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绵阳篇】平武县平通羌族乡中心小学校长文晓蓉:画好团结同心圆 浇开羌山幸福花

文晓蓉,现任平武县平通羌族乡中心小学校长,25年来一直扎根平武县山区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她自小生长在平武县这片绿水青山的土地,对当地的农村教育既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有“让每个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执着。
图片
用心对待工作 用情关爱学生
平通小学始建于1940年,曾在“5.12”特大地震中全部毁损。通过灾后重建,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432名学生、45名教职工,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分别占比达84.4%和38%。由于地处平武山区,90%以上的学生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大多数学生便成为了留守儿童。为了让家长们放心去挣钱,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她亲自选聘生活老师,与同事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寄宿条件。多年以来,她和生管老师一起当起了“代理家长”,与孩子们交心谈心、同吃同住,引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园。同事们戏称她为“保姆校长”、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为“文妈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她与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各民族学生纪律严明、健康活泼、团结和睦、奋发向上,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盛开。
撒播文化火种 重塑文化自信
自2010年担任平通小学校长以来,文晓蓉就确立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羌乡新人”的文化育人新思路。2012年她牵头组织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羌族文化与课外活动融合的探索》,在课题研究期间,她和教研组老师一起走村串户,拜访羌族老人,收集创作原生态羌族山歌、民间童谣、谚语、民族舞蹈等,并多次向专家请教学习。经过2年时间的整理创作,最终汇编成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羊角花儿开》,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羌民族文化。同时整理印制了《羌绣知识介绍》《羌绣图案》《羌绣针法》《悠悠羌韵——清漪江山歌集》等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材,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使所有学生均掌握一门民族非遗文化传承技艺。通过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上更加自信、生活上更加自立,更重要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校园内交流互鉴、交融创新,逐步构建起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交流 助力学生成长
在课外,文晓蓉提出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分别成立羌绣、羌歌、羌舞、书法、美术、科技等多个兴趣活动小组的工作思路。每个兴趣活动小组有2-3名学生带头当“老师”,这些“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学习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习提高。学生们在兴趣小组中,自发结成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学习对子,有在羌绣、羌歌等方面特长突出的学生,也有在书法方面擅长的学生,大家不论民族、不分彼此,利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进友谊,真正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发扬光大。
近年来,在文晓蓉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平通小学先后荣获“绵阳市义务教育先进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羌舞、羌族推杆、羌绣等300多件作品分别在绵阳市少年宫成果展暨青少年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羌绣表演”获得动态展示类特等奖;2019年羌族学生何琳在绵阳市“我为祖国点赞”演讲比赛中获特等奖。
一朵朵羊角花儿在羌乡大地上竞相绽放,一颗颗爱我中华的心灵在校园内茁壮成长。文晓蓉及她带领的平通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手挽着手、心连着心,为平武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繁荣发展,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浇开羌山幸福花!
(绵阳市委统战部供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