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业研究:看好快递疫后修复,关注航空国际航线放松节奏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徐君)

一、快递行业:疫后复苏的确定性

(一)行业需求:件量增速中枢下移,单票价格延续修复趋势

进入5月以来,快递业务量延续修复趋势。据国家邮政局数据,5月,全国快递 业务量为92.43亿件,快递行业业务量增速为0.2%;其中,异地件业务量增速为3%。 单票价格方面,行业均价同比提升1%(3/4月同比-1.1%/2.1%),说明在步入疫后修 复阶段,行业也维持了相对温和的竞争环境。

市场担心本轮疫情影响趋缓后,价格战重启并拖累业绩表现。实际上,这一情 况正是2020年的行业表现。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我们认为与2020年存在明显的不 同: (1)成本端,并不存在政策优惠和油价低位的利好;(2)“无正当理由不得 低于成本价进行竞争”仍旧是政策的约束底线;(3)本轮疫情冲击后,快递业务量 增速呈现出明显的需求刚性特征,但也很难重现2020年需求端爆发式回补的情况。

因此,在行业竞争层面,我们认为:政策监管底线,很大程度上对后续竞争的激 烈程度形成托底。同时,由于对加盟商而言,总部的考核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 盟商对商家的竞争策略。总部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维护终端客群关系、全网运 营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这使得龙头公司的竞争策略从份额向盈利与业务量兼顾的转 变,大概率会延续。尽管部分区域淡季仍旧存在低价竞争的可能性,但全年来看,行 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将弱于2020年。

(二)监管的长期路径和对行业的长期影响推演

今年以来,行业异地件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无序竞争状态的有效遏止,不 少投资者担心政策后期存在退出的可能 由于保障快递员权益是政策约束的出发点,而由于快递员权益受损是多重因素 共同造成的,因此,政策监管的路径也需要分阶段、有侧重的进行。2021年7月8日, 在国家邮政局召开的2021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 局长陈凯指出,“快递员权益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快递市场迅猛发 展所衍生的问题,也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分配问题,需要处理好就业优先和权益 保障、上游和下游、先行先试和复制推广‘三个关系’”。

在操作方式上,目前,以义乌地区为例,去年以来,主要是通过对终端价格和不 同快递公司的市占率的双重管控进行约束。而由于监管的出发点并非是干预行业竞 争,政策约束亦需要兼顾落地效果和监督成本,我们理解,政策约束的路径从对部 分区域的价格的管控到明确派费的核算标准(即合理派费的界定)→末端产品分层 和差异化定价→打破“包邮制度”,落实“商品定价与快递服务定价相分离”,也是 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现阶段来看,政策对派费核算的情况进行直接监管,是更有效的措施,而具体 的落实情况则有赖于:(1)形成对于全国不同区域的合理派费的核算办法;(2) 加盟制快递企业本身的流程优化与管理变革,快递总部降低和加盟商之间的信息不 对称。 从近期《甘肃省邮政条例(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表述调整中,也 能看到这种政策的延续性和不同地区政策调整的差异点。由于甘肃的快递需求的结 构性特征表现为以派件为主,因此,对末端快递各主体的权责边界、末端派送形式 的差异化探索和差异化定价就成为其政策监督约束的重点。

另外,目前国家邮政局已经指导中国快递协会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地部分城 市开展了末端派费核算试点。下一步,有望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形成比较完善 的核算办法,并在全行业推开。企业层面,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中通于2020年6月试 行快递员派费直链,由总部通过快递员工作APP直接结算派费,实现收派费用标准 化、账单透明化,切实稳定和增加快递员收入。

近年来,极兔的快速崛起,让市场对行业的进入壁垒产生担忧。极兔快速起网, 依托于拼多多的底层单量+极兔加盟商背后大量的OV资源(资金实力、网络效应等)。 极兔快速起量过程中,也存在持续的低价抢量和对加盟商的持续补贴。由于快递行 业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无正当理由不得低于成本价进行竞争”的硬 约束,对行业的长期影响在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新进入者的门槛,我们认为 下一个极兔再难出现。

第二点,是对于行业在位者之间的竞争。自2008年以来,行业单票价格每年都 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下降的中枢约为-10%左右,这和加盟制电商快递公司干线成本 的年化降幅颇为接近。这进一步说明:过去十几年里,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带 动单票成本下跌,并通过降价的方式成为消费者剩余。 在单票价格的跌幅超过10%的四段时间里,我们发现:每段周期的时间维度都 在1-2年左右。

