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整版丨婺城:踔厉奋发 合奏幸福交响乐

总投资15亿元的锦凯项目开工,总投资15亿元的星筑一期项目投产,总投资12亿余元的浙能镇海项目落户……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连落地,婺城大地,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朝气。

移步皆是景,满目好风光。放眼13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幅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2年,婺城紧扣“1483”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扩中”“提低”、下山安居创富、同心共建·幸福婺里结对等五大行动方案落地落实,以“开局抢跑”的心态、“连续奔跑”的状态、“奋力领跑”的姿态,汇聚起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奏响发展强音。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优环境促就业

弹好富民增收进行曲

“奔跑”这个词,是过去一个月婺城的真实写照。4月15日,婺城区发现首例新冠肺炎阳性患者,到5月5日全域解封,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无数的人“逆行”,奔跑在抗疫一线。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各行各业人员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复工复产的热潮中。

“没想到,通过‘帮帮快服’平台,我们个体商户申请贷款也能这么便利。”在金华聚流食品商行,婺城区市场监管局干部方琳娜和金华成泰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主动前来,办理了一笔150万元的预授信纯信用经营贷款。“有这笔资金,我们复工复产有保障、更有底气。”商行负责人方敏紧锁许久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企业只需在线启动融资授权,即可将信用报告以数据端口直连的方式推送至合作商业银行,以政银企数据直联的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小微融资难等问题。真正做到企业在线申贷零材料。”方琳娜说。

去年以来,婺城区率先在金华全市推动“帮帮快服”平台上线,通过充分集成政策、渠道、平台三方优势,实现精准帮扶个体工商户。

像方敏这样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扩中”“提低”九大重点群体之一。受疫情持续的影响,他们经营困难重重。而在这过程中,婺城围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等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助企纾困专项监督检查,举行“爱企日”活动等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使得“扩中”“提低”的基本盘扎得更实。

探索共同富裕这条新路,“提低”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胜之要。“区人社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找到我,向我推荐了合适的岗位,让我感到很暖心。”在婺城区人社部门和城西街道双龙社区工作人员的持续帮助下,市民陆先生终于在家门口的“残疾人爱心之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为了让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婺城依托数字就业重点帮扶系统,利用一站式“就业+”服务模式,对全区就业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实现对重点群体的动态跟踪和闭环管理,帮助重点人员快速实现就业。

正是通过该系统,大数据精准摸排到了失业人员陆先生。“一对一”上门了解具体情况后,帮助他对接到工作。自重点群体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婺城区已累计完成重点群体协同认定1.7097万人次,实现就业7889人,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援助服务27459次。

小联盟大融合

奏响美好生活协奏曲

不久前,在“莘e家”党建联盟“村企协作·助农共富”启动仪式上,莘畈乡政府给到场的500名农户派发了两斤山玉米种子,也将共同富裕的“种子”种进了这个美丽山乡。

仪式结束后,祝村村民戴素连一手捧着刚刚领到的种子,一手拿起用山玉米粒试加工的多味玉米片往嘴里送:“真好吃!看来,以后肯定不愁卖。”戴素连今年58岁,孩子常年在外工作,唯有夫妇俩留守家园,耕种4亩地。随着乡里“非粮化”整治的循序推进,夫妻俩更加用心地经营着家门口的田地。可是,种什么好呢?如今终于有了答案。

莘畈乡山水资源丰富,只要管理得当,几个月后他们就能收获颗粒饱满的玉米穗。到时,乡里还会对接食品加工企业前来收购,制作成玉米片等快销食品流入市场,同时也将作为莘畈乡特色旅游产品摆上“莘e家”的货架。这也是婺城区农业农村局、莘畈乡、金华市农科院等多部门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量身定制的新蓝图。

“依托党建引领,政府‘搭台’、百姓和企业来‘唱戏’,“莘e家”联盟带动全乡7个行政村5000多人增收致富。”莘畈乡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该乡已初步形成了山水体旅品牌,党建联盟服务农业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本形成“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格局。接下来,将加快莘畈乡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切实让山区乡村人气“聚”起来、商气“火”起来、财气“旺”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婺城已在全区村社领域构建了70个“婺城红盟”,例如“熊猫猪猪”“莘e家”“花海梯田”“汽摩配”等,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基层治理有效,破解民生服务难题。去年,实现行政村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45.89%。

出山村住楼房

谱写和美乡村奋进曲

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家住婺城区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的陶伙林一家对此深有感触。移民小康社区目前共安置了箬阳、沙畈、塔石等8个乡镇的2600余位村民。陶伙林来自箬阳乡横坑村,下山搬迁到乾西移民小康社区已有10多年。

夫妻俩靠着做橱柜的手艺,过上了好日子。当他们看到不少搬迁村民依旧放不下山里的毛竹、茶叶,时常回乡照料,但又发愁销路时,便有了帮村民一起卖土特产的想法。

去年下半年,他们在家门口开起了综合服务社,主推地瓜干、笋干、猕猴桃、茶叶……“这些天,店里的箬阳茶叶还卖到了嘉兴,现在正不断开拓网上市场。”陶伙林高兴地说。

深入了解婺城的几个移民小区,你能惊奇地发现,村里一些有手艺、有想法的村民,早就当起了致富带头人。来自岭上乡美坑村的张益宾做装修已有30多年。年轻的时候,他在安徽、福建闯荡谋生,很少回家。搬出大山后,他将主阵地搬回金华,每天开着汽车上下班,一家人其乐融融。而且,他还主动为社区想找工作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为搬迁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确保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如何让搬迁农户“稳得住”?蒋堂镇阳山移民小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走进小区,只见一幢幢新房外观时尚,道路干净整洁。“小区一期共有19幢多层安置房,安置了300多户搬迁农户。”在阳山移民小区工作人员董文龙看来,从泥瓦房到楼房,住宅的变迁不仅见证了搬迁农户的幸福生活,也让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去学校、超市、医院都十分便利。”

为加快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提升饮用水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着力优化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近年来,婺城区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搬迁1万人。

在“富得起”方面,婺城区按照“培训到户、技术到人”的要求,对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结合迁入地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菜单式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吸纳搬迁农户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促进搬迁农户在家增收。鼓励盘活迁出地的土地、林地等资源,积极推进对移民留下的土地、林地进行统一流转或租赁,谱写异地搬迁“奋进曲”。

梦想铺纸,实干落笔。未来的日子,婺城将保持奋进者的姿态,激发创造性的张力,描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美好图景。

来源丨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