊柱间五彩斑斓、制作精美的雀替不难说是院落里的亮丽一笔。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代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名称也经数次更替,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他的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清代之后,雀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雕法也越加丰富。雀替上面的浮雕纹饰常有富贵万年、凤戏牡丹、榴开百子、松鹤延龄等等,寄托了人们对安居乐业、吉祥百年、多子多福美好期待。

榫 卯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构以榫卯相吻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框架顶端即为梁架,民间建筑中的梁架常采用“彻上露明造”的手法,将其暴露于外,或以装饰取胜,主色以彩画,雕刻手法等,或以素朝天,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梁架即为百年红松搭建而成,尽显材质与结构的本色之美。

王百川居宅旧址的梁架采用穿斗式榫卯结构,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而赋予它生命。

温馨提示

暂未开放,参观信息,

以当地疫情防控要求为准

素材来源: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