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快递行业的技术进步、组织变革属于渐 进式变革,而非“熊彼特式”覆灭,这使得后发者能够在1-2年的时间里通过学习和 模仿缩窄和先发者之间的竞争优势。随后,行业进入竞争烈度相对温和的阶段。 对比来看,2020Q2-2021Q3季度的价格战,较此前三轮,呈现出“持续时间长、 价格跌幅更深”的特点。这主要是源于:(1)政策拉平成本端差异。20年2月17日 -5月5日,全国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通 行费占运输成本的约20%,该政策将快递公司在运输成本20%的差异直接拉到了统 一水平。叠加20H1柴油价格同比下降9%左右,加盟制电商快递企业20H1的单件运 输成本都降到了0.6元及以下;(2)电商平台加大对电商快递的扶持力度,商流对物 流的介入,使得竞争格局一度陷入焦灼。

从通达百总部的数据来看,转运中心的日均处理规模和单位分拣成本呈非线性 关系。伴随日均处理规模的提升,单位分拣成本逐渐下降,而该负相关效应边际递 减。类似的关系也在单线路日运量和单位干运成本上存在,上述两个回归方程均具 有较高的拟合优度(R方高于0.6)。 从数据表现看,0.2元和0.6元分别是单件分拣和干运成本的瓶颈线。目前,从绝 对值和相对值看,通达百干网的成本效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规模效应边际已经不 大。虽然成本下降空间仍在,但降幅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们认为,行业未来的变革重点和竞争焦点将从干线向末端转移,末端将成为 降本增效和差异化服务的重心。 如果说此前二十年,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是规模经济:具体表现为经营范围从 区域到全国,干运分拣从人工到自动,总成本效率越高的公司,其变动成本费用率 越低,这是经营网络化、流程自动化的共同作用。那么,末端的竞争逻辑则主要表现 为:范围经济。 自动化降本的基础是规模足够大,这是末端加盟商所不具备的。

因此,管理构 架上,末端的颗粒度要细、加盟资产流动性要强,这就使得加盟商在客观上规模不 容易大。在当前的网络点阵下,向末端大规模推行自动化分拣有难度。我们认为,总 部对末端赋能还可体现为流程再造,将总部技术赋能至末端、部分直链。 例如,假设总部中转场升级分拣能力,将分拣细化到城市各区,将每个快递员 入册进总部信息系统,在快递面单上直接标注负责的快递员,那么就可以省去末端 理货这一重复操作,快递员可自行找件派送,同时提升理货场地利用率。假设末端 理货被缩减,那么对应的单件成本可以下降0.3元左右。

(三)顺丰:经营效益持续改善,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

2021年,顺丰速运业务量为105.5亿票,同比增速为29.7%,受高基数以及电商 消费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这一增速较2020年同期有所放缓。

2019年以来,公司加大对电商件市场的投入力度,推出特惠件、丰网等高性价 比的电商快递产品。2020年以来,疫情加速品牌商线上化,高端电商逐渐成为时效 件产品体系中的重要需求增量。 从件量结构来看,文件类产品的件量和收入占比都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和这一 类产品的需求增速放缓和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有关;消费(电商)类产品的件量占比保 持稳定,而收入占比在21年略有下降,预计和21年电商需求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 烈以及定价较低的经济快递产品增速较快等因素有关;工业及其他类产品的件量和 价格占比在21年都略有提升,预计主要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及其对综合物流服务的需 求提升、公司综合服务不断夯实有关。

2021年,顺丰营收录得2072亿元,同比增速为34.5%。其中,时效件/经济件业 务的营收增速分别为7.3%和54.7%。21年上半年,公司逐渐将旗下各产品线的时效、客户及经营策略理顺,将原归属于经济快递板块的标准陆运产品同步升级成为新一 代的顺丰标快产品(即“时效件”业务的一款产品)。 2021年全年,公司经济件收入增速明显高于时效件业务增速,主要原因可能在 于:(1)尽管时效件中也有部分高端电商件,但由于客单价更高,对经济下行压力 的敏感性也更大一些,同时,高客单价商品中以化妆品、电子、家电等产品居多,较 快消品而言有着更长的产品使用周期;(2)经济件作为公司开拓电商件市场的重要 产品体系,具备品牌和高性价比的比较优势,对中腰部电商商家颇具吸引力。

