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崔”我挂帆行—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邢庄村党支部书记崔守武

图片
(左)邢庄村党委书记崔守武 接受 云州区新闻中心记者张占武(右) 采访
走进大同市云州区党留庄乡邢庄村,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的树木葱绿成荫,村口高大的牌楼造型古朴,村民们在广场上晒着太阳、跳着广场舞……杏子林、樱桃园、黄花基地、蔬菜大棚,音乐喷泉、活动广场、村小学、村委会大楼,就连街边景物都透着精气神。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邢庄村的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守武。
32年支部书记路
今年56岁的崔守武已经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工作了32年,这个土生土长的辛庄村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洒下了辛勤汗水,用一颗赤子之心践行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党的忠诚。
崔守武24岁就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在当时是全县最年轻的支书之一。上任后,他一方面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抓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党建凝聚民心。另一方面谋富民之策,致力产业发展,争取就业机会。完善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育服务也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他个人以身作则,思行合一,与人为善,得到了乡亲们的信赖。他带领邢庄村成立了村级党员群众服务站,组建了村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温暖身边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想法,有难题,都愿意跟志愿者们说说。支部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形成了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良好局面。
在前几年脱贫致富的路上,崔守武带领村“两委”成立黄花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村一品一主体”,带动贫困户种植黄花279亩,实现贫困户人头一亩黄花。他找准路子,深入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安排扶贫公益岗位15名,人均增收1万元;积极联系驻村企业优先雇用了36名贫困人口务工,人均增收2万元。并积极筹措资金,为全村有住房安全隐患的22户贫困户每户就地新建2间安全住房。
为了让乡亲们有事做,崔守武想方设法招商引资,为村里引进涉农和绿色企业共22家。现在邢庄村已经积聚形成三大产业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多种形式,崔守武带领村“两委”引进并发展了泰和春庄园、望佛湾等5家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实体,并新建了乡村旅游客栈,来村游客日益增多,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新亮点。
工农并进走富路
要想富就要发展产业,特别是要发展绿色产业。崔守武坚持高起点规划入手,从市里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公司,科学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目前已引进的企业形成了“三个产业”板块:温室大棚种植板块,建成大棚400余栋,带动了本村及周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增加收入;养殖板块,在养殖龙头企业椿林牧业公司的带动下,全村已发展大型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5家,去年全村共养殖各类牲畜1500头;生态观光板块,以圆缘草莓采摘大棚和泰和春庄园为依托,建设集采摘、特色餐饮、垂钓、住宿、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示范旅游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相关旅游配套设施。
三大园区的建成,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村民提供了务工就业机会,全村有300多名村民在村内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15000元以上。
乡村振兴再出发
2015年邢庄村成功申报“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近几年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有序改造和拆除危旧房,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村里陆续建成农村太阳能公共浴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音乐喷泉、村民休闲健身等场所。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崔守武念念不忘村里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有了知识,才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在崔守武的主导下,邢庄村村委会为村小学、幼儿园全部通了暖气,村小学也是全乡第一所通暖气的小学校。村委会还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为全部校舍进行改造加固,为学校更换了全新的桌椅,为外村学生配备了校车。“村小学从只有3个孩子、4个老师,发展到有110多个学生、25个老师,现在,附近村的孩子都可以在我们村小学上完6年级。”崔守武自豪地介绍。
崔守武同志每天用双脚丈量村里的大街小巷,用服务惠及全村百姓,他处处以身作则,办事公道正派,为全村干部群众做好表率,被选为出席省党代会代表。他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群众能充分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推动组织领导方式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大大减少党群、干群矛盾,加上坚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邢庄村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连续20年保持赴省进京零上访。
邢庄村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市级“文明村镇”,该村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党员干部作表率,发动和依靠群众,进一步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化解矛盾,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创造了枫桥经验的云州样板。
崔守武先后获大同市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州区脱贫攻坚奋进奖、大同市脱贫攻坚基层模范干部、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去年又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他说:“党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他表示,只要是村集体和村民需要,自己都会踔厉奋发地干下去。(本报记者 张占武)【@大同市云州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