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x公益 河狸繁衍、黄疸识别、幼儿性教育……遇见了“魔法”

作者:郝俊慧 来源:IT时报

科技和公益之间,需要的不仅仅是“+”,而是“x”。

6月26日,第二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结束,“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教育”赛道的悦智AI实验室队、大树队,“素养教育”赛道的YUEQ队、北辰之星队,“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赛道的阿尔泰山自然保护队、白菜队,获得优胜奖,其中最受瞩目的公益创新大奖,由悦智AI实验室队、阿尔泰山自然保护队摘得。

和第一届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相比,今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从663增长至1438,翻了一倍还多,更重要的是,参赛项目的深度、广度和完整度,都有了大幅提升。“很多案例都让我意想不到,让我感觉到公益无处不在,而技术被巧妙地应用在其中,这也要求我们的技术接入门槛和技术理解成本要低些,更低些。”连续两年作为评委参与挑战赛的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优图实验室总经理吴运声对此颇有感触。

作为腾讯推动云上AI“技术价值外溢”的科技公益赛事,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向行业开发者和公益爱好者免费开放腾讯云上积累多年的AI技术能力,今年更是进一步开放了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平台,使很多几乎没有技术能力的参赛队伍,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腾讯AI能力实现自己的公益创意。

比大熊猫还珍稀的蒙新河狸,靠AI“开枝散叶”

在广袤新疆的最北部,一条内陆河静静地从阿尔泰山脉自东向西流淌,在阿勒泰地区蜿蜒750公里后,汇入乌伦古湖。它,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的母亲河——乌伦古河。

被称为“生态指向性物种”的蒙新河狸,是动物界的“建筑师”,它会在河流中筑坝修一个小池塘,当生物的粪便和微生物集中在水中后,小池塘里的有机物成分升高,水草开始丰茂,鱼来了,鸟儿自然也来了,虎鼬、艾鼬等小动物随之而至,天上的猛禽也开始时不时光临。于是,这里便形成一个热闹的小生境,搭建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

6月26日,当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阿尔泰山自然保护队带着“蒙新河狸科技赋能项目”登上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的演讲台时,萌萌的河狸“俘虏”了几乎所有的评委与观众。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蒙新河狸是比大熊猫数量还要稀少的濒危种群。根据今年5月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数据,大熊猫野生种群有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数量超过6000只。蒙新河狸呢?600只,而这已经是科技带来的奇迹。

数十年来,蒙新河狸的食物和筑坝的材料——新鲜灌木柳,随着环境变化,正在乌伦古河750公里的河道边逐渐消失。尽管自1989年3月1日《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实施后,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创始人初雯雯的父亲初红军,便一直在阿勒泰从事基层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但苦于人力有限,30年来,只能将蒙新河狸的种群数量维持在500只左右。根据生物学研究,一个物种低于400只,便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近亲结婚、种族消退乃至灭亡。

2017年“女承父业”的初雯雯自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回到阿勒泰,决定从生态修复入手,大面积恢复乌伦古河流域的灌木柳植被群,为河狸搭建食物充沛的“食堂”和躲避天敌的“壁垒”。

但在750公里长的乌伦古河流域,几十万株灌木柳苗种下去,也只是地图上的几个小点。树苗究竟种在哪里?当地野生动物出没情况如何?生物多样性如何?一切都需要科学依据。

500多台红外相机成了初雯雯团队的“眼睛”,它们架设在750公里的乌伦古河两岸,实时获取各种生态环境数据,比如每一窝河狸是否都健康成长、河狸小水塘附近的物种是否在逐渐增长、这一段河道的水位涨跌幅度等。

只是,500台相机的数据,意味着数百T的容量,协会的12个成员加上招募的两百多名志愿者只能靠“肉眼识别”,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经常通宵达旦的大工程,直至AI的加入。通过将腾讯云图像识别等AI技术应用到野生动物研究中,将原本人工需要2、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审核工作缩短至2天,实现对蒙新河狸的位置定位、数量计数。

通过对这些图像数据的分析,“AI对整个栖息地的生物保护和环境变化,都可以做到观测、总结,甚至一定的预测,现在我们知道要在何处选址种植、工作成果如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调整。”协会负责人方通简告诉记者。