我们从公司单季度的业务量和单票价格的变化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公司经 营策略上的调整和变化。2019年,基于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和产能利用率低位,公司 推出电商特惠产品,单票价格下行而业务量增速逐季改善;2020年,公司抓住高端 电商线上化的市场机遇,以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抢占市场。 2021年上半年,电商件需求高基数以及居民消费力透支等因素影响整体需求, 公司延续此前的竞争策略,通过积极的产品和市场策略,扩大件量规模;2021年下 半年以来(尤其是21Q4季度),公司控量提价,主动调优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更 加强调业务价值贡献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公司的经营战略,与市场需求有关,也和资本开支周期密切相关。顺丰本轮资 本开支的高峰期开始于20年下半年,电商件增速抬升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不断爬升, 而传统时效件和电商件需求结构的转变以及运营模式上的差异,也使得公司需要在 网络整合、运营优化等方面持续投入。 2021H1,顺丰的资本开支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土地、仓库、分拣中心以及车辆, 这与需求结构转换的方向相一致,而从2021H2来看,公司在非股权投资方面的资本 支出为115亿元,同比增速约为35%,较2020去年和2021H1,增速明显放缓。从这 一角度看,由于公司目前在件量方面,采取了优化客户和件量结构的经营策略,预 计产能利用率整体处于低位,后期有望开启产能利用率的爬坡期。

新业务中,快运、国际和供应链板块值得重点关注。新业务方面,2021年新业 务占营收的比例合计约为38%,较2020年提升了9.8pcts。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 快运和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分部两大业务板块。

在整个物流板块中,就业务协同性而言,快运是和快递在客户、运营等方面最 高的业务板块。2021年,公司快运业务的营收达233亿元,同比增速25.6%。公司快运业务采取直营和加盟两张网络、双品牌运营的策略。参考运联传媒发布的《2021 年中国零担企业30强排行榜》的数据,2020年,顺丰快运在货量规模上仅次于安能 物流,基于行业第二;而由于顺丰快运主打高时效高品质的快运网络,快运收入已 经居于行业第一。

从公司分部经营的利润表现看,2021年,快运分部净亏损5.8亿元,较上年同期 亏损缩小,净利率提升。考虑到:(1)在经营战略上,2022年,公司更加聚焦于核 心战略,强调业务价值贡献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2)行业竞争格局上,高端快运 市场的竞争较为温和,尽管京东物流收购德邦快递后的竞争策略为竞争格局的变化 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并不认为商流的加持是竞争优势上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快运这一线下B端交易特性明显的行业,独立第三方的价值在于外部资源的复 用为企业带来成本效率的改善。我们看好公司直营制快运网络的资产复用价值和快 运网络的盈利改善空间。

加盟制快运网络“顺心捷达”是更加值得跟踪的业务板块。(1)首先,从近年 来的货量规模的情况来看,安能物流、百世快运、中通快运等加盟制快运网络的货 量规模持续提升,加盟制全网快运市场的竞争格局难言稳定。(2)此外,加盟制的 快运网络无论在客户需求、运营模式、加盟商管理等颇多方面都与公司本身的直营 制模式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快运业务是公司向供应链方向拓展的重要业务板块之 一,加盟制快运网络在整个大网体系将如何定位,可能会成为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 突破的重要观察点。

2021年9月,顺丰对嘉里物流的部分要约收购于2021年9月底成功完成交割,顺 丰持有嘉里物流于交割日已发行股本51.5%的股份。2021年,嘉里物流并表贡献净 利润为3.7亿元。 从经营情况看,嘉里物流2021年营收录得817.71亿港元,同比增速为53%,扣 非归母净利为36.92亿港元,同比增速为102%。 从分部盈利情况来看,国际货代业务2021年营业利润为782亿港币,同比增速 为75%,贡献主要利润增量;物流运营业务2021年营业利润为215亿港币,同比增速 为15%。货代业务方面,公司在中国内地和美洲地区的利润增速明显抬升,或受益 于中国海运需求的高景气度,以及公司在美-亚航线上的规模优势。

