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与良田共存 产业与乡村共兴

图片
考察团走进梅县区城东镇和兴宁市径南镇,现场学经验谋乡村振兴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6月9日,2022年梅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
从会议形式和内容来看,这既是一次看成效、学经验的交流会,亦是一场找差距、鼓干劲、促提升的推进会。
“梅州是农业大市、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会上,简短的33个字透露出梅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立足新阶段、面对新要求,梅州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从改革中找出路,从实践中找答案。梅州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思维,把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乡村振兴整体布局,通盘谋划、统筹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推动梅州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辜昀玥 陈裕锋
认识 再深化
紧盯关键问题求突破
雨后,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空气格外清新,三两人群行走于村道。远处,山间云雾缭绕,近处,乡村韵味盎然。
眼前这般场景,归功于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的建设推进。
2021年11月,按照“以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成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兴宁市将新洲村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启动径南镇“茶果飘香·醉美径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着力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径南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涵盖10个村,突出党建文化、客家文化、文明乡风、家风家训,打造客家特色乡村。”径南镇党委副书记赖海桂介绍,随着项目的推进,新洲村逐步实现“面子”净、“里子”美,收获群众点赞。
坚决守好“三农”基本盘,以先学一步、先谋一步、先行一步的实际行动,按照不同条件、不同类型,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梅州坚持全市“一盘棋”,初步探索出一套具有梅州特色、梅州经验的乡村振兴工作做法,不断发现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模式,创造乡村振兴的梅州范例。
2018年至2020年,梅州连续3年在全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考核中分别获评“优秀”“好”的等次,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毋庸置疑,得益于前期的系列探索,梅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
牢牢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方向,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旧是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头戏。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工作并列写入报告,成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站在新的坐标点上,2022年梅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的召开,具有承前启后之意。
直面问题,透过表象分析问题背后的矛盾。2022年梅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并非是一场“唱赞歌”的会议。
推进会明确提出,梅州乡村振兴工作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不乏壁垒,主要存在“谁来种地”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联农带农效益不够明显、后续管护机制不完善、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有差距等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梅州独有,但却是梅州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迈过的坎。忽略任何一个问题,都容易出现政策“翻烧饼”,产业“走马灯”,让“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举措沦为空谈。
只有知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推进会号召,梅州各级各部门深化对市县镇村“农情”的再认识,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整体规划与基层探索的关系、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群众预期与发展现实的关系。
“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从一事一域、一点一滴抓起,认真加以解决。”推进会上,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强调,乡村振兴涉及面广,涵盖部门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必须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四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的格局,以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把“狠抓发展第一要务”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实践 再创新
守好两条底线不动摇
过去一年,梅州聚焦“五个振兴”,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工作初步实现了走在全省全列的目标。
从新的起点走向更高的起点,如今,摆在梅州面前的,是一场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在跨越升级上实现新突破、新发展的接力赛。
根据推进会内容来看,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和对省工作要求的吸收、转化、落实,是今年梅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仔细翻阅梅州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路线图,不难发现,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居于重要位置。
“梅州是广东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8.3%、8.9%,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政治责任。”推进会要求,全市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灌区现代化改造,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把推进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梅州早已进行探索,并形成“稻虾共作”“烟稻轮种”“稻鱼共生”等产业模式,不断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能。
“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最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从土地经营权流转着手,实现撂荒地复耕复种,广州荔湾派驻梅县区白渡镇工作队在创乐村率先找到突破口。
“村集体由配角变主角,让流转顺利进行,探索出了村集体集约、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新路子。”广州荔湾派驻梅县区白渡镇工作队队长于建军说。
目前,创乐村引入梅州市创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创乐布里蔬菜基地,承包期10年,每年可为46户村民增收6.2万元,村集体增收4.3万元。
类似的探索,在梅州大地并不鲜见。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梅州逐渐打通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堵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复耕复种突击队,采取责令复耕、代耕代管和流转等措施,坚决遏制耕地撂荒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菜篮子”稳产保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在此过程中,梅州上下力求实践与创新并进。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梅州不断创新探索土地多种形式流转,推行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加快土地集中有序流转,促成“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按时间节点、一田一册、挂图作战,确保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连片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推进会特别提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要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巩固与拓展两手抓,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分类调整优化帮扶政策,夯实镇村发展基础。加强产业就业帮扶,深化“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做好兜底保障,让脱贫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思想 再解放
坚持“产出思维”兴产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只有在丰沃的产业土壤上,才能长出繁茂的发展成果,反哺乡村振兴。
从当前实践与工作部署进行分析,梅州将从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着力抓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六个方面切入,确保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从细分析,推进乡村振兴、干好“三农”工作,产业发展贯穿其中,不可或缺。
全国1/5、全球1/10的柚子,全省1/4的茶园,全省1/7的乳鸽出自梅州,梅州的乡村产业资源并不算匮乏。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梅州并没有变“投入思维”为“产出思维”去推进乡村振兴,更没有全面激活要素市场。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三年均呈下滑趋势,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7家,其中省级以上148家,占全省11%,总量排全省第一,但产值亿元以上的仅14家。农业“接二连三”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有30%。
对此,梅州提出要全面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坚持走好“两条路”,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一方面,抓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重塑乡村产业形态,向二产、三产延伸,让农民有钱可挣。
另一方面,推进城镇化,既为城市提供人力人才支撑,让农村人口相应减少,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增加,再通过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人均收入随之增长,缩小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如何激活内生动力?”
“如何把乡村现有资源整合起来,突出乡村产业特色?”
“发展乡村游,资金从何而来?群众怎么参与进来?”
“怎么做好技术和技术人员相关工作?”
“产品市场前景如何?”
……
在考察点梅县区城东镇的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宁市径南镇东升村里,考察人员连续抛出问题,均指向“钱、地、人”等要素供给,落脚点都在产业振兴上,关注如何促进乡村从发展农业产业向打造功能多元化的产业社区转变。
何为乡村产业社区?乡村产业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支撑是前置条件。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便明确提出,梅州要调动农民力量,集中涉农资金,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推进会上,乡村产业社区成为热词、关键词之一。
“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休闲旅游等业态,依托产业基础好的城郊村、园区周边村、特色产业村等,分业态分区域,加强政策扶持、规划指导、资金保障。”马正勇表示,各县(市、区)每年将探索建设1—2个乡村产业社区。
同时,梅州还将结合美丽乡村“三村三带”、美丽圩镇和乡村产业建设,园区围绕社区转,社区依托园区建,推动区域集中、开发集约、人口集聚,通过以产兴村、以产留人,建设产业强村,让群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解决人空、屋空、业空等空心化问题,探索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新路径。
相关
梅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
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推动乡村产业
走在全省前列
日前,梅州市出台《梅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大部分,旨在加快推进梅州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梅州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新貌。
《意见》坚持突出特色、全链发展、联农带农、效益引领的原则,明确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具体包括一系列“小目标”,如:
到2025年底,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保持在113.69万吨以上;
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壮大,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60家,各种渠道上市、挂牌融资农业企业达到5家,培育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至10家;
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形成“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体系,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品牌价值超百亿元的“粤字号”标杆区域品牌;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乡村休闲产业提档升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
……
《意见》中还提出实施“稳产保供、产业集群、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四大行动的重点任务。一是稳产保供行动,要开展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向好;二是产业集群行动,主要围绕柚果、茶叶、稻米、蔬菜、预制菜产业,加快优势产业提升发展;三是提质增效行动,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区域特色品牌建设,加快发展城镇产业,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四是改革创新行动,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业融资支持力度,扶持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