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松原】粮王-全国劳动模范刘景德

图片
礼赞松原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历年来,松原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每一位松原市全国劳动模范都是松原最好的“精神名片”。在松原建市3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记录历史,留下精神财富,松原市总工会、松原市党史研究室、松原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联合开办专栏《礼赞松原》,献给在松原这片热土上千千万万个坚持初心、坚守岗位、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劳动者。愿吾辈能在重温劳动模范经典事迹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领略信仰光芒,穿越眼前迷雾,相信并为美好未来而奋斗,用劳动托举梦想豪情,在建设“五个新松原”、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
粮王
——全国劳动模范刘景德
录音:赵妍
♬ 点上方播放键可收听音频
图片
在鱼米之乡的扶余县,有一位举国闻名的模范人物——“粮王”刘景德。刘景德,男,汉族,1932年6月出生,扶余县永平乡孤山村农民,共产党员,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粮王”走过的是坎坷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粮王”的创业史则更为艰难。在文革岁月里,他养过蜂,种过菜,但由于没有好政策,没有科学作指导,想致富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广大农村发展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后,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01
坚定承包信念,致富不忘乡亲
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扶余县迅速推开。永平乡实行包产到户时,作为生产队长的刘景德,将好车好马好地让给了村民,自己家只分得了一匹瞎马,一辆破胶车,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积极性。当了17年生产队长的刘景德,决心继续当好群众的带头人。他主动承包了村里无人承包的众多长期荒芜的土地,决心靠科学和勤劳走出一条致富的路来。但老天不尽人意,头一年承包就遭遇大旱,他不放弃,后来带领全家老小,起早贪黑,科学种地,科学施肥,加上苦干和实干,只凭这匹瞎马、破车、疙瘩套……三垧半地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就达4万多斤,还还清了债务。他欣慰地笑了,笑得自豪和心醉!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他的家发生了深刻变化,使饱经旧社会苦难沧桑的刘景德对土地的承包制更加充满信心了。从1985年开始,他先后承包土地17垧。刘景德文化不高,识字不多,但他非常尊重科学,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刻苦学习农业技术,使这位识字不多的“售粮王”懂得了许多科学种田的道理,种田技术越来越成熟,打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他好了不忘乡亲,在他承包的土地中,有的只种一年就调给了别人,他对这些地和自己的地一样施农家肥精心侍弄,有人们说他吃亏了,他却说:“我是党员,不能只管自家,要让乡亲们也富起来。”有的人家种不上地,他就主动出钱、出物、出人帮助大家渡过难关;每当村中有的人家婚丧、嫁娶求到他时,他就解囊相助,尽力帮忙,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这位共产党员的影子。
02
永远不忘党,失败不灰心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些商贩趁机倒买倒卖,有商贩看到了倒卖粮食有钱赚,个别商贩就用贿赂来买他的粮。每次都被他严肃拒绝,并对他们说:“我是党员,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种的是国家的地,粮只能卖给国家。”
1989年,永平乡开始开发水田,新开垦的水田属于生地,明知道收成不会好,他还是主动承包了乡里新开垦的稻田。由于稻田条件差,水稻收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种植没有完全成功。但他却说:“荒凉了世代的盐碱地,如今能变出细粮来,乡亲们能吃上自己种出的水稻,是有利于子孙万代的事,这是条路,是个方向。我不但种,而且非种不可,这回我还要带这个头,我要为后人多铺几条这样的路。”
到1990年,承包到户8年来,他累计给国家交售粮食一百万斤。先后多次荣获党和国家授予的荣誉证书、奖章、奖杯,并且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接见。他曾这样说过:“我今天的成就,是靠党的支持和关怀取得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粮王”的今天。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的人生格言是:‘生为共和国发热发光,继续当好铺路人。’我要为昔日贫瘠的土地,多披几件艳丽锦绣的衣装。”
他,果真成为了群众的带头人,使庄稼人看透了这块生养他们土地的价值。不起眼的土地竟有这般潜力,这潜力之花率先被他用汗水浇开了。
来源:松原市总工会 中共松原市委党史研究室 松原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编辑:戴新华
美编:袁金凤
审核:姚晓东 由海梅
监制:陈雪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