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下姊妹花 三国佳丽大小乔

三国二乔,天柱山下姊妹花,秋水并蒂开芙蓉。孙策、周瑜得二乔是建安四年(199年),当时二人都是25岁,估计大小乔也不过20左右。倾国倾城的佳人,嫁给驰骋千里的英雄,大小乔因此誉满江东,成为三国美女的象征。
然而,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建安五年(200年)夏,威震江东的孙策,在打猎时遭仇人刺杀,身受重伤,因伤口感染而死。成婚方二载的大乔,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幼子孙绍,何其凄惶!从此,便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菇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终落得花自飘零水自流。
按说,三国时风俗开放,再嫁乃平常事,以大乔之花容月貌,再觅一位才德夫君,应该不难。但史书中却找不到记载。或许,江东前国母身份,注定不能如常人另觅新欢。然而,更大的可能,是放眼天下哪里寻得第二人,来替代孙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比姐姐,小乔要幸运得多。她和周瑜享受了十余年幸福时光,那是默契、温存、满意的。不管军事进退、政局起伏,至少闺房中,总能春意盎然,笑语盈盈。但终究,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周瑜在36岁上去世。按史书说法,是普通病故;按《三国演义》,是被诸葛亮气死。
不管怎样,对小乔而言,爱侣撒手人寰,便只能在梦里寻觅音容。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周瑜两子,长子周循有其父之风,但却早亡;次子周胤因犯罪,被发配庐陵,并于赤乌二年(239年)病死。红颜薄命,言不虚也。自古美人同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二乔形象,更多活跃于文学舞台,被文人赋予精彩内涵。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的大战,也是周瑜军事上的巅峰之作。恰好,这场战争中的反派曹操,正是以好色出名的性情中人。于是,文人们很自然将二乔、曹操和赤壁之战,妙趣横生的编排起来。
故事核心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霸占二乔,乃曹操攻打江东的目的之一;二是若赤壁之战让曹操得手,二乔必然被霸占。唐杜牧咏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清人则反其意:“千古大江流,想见周郎火。草草下江陵,匆匆让江左。纵使不东风,二乔亦岂锁?”相隔千年的诗人,都拿二乔来说事。
在元代说书用的《全相三国平话》中,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劝说周瑜起兵抗曹:“今曹公动军,远收江吴,非为皇叔之过也。尔须知,曹操长安建铜雀宫,拘禁天下美色妇人。今曹相收取江吴,虏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
而到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除保留这段说辞外,还选择曹操长江大宴横槊赋诗之语:“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第四十四回:诸葛亮为激怒周瑜,朗诵曹植《铜雀台赋》,并把“揽二桥(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两句故意曲解为曹操要掳掠大小乔。
这当然是杜撰,因铜雀台建于赤壁之战后两年,而《铜雀台赋》里,也只有“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这句。
文坛上,喜欢对文学描写追根究底的总是不少。有人认为,在赤壁之战时,二乔已然“年老色衰”,曹操不可能看中。这又太过虑了,想那时周瑜不过虚岁三十四,大小乔出嫁才10年,年龄大约三旬。平素养尊处优,气度风韵,恐怕依然不减当年。再说,曹操素有老少通吃的毛病,连张绣的婶娘都不放过。54岁之老曹,垂涎30左右、品貌俱佳的大小乔,不算稀奇。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二乔是天柱山美女中贤良淑德的典范,婚后与夫辗转沙场,相夫教子。夫死后任劳任怨,抚育子女,以柔弱之躯,显坚韧本色,堪称贤妻良母。二乔虽命薄,但不失高尚品格,在古今美女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