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特别报道丨喜看城乡新景象

图片
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杆泥当个“城里人”的陆荣兵离开家乡,跑到沿海城市打工。然而现在,他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当起了“农家乐”的老板。“宽阔的马路,漂亮的民居,鲜艳的花海,丰厚的收入……”陆荣兵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陆荣兵所在的盘州市保基乡陆家寨村发生的巨变,是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缩影。2012年,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条优惠政策,其中明确了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图片
盘州市保基乡茶园。(来源天眼新闻)
十年间,我市的城市和乡村从制度设计到思想观念、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公共服务水平到收入水平差距,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六盘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大,为破解难题,敢啃“硬骨头”,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加快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和市中心城区、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统筹谋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便民工程、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谱写了城乡统筹发展“和谐曲”。
2017年,对于水城区董地办事处文阁村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变成了“城里人”。
文阁村,离水城城区20多公里。以前由于公路狭窄,弯道多且陡峭,开车到城区要40多分钟。2017年建成通车的红桥东路,把董地与双水紧密连接,10多分钟就可以开车到双水。
图片
水城区风光。(资料图)
红桥东路是我市“三地同城”建设的重点项目,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全长12.01公里,全线为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二级主干道。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水城区以朵片区的建设,拉近红桥新区与水城区的联系,极大地促进沿线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红桥东路建设只是我市“三地同城” 发展的“一瞥”。
“三地同城”,即以市中心为带动辐射盘州、六枝“两极”,水城、钟山、红桥 “同城”发展。近年来,六盘水按照“把市中心城区建成100万人口的Ⅱ型大城市,把盘州城区打造成为50万人口的‘贵昆经济走廊’中心支点城市,把六枝城区打造成为25万人口的‘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和市中心城区、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
通过强化“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统筹”,实施“人口发展、城乡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八规合一”,推进“三地同城”进程。盘县撤县设立盘州市并实现全国百强县持续进位,水城县撤县设立水城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全面完成乡镇撤并、乡改镇、镇改办工作,县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盘州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钟山区、水城区、六枝特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红山大道、凤凰大道东段、德宏路、麒麟路、市中心山体绿化美化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水城古镇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更强。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15%,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90.08平方公里,六枝、盘州城区建成区面积分别扩大至21.2平方公里、56.5平方公里,遍布山乡的特色城镇成为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图片
六枝特区郎岱镇。(资料图)
古色古香的房屋、停满私家车的“农家乐”……一到节假日,大家喜欢到农村转转。
“六枝特区郎岱镇成了‘香饽饽’,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郎岱人气爆满。”石糯尾村村民黄江说。
郎岱通过特色示范小城镇的打造,古镇道路变宽了,绿化带建起了,红绿灯装上了,停车线也有了,像样的超市、农贸市场、酒店应有尽有,处处是美景,随处有美食,名气大增,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小镇。
十年来,我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8+X”小城镇建设项目和镇村联动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1.6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9.9万人搬进了县城、园区及小城镇,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揩下尘土变身市民。
窥一景见全域。全市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中国美丽田园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岩脚镇、木岗镇跻身全国重点镇;盘州市成功创建柏果镇、石桥镇省级示范小城镇,“整县推进小城镇”评估获全省第一。
同时,大力加强城乡发展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硬软环境”。2021年,新增县城以上城市道路35.63公里,城市公共停车位3412个,为年度任务的113.73%;建成5G基站2835个;市中心城区和盘州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已建成投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初步建成。
图片
钟山区大河镇风光。
建成内环快线、机场高速等城市主干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建成6个城市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市中心城区城市山体保护和景观提升;建成双桥、旧院、白河沟等水库,工程性缺水得到有效缓解。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城镇“四改”,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目前,全市棚户区改造任务数14121户已全部开工,完工率57.83%;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数26022户、完工率100%;74条背街小巷改造全部完工。建成六盘水智慧城市体验中心,成立六盘水物联网产业联盟,“玩转六盘水”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投入使用。获批并推进建设中国电信物联网示范城市、中国联通智慧城市试点和“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贵州·六盘水开放实验室”试点。盘江精煤“火烧铺矿综合自动化项目”入选全国“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深化推进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政策集成,先后出台配套政策文件50余个,全市入股受益农民达185.36万人。水城区将在28个乡(镇、街道)179个村(居)进行试点,从推行岗位专职化、选任广泛化、责任明晰化、管理制度化、培训常态化、报酬工薪化、激励规范化、服务便民化等八个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现在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再也不用上大医院排队挂号遭罪了,家门口的卫生室太方便了!”水城区杨梅乡姬官营村的村民对村里的标准化卫生室赞不绝口,因为这个让农民小病不出村的小卫生室解决了大家日常就医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市在解决老百姓就医的同时,让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等更多的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倾斜。
图片
高中教育城。(资料图)
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一轴一带、一主五片”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一带两廊三高地多组团”的城镇带建设总体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逐步构建起以生态产业为纽带的现代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大格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正成为现实。
此外,在统筹城乡发展资源要素配置上,六盘水正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对接全国、全省重大发展战略,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立人、地、钱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深化土地、户籍、金融、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机制、劳动力要素整合机制、资本要素下沉激励机制,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来源:微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