2022年2月17日,嘉里物流公告,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拟以不超过2.4亿美元(约 合人民币15.19亿)收购美国的货代公司Topocean。交割完成后,目标公司(主要从 事国际货运代理及物流服务)将成为嘉里物流的全资附属子公司。 Topocean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注册成立的国际物流公司,主要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及物流服务,是美线头部货代。在2021年国内美线货代排名 中,Topoceand的货运量排名第七。目前,嘉里物流旗下Apex货运量排名已经超过 Expeditors,此次收购完成后在美线的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

长期而言,我们看好顺丰与嘉里物流合作后在国际市场,尤其是跨境电商物流 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与传统跨境物流相比,跨境电商物流存在小批量、多批次、高时 效需求,出口B2C成主要增长点,环节多、服务链条长,运输主体和形式多样使得物 流成本较高,粗略估计未来5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或有约两万亿元增量空间待释 放。同时,目前行业竞争格局未定,对于顺丰而言,因其具备前端揽货、地面接驳与 全链路整合能力,有望借力鄂州机场投产夯实干线网络资源,同时与嘉里合作补全 获客与前段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加速补全,“弯道超车”值得期待。

二、航空行业:静待国际航线放开带来需求改善

(一)航空行业的投资时钟:投资于需求增速跨越运力增长的拐点之前

我们在《航空行业的投资时钟——拐点将至,需求先行》中曾对航空行业的投 资框架和时点进行讨论。实际上,由于行业的周期波动来源往往是需求和运能的不 匹配导致的,那么我们对于行业进行预测的核心就在于供需关系。

(1)首先,从行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航空行业仍属于成长期。这就决 定了一旦需求复苏,行业将恢复快速增长,从而能有效消化闲置运能。即使短期运 力过剩,只要接下来两三年控制供给,就能够依靠需求增长来稳定供需关系。(2) 此外,航空行业的周期长度与生产资料(飞机)的建造时间相关。供给的滞后性以及 行业参与者相互博弈形成的囚徒困境(产能竞争与价格竞争)是价格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高市场集中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削减周期波动性)。(3)最后,从企业 盈利角度看,航空行业高收入低净利率的特点,导致盈利对周转量波动不敏感,但 对客座率和票价水平的波动非常敏感。因此,航空股股价方向与盈利或者盈利预期 的趋势相符。

因此,航空在一个行业大周期的内部会经历四阶段,即需求周期、产能周期、价 格周期和盈利周期,依次表现为需求周期(复苏-加速-减速-下降)→产能周期(产能 收缩-闲置产能消化-产能扩张-产能过剩)→价格周期(缓慢上升-加速上升-缓慢下降 -加速下降)→盈利周期(亏损缩小-盈利拐点-盈利大幅上升-盈利下降-亏损拐点-亏损 大幅扩大)。

其中,需求增速是否超过运力增速是领先指标。航空需求增速的变化明显领先 于客座率和票价水平的变化,对于盈利也就具有明显的领先性,所以我们的航空周 期实际上是以需求周期来划分。供需关系依然是航空业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航空各要素的驱动因素。需求增速跨越供给,是航空进入超额收益期的最直接动力,而需 求增速低于运力增速则意味着航空步入下跌通道。(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客座率与票价是验证指标。在运力增速相对比较确定的情况下,如果说需求增 速是自变量,那么客座率与票价的同比变化则是因变量,是由需求增速变化带来的, 而且航空公司可以通过一些运力调整来影响,使得其变化不如需求增速变化那么敏 感,因此更多地起到印证作用。由于航空盈利的波动主要是由客座率和票价水平的 变动驱动,对量并不敏感,因此航空需求也是航空盈利的领先指标,所以我们前面 划分周期也是由需求周期来决定。

(二)经营现状:国内供需失衡,致使业绩承压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全年六大航营收合计2699亿元,达到2019年同期约 六成水平,同比+10.2%。2022年以来,国内疫情反复,对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旅客 出现带来较大影响。22Q1,我国六家重点上市航司(三大航+春秋+吉祥+华夏)营 收合计525亿元,仅达到2019年同期的一半水平,同比-4.6%,其中南航/东航/国航 分别实现营收214.7/126.7/129.2亿,较2019年同期-42.9%/-57.9%/-60.3%,同比 +1.0%/-5.4%/-11.4%。

