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大两场相距20年的国际官司,给我们哪些启示?|锐视角

今年,深圳独角兽企业华大智造与全球测序行业巨头因美纳的专利之争,消息频传。
5月初,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判决:因美纳对华大智造的双色测序技术专利侵权,华大智造获得3.34亿美元赔偿。
图片
7月15日,华大智造发布消息,与因美纳就美国境内的所有未决诉讼达成和解,因美纳将向华大智造子公司CG支付3.25亿美元的净赔偿费。
图片
这意味着,在与全球基因测序巨头因美纳的专利之争中,华大智造赢了。
这场官司,让笔者想到了20年前,刚刚成长起来走出国门的华为,与美国思科公司的那件专利案。
2003年,华为 VS 全球通信行业巨头思科。
2022年,华大智造 VS 全球测序行业巨头因美纳。
两场相距20年的官司,两段荡气回肠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故事,带给我们以勇气、智慧,对我们的突围之路也有所启发。
01
华为成长的里程碑
与思科的遭遇战
一场真正的“对决”,往往是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成长的里程碑。华为与思科的遭遇战,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2000年初,电视剧《西游记续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这是一个在中国无人不知的故事,师徒历经艰险终于在海外取得真经归来。
也是在2000年前后,在深圳成长起来的华为,开始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
这一年,华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亿美元。
2001年,华为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并加入国际电信联盟(ITU)。2002年,其海外市场销售额超过了5.5亿美元。
但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如同西游记取经故事一般,历尽艰险。
图片
(图源:华为官网)
2003年1月,在中国农历春节前,全球通信行业巨头思科,向美国德州马歇尔镇联邦法院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指控涉及专利等21项罪名,华为海外出征的第一场遭遇战打响。
思科放出狠话,“你们将会面临天文数字的罚款,华为将会倒闭”。
面对全球行业巨头的紧逼,华为高层当时确定的初步战略是:敢战方能言和,小输即是胜利。
重压之下,华为团队请来学者金一南教授为大家授课,他的一席话令团队士气倍增:“战术千条万条,第一条要敢打。”
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华为步步为营。
现任华为公司监事会主席郭平,当时带队迎战思科案。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场官司中,这家初出茅庐的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现的是一种充分遵守和利用国际规则的成熟形象。
华为团队一方面聘请美国著名律师事务所和公关,应对诉讼和谈判事务,并慢慢扭转思科诉讼早期华为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的情形;另一方面,积极把涉及争议的产品源代码送去美国检验,最终检验方得出结论:没有发现华为对思科的侵权。
同时,华为还决定跟声名卓著的3Com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
图片
(图源:华为官网)
凭借这种“很美国”的应对方式,华为赢得了与思科的和解。2004年7月,美国法庭终止了对华为的诉讼。
后来,郭平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华为未来最大的挑战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那种恐惧。人人都恐惧未来,但只有即使恐惧仍然一往无前的人,才有未来。
当前,华为在高度承压的形势下,依然表示要“开放合作共赢”,着力在三个维度形成突破:突破认知的局限,突破合作的局限,突破信任的局限。
02
独角兽华大智造
与测序巨头的专利之争
华大智造是中国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总部在美国的因美纳则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
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截至2020年底,拥有员工1729人,研发人员占比约32.79%,是全球少数几家具有自主研发并量产临床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能力的企业之一。
图片
(图源:华大智造官网)
因美纳,是全球三家有能力自主研发并量产临床级测序仪的高端制造商之一。而华大智造,则是全球第三家拥有这一能力的企业。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2020年发布的市场报告,2019年因美纳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4.1%,是名副其实的测序行业巨头。
自2019年以来,因美纳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境外对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经销商、客户发起发起系列的专利、商标侵权诉讼案件。
图片
(图源:Illumina因美纳公司公众号)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因美纳对华大智造发起诉讼时,恰恰是后者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据华大智造日前发布的IPO招股书显示,2018-2019年,华大智造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国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97.34%和90.66%。但到2020年,公司在中国以外市场的收入占比增长至67.49%。
据悉,因美纳曾在美、德、英等17个国家、地区起诉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期间,华大智造部分业务一度受到临时禁令影响。
图片
(图源:华大智造官网)
而此次华大智造与因美纳在美国市场“握手言和”,意味着华大智造进入美国市场的障碍扫除。华大智造官网信息显示,华大智造测序仪最快8月进入美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如当年的华为一样,在和全球行业巨头专利之争中,华大智造也表现出充分遵守国际规则的良好形象。
华大智造曾在声明表示:保护知识产权对全球生命科技企业都非常重要,也是华大智造一直所坚持的价值观,公司愿和同道一起,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行业发展,给世界更多选择的权利。
03
两场国际官司
给我们哪些启示?
专利纠纷,历来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拓海外的企业,一旦被诉,无论最终胜负,但步伐被拖缓、形象受质疑是一定的。
两场国际官司俱往矣,但留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出海的企业汲取。
图片
一是自身要有抗打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专利。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上游”产业链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说与思科之争,是华为成长的里程碑,并不是仅仅指打平了一场官司,更在于这之后的华为,更加开放与进取。
与思科的官司之后,华为开始启动“08战略”:从2005年到2008年,以三年的时间实现与西方跨国企业的专利平衡。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专利战略领导机构,以大量普通专利+撒手锏关键专利形成拱卫之势,为华为日后的发展建立了又厚又宽的专利墙。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11万件)。
图片
(资料图 来源:华大智造官网)
华大智造的专利城墙也越来越厚,截至2020年9月30日,华大智造已取得境内外有效授权专利364项,涉及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高密度测序芯片耗材等。
近日,由工信部旗下赛迪科创编制的《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2)》正式发布,华大智能成为深圳上榜企业之一。
二是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不能受对手红布的挑逗,而是反求诸己、反求诸客户,把精力集中在满足客户需求上。并加强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之外的新兴经济体的市场。
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为每个客户创造价值,后来成为华为的企业基本原则。
华为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700多个城市、267家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根据第三方测试报告显示,在瑞士、德国、韩国、沙特等13个国家,华为承建的5G网络,用户体验均为最佳。
而华大智造,公司业务布局也已遍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1000个用户,且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科研、生产基地及培训与售后服务中心等。
图片
三是要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上两家深圳企业,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问题,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企业遵守和利用国际规则的形象。
我们的企业应当持续不断加大合规化建设,而政府在推动这一进程的同时,也应当强化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工作。
据悉,深圳已推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广东)基地“三中心一基地”落户。
其中,在2020年成立的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聚焦“事前”布局预警、“事中”精准指导、“事后”总结提升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
《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工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工程等七大重大工程项目。
参考引用材料:《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吴春波著);
华为心声社区《不要浪费一场危机的机会—— 郭平与新员工座谈纪要》。
主笔 / 郭保瑞
编辑 / 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