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方舱第二隔离单元如何短短3天开舱?凯旋的儿童医院医疗队揭秘

日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支援小汤山方舱医院的最后一批9名队员凯旋,至此27名队员全部平安回家,圆满完成医疗驰援任务。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2岁。

凌晨“开舱”,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疫情就是命令。“我是4月29日接到医院紧急通知的,下午3点半到达小汤山方舱医院,”质控办助理研究员王欢是名90后,担任小汤山方舱医院第二隔离单元临时党支部书记,支援指挥部工作。来不及与两岁女儿、未满两周的儿子告别,带着无尽惦念,他和呼吸二科副主任医师张晓艳、骨科一病房护士长魏楠、客服部副主任韩炜先行奔赴小汤山,直接进舱踩点。5月1日下午,大部队共23名医疗队员迅速集结,从北京儿童医院来到小汤山,随即进入战前准备状态。

按上级部署,北京儿童医院27名医疗队队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16名医疗队队员共同负责小汤山方舱医院第二隔离单元,并成立临时党支部,承担了方舱医院绝大多数儿童的医学观察工作。王欢担任支部书记、消化科医生郭景担任支部宣传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医疗队队长、团委书记王燕然担任支部组织委员。此外,张晓艳担任单元医疗组组长,魏楠担任护理组副组长,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护士闫慧娟担任护理组组长。在这里,由两家北京市属公立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组成的儿科医疗队团结协作、共同奋战,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实现零感染、零死亡目标,圆满完成驰援任务。

迎接大家的第一关是“开舱”,时间只有3天。由于方舱医院刚启用,污染区空旷陌生,几乎什么物资都没有,内部结构又极其复杂,到处都是门和走廊。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绝大多数队员没有经验,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大家边学边干,预订物资、规划病区、摆放物品、制定流程、应对沟通、应急演练……从“0”到“1”的过程,医疗队用团结、用智慧扛过来了,如期做好了病区准备、人员准备,随时待命。

5月4日,接到指挥部“患者预计1小时后到”的通知时,已是夜里11点。5月5日凌晨正式“开舱”,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27岁的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护士侯昕彤正好值大夜。她说:“流程熟悉了很多遍,但‘第一次’还是很紧张。”而工作群里那句“别紧张,我们都在”,让她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忐忑的心瞬间安定下来,从容地领隔离人员进病房、消毒、做宣教、拍照、留资料……按流程完成了一系列工作。

当天,本可以20时下班的医疗组组长张晓艳一直盯着各点位,患者到达落客区、办理入住,病史采集、医嘱处理等等,看到一切流程有序进行后,她才离开病区,此时已是凌晨2时。同样守着的还有王欢,他说“怕病区同志们有任何需求,我必须在指挥部为大家做好保障”。护理组副组长魏楠下完凌晨2时的小夜班,交完班回到酒店已是凌晨4点,却难以入眠,满脑子都是“开舱”第一天暴露出的问题,她干脆起床一一罗列,思考解决方案、修改工作流程,一抬眼已是清晨。那一夜,很多队员都在苦苦思索工作优化。

“方舱内的工作,不仅是与疾病的抗争,更是对自我的挑战,”29岁的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护士冯雪菲感触地说。她和队员们经历的这个5月,倒春寒时夜间温度降至9度,连续不断地收治隔离人员还是冷得牙齿打颤;回暖的高温又超36度,穿着防护服忙完至少6小时的工作,汗水早已浸透内衣内裤,甚至睫毛都挂着水珠。

时刻装在每一位队员心中的另一道关是防护,这决定着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时,能不能确保“零感染”。“如果有一个人被感染,我们整个队伍都将被迫退出这场战役”,这句话深深触动着33岁的北京儿童医院输液中心护士邢盼盼。尽管她支援过院内发热门诊、院外核酸采样工作,在这里,她才真正深刻领会“防护是第一位的”。“入舱后,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要求,”她说,以门为例,每个房间一次只能开一扇门,随手关门不能形成对流,有的门只能从外面开,有的则禁止打开。北京儿童医院输液中心护士林冰、心脏外科护士杨琳琳、眼科病房护士续旭就是院感控制小组成员,她们被称为“中控卫士”,练就了一双“鹰眼”,对进舱人员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督,实时把控每个细节实时指导解决,确保每一位队员安全。事实证明,大家做到了,所有队员平安回家。

截至6月8日最后一批隔离人员轮换移出,在这忙碌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所有人全力以赴,相互鼓劲。第二隔离单元也用行动赢得了方舱医院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对你们舱,我们放心!”

