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火箭炮自爆的背后:“反登陆利器”沦为明日黄花

虽然“海马斯”火箭炮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台军的纸面实力,但几种武器却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实力对比的基本面,更无法阻挡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

近日,台军方一辆“雷霆”-2000火箭炮发射车在进行实弹射击时突然爆炸。

据海外网援引台媒的报道,这辆火箭炮发射车在发射时,一枚火箭炮因故并未射出,而是直接在发射箱内爆炸,导致整辆车被炸毁并引发大火。基地内的人员随后进行灭火,并未造成伤亡。目前台军方已停止训练,并正调查原因。“雷霆”-2000火箭炮在台湾岛内被称为“反登陆利器”,是一款关注度很高的武器,因此,实弹射击发生“自爆”引发热议。

实弹射击的“雷霆”-2000火箭炮。

曾被寄予厚望的“反登陆利器”

火箭炮是一种重要压制武器,可在几十秒内连续发射大量的火箭弹,在一定面积内大量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装备,也被称为“钢铁暴雨”。以最近在俄乌冲突中经常被提到的M142“海马斯”火箭炮为例,一门M142火箭炮可在30秒内发射6枚火箭弹,若使用子母弹战斗部的火箭弹,6枚火箭弹可抛撒3864颗子弹药,覆盖面积大概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的面积。

火箭炮在战场上的威力有多大,可以看看M142“海马斯”火箭炮的“兄弟”——M270火箭炮的战场表现。M270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战争中,美军189门M270火箭炮共发射17000多枚火箭弹,投射了1100万枚子弹药,密密麻麻的“钢铁暴雨”让伊军士兵胆战心惊,幸存的伊军士兵后来心有余悸地表示,他们当时最怕的不是飞机、坦克,也不是“战斧”巡航导弹,而是突然间铺天盖地砸下来的“钢铁暴雨”。

由于具备很强的面杀伤能力,火箭炮被认为“反登陆利器”,台军认为反登陆是其重要作战任务,因此也重视火箭炮的装备,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这种武器,最先研制成功的是口径126毫米的“工蜂”-4火箭炮,最大射程为10.5千米,之后又以BM-21火箭炮为样本研制“工蜂”-6型多管火箭炮,口径为117毫米,底盘为美制M809式军用卡车,拥有45个定向管,最大射程为15千米。

美国M270火箭炮定型后,台军和岛内军工企业也考虑研制射程与M270相当的远程火箭炮——“工蜂”-7远程火箭炮,但后来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该炮被迫下马。1992年,台启动了“霹雳专案”,开始研制“雷霆”-2000火箭炮,1994年,“雷霆”-2000火箭炮完成系统和主体工程等的设计,在1997年举行的“汉光”-13号演习中进行了展示。

“工蜂”-6型多管火箭炮。

“雷霆”-2000火箭炮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M270式火箭炮的模块化设计,火箭炮回转体基座上可装2个或3个箱式发射装置,火箭炮发射完毕后,可使用吊臂将新的发射箱吊装到发射架上,可迅速进行多次齐射。“雷霆”-2000火箭炮可发射3种不同口径的火箭弹,分别是MK-45、MK-30和MK-15。MK-45火箭弹弹径为227毫米,每个发射箱装有6个发射管,最大射程为45千米,MK-45拥有两种装备不同战斗部的火箭弹,一种是高爆杀伤战斗部,另外一种是子母战斗部。MK-30火箭弹是一种中口径火箭弹,弹径为182毫米,最大射程30千米,战斗部类型也包括高爆杀伤战斗部和子母战斗部,发射架上可搭载3个装备MK-30火箭弹的发射箱,总计27枚火箭弹。MK-15火箭弹是“雷霆”-2000火箭炮装备的最小口径的火箭弹,口径为117毫米,最大射程为15千米,一辆发射车可携带60枚MK-15火箭弹。

“雷霆”-2000火箭炮配备了较为完善的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战斗准备时间小于3分钟,完成发射后可在1分钟内撤离发射阵地,战斗-行军时间比较短,具备“打了就跑”的能力。“雷霆”-2000火箭炮以营为作战单元,整个火箭炮系统包括:发射车、供弹车、营指挥车、连指挥车及相应的后勤保障车辆。每个火箭炮营下辖2个火箭炮连,每个火箭炮连装备了9门火箭炮、9辆供弹车、1辆连指挥车和3辆排指挥车。