利润端亏损继续,亏损幅度扩大。2021年全年,六大航归母扣非净利合计2699 亿元,较2019年减少超过4倍,其中南航/东航/国航归母扣非净利较2019年同期747%/-628%/-376%,较20年同期亏损扩大9.7/8.6/23.2亿元。2022Q1六大航归母扣 非净利合计-228亿元,较2019年减少接近4倍,其中南航/东航/国航分别实现归母扣 非净利-45.8/-78.2/-89.6亿元,较2019年同期-286%/-504%/-438%,较21年同期亏损 扩大7.3/36.8/26.6亿元。

22Q1,主要航司的客座率持续下降,华夏航空韧性较强。受上海、深圳疫情反 复的影响,2022Q1六大航客座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除华夏航空之外, 其他五家航空公司的客座率均跌至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东航客座率下降至59%为 六家航司中的最低水平。我们以2019年客座率数据为基数,计算各家航司客座率恢 复水平。2022Q1六大航客座率恢复水平均由21年的九成跌至八成水平,其中东航恢 复水平最低,仅有73%。华夏航空凭借支线航空的利基市场优势, 22Q1客座率维持 在67.7%,仅低于春秋航空的72.3%,恢复至19年同期的84%。

客公里收益略有修复,三大航客收反超19年。因航班量供给的持续减少,以及 核心城市航线价格管制的放开,主要航司都在定价策略上进行优化,使得21年的客 公里收益均有改善。2021年,南航/东航/国航客收分别为0.49/0.53/0.56元,较19年 +1.0%/+1.7%/+4.4%。华夏航空依靠其自身支线航空模式,将客收始终维持至较高 水平,21年其客收为0.59元,较19年-0.5%。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客收则略有下降, 21年春秋/吉祥航空的客收分别为0.31/0.41元,较19年-15.5%/-12.7%,预计和低成 本航司逆势扩大在低线市场的运力投放力度有关。

(三)如何看待当下的航空周期?——供给确定性收缩,静待需求拐点

我们以2019年为基数年,对2022年和2023年的航空需求进行测算。国内航线方 面,受变异毒株和偶发性输入病例的影响,我们预计国内航线的需求至少在2022年 上半年还会存在比较大的压力。如果新冠口服药物的推进顺利,或将使得欧美疫情 得控的确定性增加,这将明显减少输入性病例对国内航线需求的负面影响。而且随 着天气转暖,输入性病例有望明显减少,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国内航线的需求将开始逐步恢复,以2019年为基数或有望恢复到2019年同期70-80%的水平。

国际航线的复苏将取决于我国国内新冠疫苗的普及速度和全民免疫的进度。一 方面,即使欧美国家完成全民疫苗接种,也很难完全避免新冠病毒携带者进入中国, 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还没完成疫苗接种,而新冠极高的传染系数使得只要我国没 有建立起全民免疫,那么入境旅客隔离14天的政策可能会很难取消,在此之前,我 国国际航线的恢复可能都较为缓慢。

2022年2月11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 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新冠病毒辉瑞公司治疗药物奈玛特 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Paxlovid)进口注册。相比于大分子药物(如注射用中和 抗体药物等),小分子口服药具有抗病毒效果直接、生产成本和用药成本低、运输和 储运条件易满足、居家服用方便等优势。国家药监局对口服新冠药物的应急审评审 批,或意味着我国全面免疫的进程有望明显加快。 因此我们预计2022年国际航线的需求仍旧存在比较大的压力,可能下半年部分 商务航线会有所缓解,但预计下降幅度仍然会非常大。随着2022年中国全民免疫进 程的加速,2023年国际航线有望迎来逐渐修复。

交叉验证来看,另外,2022年1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 输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规划》将“十四五”分为2年恢 复期和3年增长期两个发展阶段,同时预计到2025年,旅客运输量达9.3亿人次,2019- 2025年的年化增长率为5.9%。考虑到2021年底,行业的旅客运输量约为4.4亿人次, 则隐含2022-2025年的年化复合增速为21%,进一步考虑到基数效应的影响,我们认 为2023年行业需求增速的中枢约有望超过20%。在运力的增长方面,从2021年全年的情况看,主要航空公司的运力引进增速较 前年也有明显提升,三大航运力的增速中枢约为5%。

对于2022年及之后的运力引进速度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737max的引进和复飞进度。2021年11月,中国民航局发布了《关于737MAX的适航 指令征求意见通知》。我们认为,《通知》一定程度上表明737MAX在中国的复飞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 由于波音737max在2019年持续生产,但于2020年1月停产,而且我国也基本很 少取消波音订单,我们预计一旦中国批准,波音737max可能按照以前的订单顺延交 付。

