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科技企业家话心声:擦亮“北京智造”品牌,构建北京特色产业链创新体系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被一些人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产业,也是北京市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要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具体来说,即要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围绕光电子、生命科学、低碳技术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图片
(制图:祁鸣)
这些新发展目标,对北京许多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企业来说,显然又是一个新的机遇。“我是很热切地期待北京智能制造产业能在‘十四五’有跨越式发展的,相信我们企业一定能享受到这份红利。”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仪”)董事长、企业科协主席边宝丽说。她还希望,未来政府部门能在共享智能制造专家库、绿色诊断服务,相关项目补贴、鼓励示范、赋税减免,以及高级技工人才引进等方面为科技制造企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智能工厂托起智能制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边宝丽就已踏入分析仪器领域。她曾担任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至今仍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关键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并于2018年入选了北京市创新人才计划。
1995年,她不满足于安稳的生活,大胆创业,一手创建了华科仪。这是我国重要的分析仪器生产制造商,专注于研发生产电力、水务、食品等各行业要用到的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2020年,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推出的国内首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两虫”检测自动识别系统,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业界广受好评。
所谓“两虫”,即饮用水中常出现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特别容易导致人体腹泻。华科仪研发的这套检测系统不仅彻底解决了我国饮用水两虫检测过程中成本高、人工识别主观性强、设备及耗材依赖进口等诸多问题,还被列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除了研发生产智能化产品,华科仪也在探索智能化的工厂建设。在其大兴的生产工厂,智能化、自动化场景随处可见,虽然工人越来越少,但生产效率却步步走高。以产能为例,该工厂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后,年产能比之前提高了20%以上。“我们生产线的智能化、自动化升级还在进行当中,生产效率还会提高很多,生产成本会更低,产品质量也更有可追溯性。”边宝丽说道。
华科仪只是北京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类似企业还有很多。比如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公司的发动机工厂,就是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具有很高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在生产车间里,200多公斤的发动机缸体一个人根本抬不动,但全自动的AGV(无人搬运车)只轻轻一托,就能让3台缸体全部就位。小车沿着提前设好的轨迹行进100多米,丝毫不差地接入轨道,把缸体送上下一道流程的工位,整个过程无需一人。
图片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厂房内,“AGV小车”可完成自动配送(来源:北京青年报)
这个工厂每天有600台发动机下线,但来往的工人却并不多。在机械加工车间,缸体要历经清洗、粗加工、细加工等多道工序,看起来很繁琐,但其自动化率已经超过90%,绝大部分流程靠设备自己就能完成。
北京奔驰顺义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同样让人惊叹。在装焊车间中,企业应用了一套PFM(生产流动管理)系统。相比于传统多车型混线生产需要大量人员进行车型切换等工作,这套系统可以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灵活排产。诸如物流转运等环节可提前获取未来生产车型及配置的需求,从而准备相应零部件,有效保证了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在总装车间,则采用重载AGV进行车身的运输装配,不仅效率更高,也更易实现产品的标准化。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改造进行转型升级,能够在大幅减少人员用工、厂房占地面积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加绿色的产出,有利于缓解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有效治理大城市病。
打造产业升级的新支点
本世纪初,北京市根据新时期发展需要,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和非优势产业,在“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及低端产业都疏解走以后,北京将发展的目光瞄准了高精尖型的产业体系,尤其是智能制造等。
为了此类产业的发展,北京市频频推出支持政策。2012年,《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发布,明确提出将重点培育发展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核心领域。2014年发布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提出要实施“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同年发布的《促进北京市增材制造(3D打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的工作意见》,则明确了北京培育发展增材制造的主要工作思路和实施重点。
这些早期的政策对于北京智能制造企业激励很大,到2014年时,仅北京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就将近500亿元。2015年,国家针对智能制造领域标准缺失、重复的问题,立项了43项智能制造标准,其中北京市相关单位牵头实施的就有23项,超过总数的一半。
有了这样的基础,北京市趁热打铁,又于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将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列入了要重点实施的八个新产业生态专项,其他七项则为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
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到了2017年,北京市又启动实施了“智造100”工程,提出到2020年,北京将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等100个左右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打造6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引领带动重点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推动一批关键智能部件、工业软件、装备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培育一批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高水平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智能制造领域单项冠军。
在这些强力政策的支持下,北京智能制造获得迅速发展。根据市经信局的统计,截至2020年,全市已累计实施近100个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打造出63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形成一批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高水平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单项冠军企业。
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已诞生了15个无人工厂,获批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超过20家,涵盖北京奔驰、京东方、SMC、安川首钢、中芯北方、博世力士乐、冠捷显示等。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70%处于三级集成级水平,正从数字化网络阶段向智能化阶段迈进。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在整个亦庄新城范围内,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96家,2020年完成产值475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市的22%,成为北京智造集群的有力支撑。
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北京市对于智能制造的支持并未停下脚步。2021年,北京发布《北京市“新智造100”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又称“新智造100”工程),提出到2023年,北京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业“十百千万”升级计划。即:打造10家产值过百亿元的世界级“智慧工厂”,支持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动1000家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到2025年,则要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全覆盖,智能制造从优势企业的领先应用转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深度普及,制造业竞争力实现整体提升。北京智能制造新经验、新方案与新模式在全球形成显著影响力,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据了解,在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市正着力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在大兴区和顺义区等地深入推进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如北京航空产业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组团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鼓励各区聚焦2-3个产业方向深耕细作,大力支持怀柔聚焦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延庆聚焦无人机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团发展壮大。
图片
北京市正着力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空间布局(来源: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边宝丽也建议,北京市在新一轮科技发展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培育方面,还需要充分利用中科院和知名高校的深厚科研力量,继续发挥战略引领与产业支撑作用,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北京力量。
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制作
图文统筹:丁林
记者:罗中云
部分资料来源于北京日报、中国电子报、北京亦庄官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