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夜读|才旦卓玛 踏遍高原舞台

带着满身光环的才旦卓玛回到西藏,到自治区歌舞团担任了一名独唱演员。她从没有因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向团里提过特殊的要求。
上世纪60年代,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但文艺团体下基层、到边防演出的时候却很多。才旦卓玛和她的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坐车、骑马、爬山,到农村、到牧区、到边防哨所为广大群众和部队官兵演出。
那时候,演出的环境差,演出团体自身的设备条件更差,露天的平地就是舞台,也没有扩音设备,全凭演员自身嘹亮的歌喉演唱,伴奏也只是简单的手风琴或竹笛。烈日的暴晒,让才旦卓玛的歌声更充满了热情;裹携着沙土的大风,把她的歌声传送得更远。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没有明星的年代,但听众还是把在演唱方面颇有成就的才旦卓玛当作明星或偶像在心里崇拜。而她从不把自己当明星看。
在才旦卓玛的老照片里,有两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人的心态。一张是她和同事们在演出间隙为边防战士缝补衣衫的镜头。那情景,更像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融洽和谐的氛围里,透出真实,唯有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兄弟姐妹情。
另一张照片是她在为围着她的一帮小战士唱歌。那是因为演出时有部分战士执勤去了,没能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她便站在操场上为那些执勤的战士唱歌。这种额外的演出不是分内之事,更没有人下指令,完全出于她对战士们发自内心的爱。
几十年来,才旦卓玛这种为听众近距离演出的场景,在西藏边防、在农牧区、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都能经常看到,飘遍了西藏高原。除了全国性大型演出,她还走出西藏,到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为藏族群众演唱。才旦卓玛说:“我到各地去演出,当地群众都很热情,排着长队为我献哈达。那份感受,与在豪华台上的演出绝对不同。演唱时,那些朴实的乡村群众兴奋的表情,更令我感动。”
“我一生都牢记着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嘱托,把高原当作我一生的舞台,并且不让自己的歌声失去酥油糌吧的味道。几年来,我走遍了高原这个大舞台,无愧于总理的关怀,无愧于生我养我的西藏人民。”才旦卓玛誓言般的话语充满了豪迈。
图片
才旦卓玛为没能观看演出的小战士们单独演唱。
热心做公益
“我是从旧西藏走过来的,早就见过无助老人和无依孩子的生活状况,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才旦卓玛。
在才旦卓玛每年的工作安排中,都有新年到来前到敬老院、孤儿院慰问演出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如此。才旦卓玛说:“我是从旧西藏走过来的,早就见过无助老人和无依孩子的生活状况,我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感情。虽不能从经济上给予他们太多资助,但我的歌声和爱心将随时陪伴他们。看到各级政府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也心安了。”
每次才旦卓玛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演出,都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她对老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老人们都把她当女儿,而现在,也成了老人的才旦卓玛和新的一批老人们情同姐妹,融入到大家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集体中去了。
才旦卓玛家的不远处有一所敬老院,院里为了让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不至于太寂寞,便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为院里创收,用来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有一位老人会酿制青稞酒,院里便为她提供方便,酿酒销售。才旦卓玛见此情况,总是安排家人到敬老院去买酒,多年来,他们家一直敬老院销售的青稞酒的长期顾客。
图片
才旦卓玛下乡演出时,是演员,更是知心大姐。图为她与同事为战士缝补衣服。
文化的使者
西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举世瞩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对外交往交流中,才旦卓玛的歌声在宣传西藏、让世界了解西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宣传西藏、让世界了解西藏,在国务院、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对外交流协会等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才旦卓玛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使者、中国艺术访问团团长、中国西藏艺术团团长、中国民间艺术交流团团长的身份出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古巴、墨西哥等国家。她的足迹遍及了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把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西藏民族歌舞、传统藏戏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以艺术的形式把西藏的每一步发展告知世界。
她更是用她那美妙的歌喉,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全面小康,走向文明富裕的时代最强音。
刘峥,本名刘华,安徽省临泉县人,西藏作家协会会员,分别在《西藏日报》和《西藏商报》就职,历任记者、编辑、西藏商报“文化旅游副刊中心”副主任、主任,“西藏商报新闻中心”主任,现任拉萨远大农民工艺术团团长。
主要作品:
大型纪实画册《高原歌魂——才旦卓玛从艺50周年》文字撰稿;采写了大型纪实文学《西藏盲童之光》,英汉同步出版发行,获全国100部励志作品推荐奖;撰写并出版《洛桑金巴 伴着新西藏一起走来》个人传记;小说《西藏之恋》、《休假》、散文《火红的日子》、报告文学《与新西藏共成长的企业家》发表在《西藏文学》上;散文《16路公交》《最不设防西藏人》《说说援藏干部崔士鑫》《端午节 那杯淡忘的乡情》《军礼 献给妻儿》《想起那个在那曲等老婆退休的人》等作品发表于《西藏日报》副刊上;曾策划实施大型文化类专题“拉萨·北郊记忆”“西藏登山50年”“西藏话剧50年”等;
获奖情况:
小说《白云》获西藏十六大征文三等奖;
散文《醉人的雪顿节》获第二届雪顿节征文二等奖;
散文《古热次仁,敢与牦牛较劲的野小子》获全国报纸副刊年度佳作三等奖;
曾多次获得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一等奖;
图片
编辑:代瑞
校对:德吉玉珍 索朗
审核:陈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