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观念一变天地宽——“走进搬迁村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一

日前,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致富带头人安外尔·纳斯尔(前)带着村民在枣园给枣树打尖。本报记者 付宁 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始终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逐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解决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为充分展现易地搬迁政策给贫困家庭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变,本报特推出“走进搬迁村看变化”系列报道,聆听奋斗足音,触摸发展脉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仲夏,一场细雨过后,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村口巨大的标语牌上,“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几个大字异常醒目。

走进村委会大院,映入眼帘的是红底黄字的两条横幅:“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做奋勇拼搏的追梦人,用幸福生活回应总书记牵挂!”

从2012年成立时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水、电、路、网一应俱全,塔什萨依村的变化翻天覆地。然而,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正创看来,这里最大的变化是人的观念。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场从困苦到宜居的地理位置的迁徙,还是一场从落后到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迁徙,更是一场从闭塞到开放的思想观念的迁徙。改变观念和传统思维的塔什萨依村村民,用双手获取幸福,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靠墙懒汉”勤劳致富

从阿尔金山上的若羌县铁木里克乡搬下来,住进塔什萨依村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卡米力·吾斯曼说他做梦也没有想过,但如何耕种分来的20亩地让他发愁。

在山上过惯了游牧生活,对种地既不习惯也不喜欢,卡米力照猫画虎在地里种上了红枣。别处的枣树都挂果了,他家的枣树歪歪斜斜长不大,树上一颗红枣也没有。

塔什萨依村的许多村民与卡米力一样并不擅长种地,缺乏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虽然家里的枣园打理了很久,但很难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若羌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带着问题摸情况、理思路,最终决定把土地流转出去,解放村民的双手,让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增收。

2018年,塔什萨依村与新疆羌都林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村里2300亩土地由公司进行规模化管理并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

卡米力没了种地的烦恼,便隔三岔五打打零工,用挣来的钱买酒喝,喝多了就靠在院墙边晒太阳,成了村里出了名的“酒鬼”和“懒汉”。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天天上门做工作,先后给卡米力联系了保安、水管员等4份工作,均被拒绝:“我就会放羊,其他的啥都不会干,也不想干。”

驻村干部在与卡米力的交往中发现,他虽然“懒”,但很孝顺,对母亲言听计从。于是,驻村干部动员卡米力的母亲给他做工作:“我年龄越来越大,你这样好吃懒做,我过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卡米力说:“妈妈,你别急,我出去干活挣钱还不行嘛!”

号准脉还要下对药。针对卡米力的特点,村干部鼓励他考取驾照,购买了一辆拖拉机作为增收工具。

见到卡米力时,40岁的他刚从地里回来,一身尘土却精神抖擞。“给企业的地里打药、犁地,一年四季活干不完,去年我挣了10万元。”卡米力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他还是一个成天醉眼蒙眬的“懒汉”。

“没有扶不起来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赵正创说,卡米力只是村里“懒汉”的代表。“懒汉”不懒了,是因为工作队和村“两委”改变了他们因循守旧的观念。

2021年,全村159名符合就业条件的脱贫人口全部实现就业。塔什萨依村再无“懒人”。

“电商达人”代言特产

从宽阔笔直的塔什萨依路拐进一条干净整洁的小巷,很远就能看到“电子商务服务点”的招牌,这里是村民尼尔斯江·吾加布拉的家。

衬衫、牛仔裤,黑皮鞋擦得锃亮,35岁的尼尔斯江显得精明能干。他现在有多重身份:养殖能手、客运线路车司机和“电商达人”。

2012年,从山上搬下来后,尼尔斯江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我放了十几年的羊,又没有什么技术,如何挣钱养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对于自己能干什么这个问题,尼尔斯江想了很久。有一次,一位村干部问他干什么最拿手,他说放羊。“那你搞养殖行不行?”这句话点醒了尼尔斯江。

养殖经验丰富的尼尔斯江养羊养牛得心应手,几年时间就有了近百只羊和70头牛,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2019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尼尔斯江也萌发了做个触网“新农人”的念头。在巴州商务局和若羌县电商办的帮助下,他利用家里的场地,创办了以“电子商务+百货”为一体的超市。

每年11月,是尼尔斯江最忙碌的时候。他在网上为塔什萨依村的红枣、黄恰玛古代言,将本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自电子商务网点运营以来,线上线下销售红枣7吨、黄恰玛古50吨,给他带来了8万余元的收入。

2020年,尼尔斯江购买了一辆7座小型客运车,取得了塔什萨依村至若羌县城的客运线路经营许可证,当起了客运线路车司机,每月又有6000多元进账。

“我家一年至少有17万元的收入。只要思想观念跟得上时代,赚钱不是问题。” 尼尔斯江的笑容里透着满满的自信。

观念一变,一通百通。工作队和村“两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始终把“观念脱贫”作为实现村民脱贫的先手棋来抓,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有70人像尼尔斯江一样通过创业增收。

“最牛经纪”率众增收

“牛经纪——牛经纪——有人找你。”

一位村民喊了几声,正在带着员工给红枣树打尖的安外尔·纳斯尔从枣园深处跑了出来。在村民眼里,安外尔是塔什萨依村最“牛”的经纪人,大家便亲切又略带戏谑地叫他“牛经纪”。

村民口中的“牛经纪”,在2014年搬迁到塔什萨依村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个放羊的。”

刚到村里,文化程度低,又无一技傍身的安外尔,选择到红枣园里务工。“挣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要学到技术。”正是在那个时候,他掌握了红枣种植及管理技术。

“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基于这样的想法,2015年,安外尔承包了1200亩地种植甜瓜和打瓜,喜获丰收,赚到了搬迁以来的“第一桶金”。

2017年,尝到甜头的安外尔又承包了2000亩地,种植红枣、黄恰玛古等各种特色农作物,吸纳了27名村民就业。

腰包一年比一年鼓的安外尔住进了大房子,开上了越野车。然而,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突然有一天我就想明白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这个道理。”

随后,安外尔成立了劳务服务合作社,当起了劳务经纪人。目前,有10名村民在劳务服务合作社上班,安外尔每年组织村民务工1000余人次,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党的政策这么好,村子里的企业越来越多,机会到处都是。”45岁的安外尔说,再过15年,60岁的他看到的塔什萨依村将又是一个新面貌。

地理位置的便捷、沟通交流的频繁、多种资源的汇聚,带给村民曾经鲜有的知识和眼界。观念变了,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村庄,让一切都变得可能。

来源:巴音郭楞日报

编辑:张文才 实习生 滕锦越 ‍

审核:陈容芳、邹春

终审:拉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