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看山东·卫生健康篇|赵家军:精准量才让“千里马”竞相

——大众日报记者专访山一大附院(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

山高人为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引育一流创新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在医疗创新创业的赛道上,有一支队伍,在完善科创政策机制、科创平台提升、科研立项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屡创佳绩。2020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名中,省立医院所有医疗专业进入科技量值学科排行榜前100强,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均位列全国第9;妇产科位列全国第16,骨外科位列全国第19。省立医院还承担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培养任务,近5年,毕业博、硕士研究生、住培医师2500余人,150余人获评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人才强院”战略背后,是什么的样的人才观引领这所“医疗人才航母”向着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总目标不断迈进。近日,大众日报记者专访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

大众日报记者:赵院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发出了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的美好愿景,对此您有何体会?

赵家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李干杰书记所作的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走在前、开新局”,系统谋划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山东实际,顺应人民期盼。李干杰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高精尖缺’人才精准培养引进机制”“强化人才使命和贡献导向,完善评价激励和收入分配政策,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作为一名医疗科技工作者,这一判断使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这是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结果,是对我国、我省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如何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更好发挥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的精准回应,体现了省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体现了“济济多士、尊贤爱才”的诚意,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实现路径,为我省聚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强省”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山东省立医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抢抓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机遇,深度融入“人才兴鲁”战略,紧紧将人才工作嵌入医院改革发展全局,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聚焦全省医疗健康产业布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科研型医学领军人才加速集聚,“头雁”牵引力不断凸显;中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培养竞争力塑成优势;职称“双自主”评价等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人才创新创业驱动力持续激发;国字号、省字号一流科研创新平台稳步建设,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逐渐形成活力迸发、后劲十足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质”与“量”齐头并进。

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在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省人才工作将会向着“走在前”目标胜利进军,山东省立医院也将在山东人才强省战略的东风下找准职责定位,更高水平的集聚优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不久,省委即召开高规格人才座谈会,体现了建设人才强省的信心,那么您认为如何抓住人才工作的牛鼻子?

赵家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人才评价体系是连接人才切身利益的重要一环,是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人尽其才”的关键之一。在人才评价上别具识才慧眼,对激励引导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导向鲜明、务实管用人才评价体系,第一位的就是要坚持好党管人才这个主心骨,加强党对人才评价工作的领导,塑造人才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要树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坚决遏制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探索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分类标准体系,坚决破除“四唯”现象;要以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坚决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切实用科学的人才评价实现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大众日报记者:这“四个人人”的良好局面很有吸引力,那么,该如何细化实施呢,规划图怎么变成施工图呢?

赵家军:首先要科学设立评价指标,实行分类评价。科学进步使学科分类越来越复杂,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人才特点,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行业、专业类型,把人才分为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基层一线人才和青年人才6大领域,深入分析各个领域人才特点,分类施策、因势利导,用不同尺子精准“量”才。

同时,要注意人才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分级细化评价指标,防止“一刀切”。比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不同的地区,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职能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可分设临床医学、医学研究、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基层卫生等类型人才,按各自指标进行评价。再比如,评价医学科研人才,应以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科研成果等内容为重点;评价基层卫生人才,则以健康管理、护理服务、康复服务、保健服务、医疗差错发生率、社会效益等内容为核心。在评价指标上“分槽喂马”,才能更好实现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大众日报记者:如果说评价指标是指挥棒,那么谁来拿着指挥棒呢?

赵家军: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厘清评价主体。一是懂行的“专家”来评,建立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要注意发挥好业内同行专家、专业协会组织、第三方市场化主体的作用,为政府、院校、企业等各类用人主体提供专业化、全链条的第三方人才评价服务,从专业角度增加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针对性。二是用人的“东家”来评,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赋予地方、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和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自主权,“谁用谁评价”,符合条件的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自主评价聘用的高精尖缺和领军人才,努力做到既有高薪,也有编制,实现引才工作与单位管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三是接受服务的“大家”来评,引入服务对象评价,对人才评审可采取向社会公示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检验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认可程度。四是管理的“官家”少评,政府做好减法,尽量减少对人才评价的过度干预,减少行政权力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实现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合理分工。但要注意,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等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要主动担起责任

大众日报记者:赵院长,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虽然人才工作评价有主体,但是评价方式还应该多元化?是吗?

赵家军:对,要放水养鱼,要建立宽松的评价环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成长生态。一是坚持客观公正评价。评价过程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高效务实透明,在评价的具体标准上要做到尽可能全面客观合理,强化过程监督,用好评审信用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二是丰富评价手段。灵活采用考核、评审、述职、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突出成果质量和原创价值,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三是实行差异化评价。根据人才不同领域、岗位特点,分类健全涵盖品德、能力、业绩等要素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成长阶段人才“一刀切”。区分对待“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让更多人才有成功的机会,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评价参与者实际贡献。四是开辟绿色通道。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科学或技术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以及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优秀拔尖人才,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灵活方式评价和使用。总之,只要是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方式就要欢迎,对人才评价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坚决破除,用科学评价让广大人才轻装前行。

大众日报记者:说得好,让更多人才有成功的机会。作为行业领军人物,这是目标更是责任。

赵家军:当然,人才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机制的约束。要注意健全人才动态评估机制,推进人才可持续发展。一是倡导崇德守信。实行“政治不合格”“道德失信”一票否决,坚决杜绝虚假挂名等不良风气。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建立人才评价诚信体系或有关“德”的负面清单,为各地落实落细“以德为先”的评价标准提供遵循。二是建立动态评价体系。遵循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不断跟进科技人才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动向,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破除一顶“帽子”终身受用现象。特聘岗位制度加强“全周期管理”,解决“低效引才”“只进不出”矛盾。三是从国家层面统筹人才工作各环节改革,加强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人才工作相关环节改革联动性,注重配套政策的连续性和相互间的协调,最大限度为人才成长凝聚优势资源,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