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APP弹出“同城交友”广告,顽疾如何根治?

图片
文|维辰
疫情凸显了在线教育优势,与此同时,一些学习类APP存在外链游戏娱乐服务、内容涉黄、诱导付费等问题,引起众多家长吐槽。
图片
资料图片
近日,有媒体测评近百款学习类APP后发现,学习软件更像是聊天软件,涉黄广告充斥其中,还存在大量“一元抢课”诱导消费的情况,商业化、娱乐化氛围亟待去除。
2018年“最严学习类APP”监管令出台,就与“一些教育APP存在有害信息传播、广告丛生等问题”“问题较为尖锐,加强教育APP治理的呼声十分强烈”的背景有关。在这份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措施是,“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通俗来说就是,“强制的不商业,商业的不强制”
对于不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收费问题、广告问题该如何规范管理,更多依靠地方探索。
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近日明确,教育移动应用提供者要按照“应备尽备”原则进行提供者备案,备案条件包括“不得出现游戏链接和广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统一选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监管教育APP办法,除了限制不良内容和商业广告,也没有完全杜绝收费渠道。
透过一些典型样本,可以看到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但也要承认“快”互联网产品和“慢”教育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在学习类APP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取得平衡。
网站、网校审批许可取消后,备案制度作为一种事中事后监管手段,是规范教育APP管理的重要基础。教育APP企业进行属地备案,备案信息还要随着APP同步更新。非强制学习类APP即使不需要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双审核”制度,考虑到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如何提高备案的推进效率,需要不断摸索。
多地管理部门除要求教育移动应用提供者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外,还让他们设置醒目、便捷的咨询投诉入口,及时处理用户诉求。若能辅以有力的惩戒措施保障社会监督机制落地实施,将有利于提升监督效率和实效。
另外,监管趋严背景下,商业广告、诱导付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反映出学习类APP的盈利困境。区别于“强制的不商业”,自愿原则下,允许企业针对个性化服务收费,能够帮助合规产品更好满足学生和家长需要。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