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对于飞行安全的高标准以及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我们预计中国批准复飞的时间大概率会晚于美国,再加上目前由于疫情影响,国际 航线基本停滞,导致国内航线整体运力供给过剩,航空公司对于复飞的积极性预计 也不高,我们预计中国批准复飞的时间可能会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再加上航空公 司飞行员培训也尚需时日,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2022年737max不会复飞也不会引 进,而2023年之后将可能全面复飞且按之前已有订单顺延引进,届时预计新冠疫情 的影响也趋于结束,航空公司也有新增运力需求。

按照这一假设,我们根据各个航空公司披露的运力引进及退出计划,在此基础 在2022年剔除737max的引进计划,而在2023年加上737max的顺延引进(以之前 2019年预计交付数为基准),来测算2022-2023年行业的运力增长情况。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各个航空公司对于运力引进都相对谨慎,三大航运力同 比增长大概为5-6%左右。另外,海航的重点由以前的规模扩张转为精细化管理,其 他小航空公司运力在疫情影响下也偏谨慎,我们预计行业竞争格局在未来两年偏稳 定,预计三大航运力增速与行业运力增速相当。因此,相较于2019年,我们预计2022 年行业运力增速约为10%左右,而2023年加上737max的引进(按此前的订单节奏 顺延),因此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实际运力增速相较于2019年将达到17%左右。

综合前文的分析,我们预计行业在2022年,或仍将存在明显的供给过剩的情况;而随着需求端的复苏以及供给增速的明显放缓,行业在2023下半年或2024年有望出现 供需拐点。

(四)相较于 2018 年,本轮供需差叠加票价市场化有望为价格上行打开空间

2004年3月17 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实行, 明确提出“国务院决定对民航体制进行改革。民航运价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之一,必须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以适应航空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该方案首次确 立了民航价格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正式开启了航空票价市场化改革大幕。2015年民 航局发布《关于推进民航运输价格和收费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 国内航线客运票价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 制度基本建立。

票价,最终由供求决定。供需关系的弱平衡,以及2018年下半年需求下台阶, 使得实际票价的改善幅度和持续性低于部分投资者的预期。但价格管制不仅扭曲了 价格信息,而且不利于航空公司通过消费力高的东部航线盈利,交叉补贴培育西部 较低消费能力的航线。我们认为,随着这一轮周期中,供需差的扩大和票价市场化 改革的有序推进,实际价格的改善幅度值得期待。(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集运行业:预计下半年运价高位震荡

(一) 需求端:海外“宅经济”或逐步演绎至尾声

2020年以来,美国消费的激增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多轮大规模经济援助法案对居 民消费的刺激。疫情期间,美国提供了总额达5万亿美元的三轮财政刺激,约占全球 GDP的5.7%。从消费总额变化看,经济刺激计划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刺激作用更大, 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相较于疫情前提升约20%。 展望下半年,一方面,实物消费随着财政补贴的退坡和服务消费的修复或逐步 回落;另一方面,随着美国防控禁令放开,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已经逐步 回升,实物消费增速呈现边际放缓态势。

目前上海港运作效率基本正常,集装箱进出口运输瓶颈主要在于内陆和集卡运 输不畅。上海港的绝大部分货源来自长三角地区,3月以来上海疫情逐渐发酵并外溢 到周边地区,集卡的跨省货运物的效率下降。从数据看,4月以来我国整车货运流量 指数大幅下滑,相较于2021年同期下降27%。卡车运力的不足导致大量抵港货物不 能及时运出港口。

上海港目前运行基本正常,并未出现严重拥堵。尽管在4月初由于冷链及危险品货物堆场的限制导致操作效率受影响,港口出现轻微拥堵。但在政府和上海港的全 力保障下,港口效率已有所提升,拥堵情况出现好转。截止到4月25日,上海港冷链 货物集装箱的堆场利用率已从4月9日的最高峰78.9%下降至52.9%,危险货物集装 箱的堆场利用率已从4月13日的最高峰91.8%下降至62.3%。上海港等泊船只数量也 由高点的120艘下降至82艘、环比高点下降32%。

