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龙骨”,意外揭开了3000多年前的文明密码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图片
1899年,一位清朝官员在他的寓所中,正对着刚从药店买来的一服中药出神,他就是清末的金石学家王懿荣。
图片
令他疑惑的是,他发现一味名为“龙骨”的药材上面,有一些奇怪的图形符号。作为金石学家和书法家的他,突然意识到这味所谓的“龙骨”,绝不仅仅只是药材这么简单。
图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王懿荣认为,这些刻在“甲骨”上的图形符号,很可能是“殷人刀笔文字”,也就是中国商代的文字。
商灭亡后,殷逐渐沦为废墟,成为人们口中的殷墟。然而,殷墟具体在哪里,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说法。直到这些被刻在一味药材“龙骨”上的甲骨文字横空出世。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这很可能是实证商代存在的最好证据。
图片
罗振玉,作为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农学家、金石学家和甲骨学家,和当时的众多学者一样,了解这些不起眼的“龟甲”的宝贵和学术价值。当他知道这些甲骨出于洹河岸边的小屯村后,便多次派人去安阳小屯村收购甲骨,并对上面的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
图片
1917年,另一位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就是盘庚迁都后,商代晚期的都城殷。
图片
1928年10月,由董作宾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从而揭开了殷墟发掘的序幕。
1928年10月30日,发掘结束,这次发掘持续了18天。共在三个区开了40个坑,发现了甲骨854片,另外还有铜、陶、骨、蚌、石、玉等器物。
图片
第一次发掘结束后不久,1929年春季和秋季又进行了两次发掘。然而,在1929年秋季的第三次发掘时,却遇到了麻烦,致使发掘差点进行不下去。
在当时,这些正常的考古工作被看作是从事偷坟掘墓的“勾当”。地方官绅、古董商以及其他社会势力便开始阻挠考古发掘的进行。而且,这时控制河南的冯玉祥已与蒋介石的军队兵戎相见。各方反蒋势力与蒋介石之间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于是,这一次的发掘不得不停工。
停工期间,中研院史语所把前三次在殷墟的发掘所获,以及其他的一些考古成果,在南京举办了一次展览。
图片
为期三天的展览会上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龟甲等展品,尤其亮眼。国民政府要员都前去观看。各大报纸也纷纷报道,轰动一时。
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也促使了殷墟发掘争执的解决。
另外,在殷墟发掘停工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和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也多方找人来调解发掘人员和河南地方的矛盾。
另外,他们自己也对河南上下各方人士进行努力劝说。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双方的争执才算最终解决。史语所与当时的河南省政府达成《解决安阳殷墟发掘办法》,河南方面同意中研院史语所来继续进行考古发掘。
图片
从1931年春季开始,到1935年秋季之间,又进行了九次发掘,有了很多重大发现。在随后的第13次发掘中,一个重大的收获,成为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次发掘从1936年3月18日开工,发掘工作由郭宝钧主持,工作人员有石璋如等人。
开始发掘两个多月后,6月12日这天,一个发掘坑打开后,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坑内全是甲骨,一个庞大的甲骨窖穴呈现在人们眼前。
图片
经过长时间的清理研究发现,标号YH127的这个整坑甲骨,共有17096片。内容主要涉及祭祀、田猎和疾病等方面。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
图片
1936年秋季和1937年春季,在殷墟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就这样,从1928年到1937年,近十年间,共在安阳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不仅出土了许多甲骨,还发现了商人居住和储藏的窖穴、宫室等建筑遗迹,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另外还发掘了贵族大墓,出土了陶器等一些其他器物。
殷墟的发掘证实了史籍中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理位置的记载,确定了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的都邑,真实确立了殷商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标志,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和考古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陈 曦 崔 明
本集导演:司万运 闫 峻
编 辑:史佩仑马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