根据2020年财政预算案,目前台军总兵力约16.9万人,陆上作战力量约10万人。台军火炮主要装备于炮兵指挥部和旅属炮兵,其中炮兵指挥部包括第21炮兵指挥部、第43炮兵指挥部和第58炮兵指挥部,下辖多个炮兵群和直属火箭炮营及防空营,火箭炮营装备了“雷霆”-2000火箭炮。第21炮兵指挥部的火箭炮营下辖2个了“雷霆”-2000火箭炮连(6军团,驻地桃园平镇区龙岗营区),装备了18门火箭炮,8军团的第43炮兵指挥部也有两个火箭炮连,拥有18门火箭炮(这次爆炸后,损失了1门),第58炮兵指挥部拥有一个火箭炮连,装备9门“雷霆”-2000火箭炮。

“雷霆”-2000火箭炮在2012年开始服役,比原计划晚了近10年时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底盘问题,最先选择的美制M977式重型高机动战术卡车因价格问题未能谈拢,最终选择了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HX81式8×4载重卡车。平心而论,如果该炮在2002年服役,其总体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模块化设计也是赶上了潮流,当时PHL-03式火箭炮也还没服役,但是到了2012年,“雷霆”-2000火箭炮就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而且,服役后该炮没有像其他同级别火炮一样进行持续改进,研制更远射程的火箭弹以及增加制导火箭弹,射程和精度逐步落后于后期出现的先进的大口径火箭炮。比如美军M270使用M30型火箭弹,射程提高至70千米,精度在5米之内(CEP),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装载了MK-45火箭弹的“雷霆”-2000火箭炮。

以后主要靠“海马斯”?

此次“雷霆”-2000火箭炮“自爆”后,台军称将展开调查,由于在发射时爆炸,很有可能是火箭发动机的问题。

之前台媒喜欢炒作“雷霆”-2000火箭炮靠前部署的事情,认为该炮若部署到福建沿海岛屿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炒作的部署地包括马祖列岛的南竿塘、东引、东宫等岛,后来台军没有进行这样的部署。

在反登陆作战上,按照台军的设想,该炮通过不同口径、射程衔接的火箭弹组合成三层反登陆火力体系,采用有预设阵地或无预设阵地两种作战模式,前方侦查平台发现登陆部队后,火箭炮机动到对方可能登陆的地区,使用射程最远的MK-45火箭弹对登陆部队泛水编波的水域进行覆盖射击,MK-30火箭弹用于打击正在抢滩登陆的登陆舰艇、冲锋舟、两栖作战车辆,射程最近的MK-15则用于打击滩头前后数千米的有生力量等目标。

“雷霆”-2000火箭炮发射MK-15火箭弹。

设想虽然看起来合理,但有点刻舟求剑,“雷霆”-2000火箭炮在研制之初的主要目的是打击采用平面登陆作战的部队,如今对手的两栖登陆作战思想和装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新型登陆舰艇的出现,尤其是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野牛”级大型两栖气垫登陆艇等装备的入列,解放军立体登陆能力大幅提升。加上解放军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雷霆”-2000将是打击反登陆防御体系时重点“照顾”目标之一,战时生存能力堪忧。

值得一提的是,台军将装备从美国引进的“海马斯”多火箭炮,以提升远程打击能力。

上个月,台防务部门证实,拜登上任后对台首项军售案——总价7.5亿美元“M109A6自行火炮军售”已经撤案,改为增购18套“‘海马斯’多管火箭炮”(HIMARS),加上先前购买的11套,合计将有29套,建构所谓的“远距、精准、快速与机动的地面防卫战力”。

“海马斯”火箭炮是M270履带式火箭炮的轮式发射版本,使用了M-1083系列战术车辆底盘,由于采用了轮式高机动底盘,加上减少发射管数量,发射车重量从M270的24吨减少到重约10吨,可由C-130等战术运输机运输到前线。在试验期间,空运“海马斯”火箭炮的运输机在泥土跑道着陆,并在15分钟内卸下火箭炮及配套装备,并完成战斗准备,快速反应能力大幅提升。

“海马斯”火箭炮。

“海马斯”火箭炮的弹药类型比较丰富,包括非制导火箭弹、制导火箭弹和“陆军战术导弹”等,非制导火箭弹主要是M26系列火箭弹,最大射程45千米。制导火箭弹包括M30和M31两款,采用GPS卫星制导火箭弹,前者是子母战斗部,后者配备了90千克高爆破片战斗部。在不使用火箭弹情况下,发射装置可发射“陆军战术导弹”(ATACMS),最大射程超过300千米,“陆军战术导弹”也配备多种战斗部,包括子母战斗部、高爆战斗部等。

与“雷霆”-2000火箭炮目的相同,台军引进“海马斯”也有用于反登陆作战的考虑,只是作战范围以往从滩头附近延伸至登陆部队集结地,因为该炮可发射射程300千米的弹道导弹。虽然“海马斯”火箭炮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台军的纸面实力,但几种武器却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实力对比的基本面,更无法阻挡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