24小时守护,用真心换真情

方舱的特殊性决定了医护人员要身穿防护服,承担比平日更大的工作量。以护理团队为例,除了常规的医嘱处理、药品发放等外,还要负责物资设备申请、每天近百人的核酸采样、每周环境核酸采样、环境消杀、信息上报等大大小小十余项内容。

尽管如此,队员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并逐渐达成共识:不仅治愈身体,更疗愈心灵,提供有温度的医疗。事实上,第二隔离单元接收成人、儿童,优先收治了方舱医院里绝大多数儿童,也面临着更复杂的情绪问题。

“开舱”第一天大夜值班,36岁的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治医师吴丹就碰到一对父子,9岁的孩子还好,父亲十分紧张,每分钟心率100多次。吴丹第一时间安慰道:“我是儿童医院的医生,最擅长的就是给孩子看病,而且这里24小时有医生护士值班,有任何需要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交谈中,家长的情绪明显平静了下来。

有一天清晨,冯雪菲接收了一位独自来隔离的8岁女孩,她噙着泪问:“阿姨,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妈妈?一个人在这里,我害怕。”冯雪菲刚耐心开导好孩子,就听到孩子跟妈妈的视频通话中,那头焦急地询问各种问题。冯雪菲接过电话安抚,对方一听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便感激地说:“有你们这样可靠的专业团队在,我真的踏实了很多!”

正好赶上高考、中考前夕,队员们尽己所能为孩子们营造好的环境,为高考生提供单间隔离,打印备考资料;在条件允许下,为先后到达的家长孩子调换房间,同室隔离;为孩子们提供文具、纸张,打印习题,甚至上好闹钟叮嘱他们按时上网课、写作业……

24小时无微不至的守护,收获了隔离人员的安心和感谢,在一封封感谢信中,他们写道:“谢谢你们送我的礼物,陪我看书,有你们的关怀,我特别温暖”“感谢小汤山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愿疫情早点过去,一切回归最初的美好”“经风雨方知温暖,经病痛方知白衣天使们的善良、细心、尽责、用心。向你们说一声‘感谢’,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同样,方舱医院里的真情也常令队员们感动。邢盼盼记得有一位先生和一位小朋友同住一个房间,小朋友乖巧可爱。“这位先生先隔离结束,正好是我去送行。”到了车场,他突然停止脚步,红着眼对邢盼盼说:“护士,我能麻烦你件事吗?我那房间还有个小朋友,就他自己,您能多去看看他吗?”还没等邢盼盼回答,边上的人说话了:“你放心吧,护士肯定会照顾好的,她们都可棒了!”邢盼盼听到这心里暖暖的,郑重答道“我们一定照顾好他”,回去路上不由自主地笑了。

短短数日的相处,隔着防护服,隔离人员甚至看不清医护人员的长相,离开时却一声声饱含深情地说着“谢谢”“辛苦”,感谢的正是那一袭白衣夜以继日的照料。

一线淬炼,上了堂生动的党课

“她的大夜班我来替!”当一名队员因家庭所在小区临时封控健康宝出现弹窗,无法上凌晨2点至早8点的大夜班时,护理组副组长魏楠坚定地站了出来,丝毫不顾白班的疲惫,在病区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她说:“我是护理团队的负责人,更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个时候我必须经得起考验,冲在第一线!”

新生儿内科主治医师吴丹党龄3年,“开舱”初期感觉到不安的情绪在团队中蔓延时告诉自己,我是党员,又比大部分队员年长,这个时候更要发挥积极作用,便给大家鼓劲:“我们经过各种规培、轮转、临床工作的考验,都是战斗机中的轰炸机,最不怕的就是面对困难。不就是从零开始吗,大家一起干,这项工作一定能完成!”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王欢带领支部通过组织“亮身份,做表率”党员先锋队,以及党建带团建的青年突击队两项品牌创建活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他说:“我被大家的担当和奉献深深打动,共有21名队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中北京儿童医院12名。”

28岁的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高焕然护士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位隔离人员即将出院时要求和我们合影,她说:“你们真的好辛苦,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你们能早一些和家人团聚”。原来,我们的付出他们都看在眼里。我觉得我不负此行,更加坚定了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若国家有难,定义不容辞!”

在护校学习期间已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护士项思博在一线受到感召,再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在抗疫一线,我以身边党员同事为榜样,共同冲在污染区一线,干在实处,坚守岗位。在工作中很多党员前辈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想成为党组织光荣的一员,为夺取疫情防控战的胜利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