在AI加持下,蒙新河狸由2018年的162个家族500只增加到现在的197个家族600只左右(截至5月),而协会更希望,包含土地、气象、水文、温度、土壤、野生动物活动、生物链等因素在内的“物种生境因子”,能在AI的看护下保持良性的发展曲线,“获益的不仅仅是河狸,我们当地的虎鼬、大白鹭的数量都增长了,候鸟回归的种群数量也变多了。”

公益和科技的乘法效应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进入公益领域,科技对于公益的赋能,也从简单的叠加,开始渗透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进一步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新基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很多异想天开或者奇思妙想,可以通过技术成为现实。

从两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入选的决赛项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第一届赛道分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适老化’无障碍设计”、“野生动植物保护”,而第二届则扩充至“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教育”“素养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教育”成为与“保护”并列的关键词,这似乎暗示一种新的公益文化:对于被保护者,不仅要“亡羊补牢”,更多是教育社会,防范于未然。

比如推出“嘀嗒计划”的嘀嘀嗒嗒团队,关注的是儿童性教育。它通过拍照,运用腾讯云AI图像识别的能力,从照片中提取关键词,用这种来自日常生活中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照片生成关键词,然后再依据这些关键词进行故事文本生成,以此来生成性教育故事,让家庭中可以自然开启性教育的谈论,打造一个家庭特有的故事集。

“嘀嗒计划”针对的是5-8岁的儿童家长,团队成员何璇坦承,之所以希望在儿童成长期便介入性教育,是因为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虽然一些性骚扰行为发生在中学生或者成年人中,但如果能在孩子幼年时便有正确的教育,是否可以减少这些骚扰者的行为动机,或者让被骚扰者可以清晰、勇敢地辨别和呼救。

AI的介入,让这个创意从何璇脑海中变成一个可落地的小程序。比如,孩子和家长在游乐场拍一张照片后,腾讯云AI能够帮助我们做到的就是去识别这张图片上已有的元素,基于这些元素会生成可供家长选择的故事元素,然后再基于这些元素生成故事,而腾讯云AI的人工智能问答小助手,也能够快速帮助家长回答孩子无心提出的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

借助AI,性教育不仅走进了日常生活,而且以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种科技✖公益产生的“魔法效应”,将可能彻底改变人们对于公益的普遍认知。“我们在大赛中更希望看到的是创意,是参赛者对身边生活的敏锐,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即便没有技术背景,也一样能实现这些想法。我相信,这一点对未来很重要。”吴运声表示。

越来越低的AI门槛

降低AI技术门槛,推动AI“技术价值外溢”,是腾讯“科技向善”使命在公益领域里的践行。

或许可以这么说,从去年4月19日腾讯宣布将首期投入500 亿元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将对包括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探索后,这一年来,技术与创意的结合越来越易操作和窗口化,也让AI价值的呈现越来越容易。

《IT时报》记者注意到,第一届创意赛时,所有参赛作品通过腾讯云AI平台,采用人脸特效、文字识别、人脸识别、人脸核身及语音技术等AI技术打造公益小程序,参赛者无需自行开发模型,只要有好的创意、UI、基础开发知识,便能通过直接调用这些AI云技术完成小程序设计。第二届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则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开放了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平台,这让参赛者可以将精力专注于整个产品创意、项目逻辑等方面。

在一篇介绍“腾讯云微搭低代码”的技术文件中,这个平台被称为是一种高效、高性能的企业级低代码平台,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支持多种业务场景的小程序、H5、PC WEB应用,通过简单的拖拉拽操作,而不用编写复杂的代码,实现少写代码或者不写代码,就能快速高效完成业务目标。

也就是说,即便完全不懂技术,参赛者只要对项目逻辑有清晰认识,便可以自行从平台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功能打包下载使用。

据吴运声介绍,获得公益创新大奖的悦智AI实验室“高危儿拯救计划”,一方面运用腾讯云AI图像识别技术,让黄疸识别模型准确率达到97%,同时使用腾讯云微搭,将常规的表单页面开发效率提升300%,高效助力黄疸患者的预防诊疗工作,为患者家庭与医疗资源减负。

显然,随着技术革新不断解放创造力,人工智能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当AI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能力时,公益将不再是一件需要刻意才可以做的事,它将帮助人们将善意照进现实,让公益处处可见,处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