(二)供给端:港口拥堵边际改善,但深层次问题犹存

目前来看,2021年以来制约有效运力供给主要因素港口拥堵情况已经出现改善 迹象,全球主要港口准班率有所提升。 受集装箱运输淡季及我国华东地区航次减少的影响,2021年拥堵极为严重的洛 杉矶港口锚地船只数量也恢复至正常水平,锚地等候船只数量由2021年最高的42艘 降低至现在的0艘,船只平均等待时间由高点时的32天减少至现在的2天。

同时制约美国内陆运输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得到一定缓解。美国交通运输行业的 职位空缺率已由2021年的8%下降至2022年2月的6.6%,卡车从业人员数量也恢复至 疫情前水平。港口集疏运体系及内陆运力短缺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解 决。

尽管洛杉矶港口在锚地排队的船只数量已恢复正常,但从美西圣佩德罗湾地区 (主要包含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等候船只数看,4月底船只等候艘数维持在40左右, 洛杉矶和长滩港的装卸效率并没有进一步提升。同时,美国30%以上的集装箱由铁 路运往内地,但截止到4月底,洛杉矶港口仍有25%的铁路集装箱滞留时间超过8天。 内陆运输体系的问题也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三)展望:供应链紊乱风险因素犹存,下半年运价或高位震荡

美国零售端仍有补库空间,对后续出口需求仍有一定支撑作用。尽管美国实物 消费需求后续增长乏力,但从库存角度看,目前美国零售商库存依然较低,尤其是 库销比数据处于历史低位。同时由于供应链不畅,美国渠道倾向于囤货以备不时之 需,这带来了大量的补库需求。从显性库存来看,美国商品仍有约500亿美元左右的 补库空间。从美国交通运输行业价格指数看,2020Q4以来,美国仓储价格指数及仓 储成本指数快速提升,仓储市场需求旺盛,渠道商仍有补库需求。因此,美国补库需 求对我国后续的出口仍有支撑。

同时,此前高运价对低货值的品类造成的挤出也将带来一定的回补空间。集装 箱运输物品以纺服、电子产品、家具、机电设备等工业品为主,除家具外体积整体偏 小,单箱能够装下较多货值的商品。但随着运价暴涨,部分低货值产品的出口份额 受到挤出。对比我国2021年和2019年主要产品的出口份额可以发现,纺服产品、农 产品、鞋靴等产品份额明显下降。

供给端而言,集运行业的供应链紊乱,既有疫情的因素,也有其自身就业市场、 财政补贴、移民政策、码头自动化效率不足等深层次长期因素。举例来看,导致美 国内陆集疏运体系不畅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基础设施老化,多式联运体系瓶颈突 出导致有效运力损失。 美国国家公路承载了所有车辆行驶里程的55%。但在2021年美国交通运输研究 院的分析中,美国多地公路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卡车运输业每年损失12亿小 时的生产力,相当于42.5万名卡车司机停摆了一整年。内陆地区的交通拥堵使得卡 车有效运力进一步受到约束。

除此之外,对贸易和供应链至关重要的多式联运体系老化。根据美国交通运输 协会的统计,在连接港口、铁路堆场和其他多式联运设施和道路中,只有9%的设施 状况良好,19%的设施和道路状况一般,另外37%的设施和道路状况较差。货运多 式联运设施的拥堵导致每年约105.9万小时的卡车延误,每年使货运成本增加近7100 万美元。

港口拥堵的长期原因包括: (1)近年来,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使单船载箱量剧增,造成大批量集装箱同时到 港,给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带来了挑战,需要港口快速将卸下的集装箱从码头前沿疏 散至码头后方堆场并快速运送到内陆腹地,以防港口造成拥堵。

(2)美国港口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不足。目前洛杉矶港 和长滩港的12个集装箱码头中只有LBCT和Trapac码头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据统计, 亚洲港口吊运一个集装箱平均需要27秒,而美国需要76秒。 从制度而言,海外港口产权制度通常为地主港制度,该制度的特征是由地方政 府对港口的超长经营权对外招标,具体运营方并非地方政府。对于运营商而言,由 于后续的新泊位投资会摊薄前期特许经营权的价值,因此相对而言地主港制度是一个抑制投资的制度设计。以洛杉矶港和长滩港为例,两个港口分属不同的城市,所 以归不同的港务局管理。但港务局的主要职责是指定和推进相关政策。真正在运营 码头的不是港务局,而是各家船公司或投资公司控股的码头经营方,例如APM, PCT, WBCT等。因此,港口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不足,设备老化,装卸速度相对较慢。

