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味道|他写的,能把人看馋

在没有菜单的时代,我偶然跟着父亲进一次酒泉城,他往往会提携我下一次小馆子。他带着我绕过坐得没有章法的食客,顺便伸长脖子看看那些客人的碗里都是什么货色——通常都简单,是面,或者汤。找到两个空座安顿下我,然后根据观察和权衡选择的结果返回柜台买饭。

我在这样的场合吃过臊面、烩面,喝过菠菜豆腐汤。在鼓楼东南角的一家店吃过一次红烧肉,还有一道焯水的甘蓝。红烧肉给我留下的主要印象是色泽红艳;甘蓝本来是我不喜欢的蔬菜,他们居然也做得脆嫩好吃,很意外,我本来还以为那东西天生难吃。

总有一些人能把一件事做到让人长久记得。有一次去阿克塞,临回来想起有家店做的鲜奶酪奶香浓郁,口感也好,想买点。我根据印象说有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店,就是没记住在哪条街上。司机师傅说,哦,就是那个“桂兰”么,我知道,好多人都在那里买。跟着他去看,果然是那家店。奶酪带回家,我妻子很少有地夸我东西买得不错。“桂兰”在阿克塞也只是一间不超过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名声却已经传到了至少四百公里以外。

酒泉新城区有一家卖炒货的店,也不大,还略有点偏,也有不少人知道,专门找上门去买炒瓜子炒豆子。听朋友说这家店原来是在玉门老城区,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到酒泉的时候,他们也搬来了,原来在玉门老城区的老顾客,跟着在酒泉的新店里买瓜子,店的名声也在酒泉城区传开了。我在这家店买瓜子已经颇有几年,虽然怕时间长了瓜子把门牙磨出豁落有意不常去,身体敦实快言快语的老板娘还是记住了我和我常买的货色。

酒泉老文化人王红丁先生写过一篇和老酒泉餐饮有关的文章《昔日酒泉趣谈》,写几十年前的事如在眼前。

王红丁的少年时期,酒泉城人口2万(2022年34万),虽然人口不多,仍然魅力无限。文章中写道“五省会馆”——在今钟鼓楼东第一个十字路口东北角——里的饮食品类,“有李氏黄面,亮净清香;马氏羊羔焖肉大米饭,使人口角流油;回民削片腊羊肉,细嚼知味;单胖子锅贴,色黄脆香;陕西李记活络面,香辣可口;李麻子油糕,酥软脆甜;方家羊肉水煎包子,热气飘香;老刘师之羊杂碎,汤清味美;李老汉拉条面,细长匀称;吕氏凉粉,调味极佳;王姓浆水面,一碗下肚,清热解暑。还有‘火烧’、烤洋芋、芽面包子、麻腐包子、烤干饼,一应俱全,色味各异。”

这是白天,到了夜里,会馆门外又有小吃摊点若干,“浙江王记之鸡丝挂面,江苏人之馄饨,老陕西的羊肉泡馍,杨氏的桂花元宵,小贩的酱牛肉、肥卤鸡、蒸馍烧饼,应时小吃。”

这样的文字,能把人读馋了。

我见过王老几次,他很能和人聊到一起,脸上常带笑意,亲切和蔼。他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少年时吃这些美食的情景,一定如在眼前。那么多有特色有名气的好吃头,只吃一两回不能记这么长时间,估计他没少去,也没少吃。

来源:酒泉日报社

编辑:何 欢

审核:韩 蕾 终审:李爱龙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