(3)港口码头自动化程度不足的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码头工会对自动化的抵制。 美西码头工会为ILWU(International Longshore and Warehouse Union),ILWU 拥 有20000多名会员,完全控制了美国西海岸的全部 29 个港口,是劳方。PMA(Pacific Maritime Association,太平洋海事协会)则是ILWU的雇主,成员包括美西海岸29个 港口和约70个船公司,董事会成员来自各个船公司和码头的高层,主要职责就是代 表码头和船公司与ILWU进行劳资谈判。长期以来,太平洋海事协会(PMA)希望能 通过码头自动化提高运作效率,而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会(ILWU)反对自动化,并为 自动化取代的工作争取最大赔偿。

下半年来看,供给端最为不确定的因素是即将到来的美西码头劳资谈判。2022 年7月1日,美西港口的劳资合同将到期,双方新的谈判将于2022年5月12日开始, 此次谈判焦点为码头自动化和工作管辖权。因为担心工作被取代,ILWU 一直强烈 反对码头自动化。在有限的场地里,自动化是唯一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所以预计ILWU 会拿反对自动化做谈判的筹码,为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争取最大的赔偿,同时极力 争取新增加的工作的管辖权。 基于过往工会谈判的历史和今年谈判的形势,货主对于美西港口的预期并不乐 观。尽管目前圣佩德罗湾排队船只数量相较于2021年底大幅减少。

根据SeaIntelligence在3月份基于亚洲离港船只计划对美西到港船只数量变化进行的预测,排 队船只数量预计将在5月份恢复至2021年底水平。 美西港口不确定的同时,由于货主对美西码头罢工的担忧,部分货主选择美东 航线进行运输。同时受到俄乌局势影响,大西洋航线的船舶加靠美湾地区,美东和 美湾地区的主要港口已经出现拥堵趋势,目前美东航线运价小幅抬升。我们预计下 半年运价会呈现高位震荡态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四、投资分析

快递行业:看好行业需求韧性,价格坚挺带动盈利持续修复。(1)21年下半年 以来,政策发力,引导派费上调。龙头公司经营策略从份额向盈利目标进行转变。 21Q4,电商快递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其中,中通、韵达、圆通的快递业务单票 利润分别为0.22元、0.09元、0.15元,环比改善幅度分别为38%、350%和400%。

(2) 3月以来,各地疫情散发对行业件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扰动,但单价仍旧较为坚挺, 同时,龙头公司业务量、单价表现均优于行业,或源于极兔和百世整合带来的件量 外溢以及龙头延续业务量和服务质量、利润的平衡策略。美国物流回报率冠军ODFL 的竞争优势颇具启发:成本领先与服务溢价带来利润率持续提升。(3)顺丰:经营 效益持续改善,疫情缓解后,件量回补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公司本轮资本开支高 峰期始于20H2,后期将开启产能利用率爬坡期。同时,我们也看好快运和国际及供 应链板块贡献利润增量。重点推荐:圆通速递、顺丰控股、韵达股份。

航空机场行业:疫情反复致使亏损扩大,静待国际航线放开带来需求改善。今 年以来,国内疫情反复致使行业景气度持续承压。需求端,国际航线的复苏将取决 于我国国内新冠疫苗的普及速度和全民免疫的进度。2月11日,国家药监局对辉瑞口 服新冠药物Paxlovid进口注册。随着疫苗加强针+中和抗体+小分子药物等防治结合 等方式不断推进,我们预计23年国际航线或有望迎来修复,相较于19年,预计2023 下半年或2024年需求同比增速或有望恢复至20%左右的正增长。供给端,预计23年 供给端相较于19年同比增速约17%左右。随本轮周期供需差扩大和票价市场化改革 有序推进,实际价格改善幅度值得期待。

集运行业:供应链紊乱风险因素犹存,下半年运价或高位震荡。(1)需求端,海外“宅经济”逐步演绎至尾声,而本轮国内疫情也对生产端和前端运输效率造成 一定影响。行业淡季,叠加本轮国内疫情也间接帮助了海外港口拥堵问题的缓解, 或强化短期运价回调趋势。(2)从终端消费来看,美国零售端仍有补库空间。同时, 今年可投放运力仍旧非常有限,而美西码头劳资谈判或将加剧劳动力短缺风险。我 们预计下半年运价会呈现高位震荡态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