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四地”建设 谱写青海篇章

编者按

7月23日,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为主题的第23届青洽会、第二届生态博览会产业“四地”建设高峰论坛在西宁举办。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青海,围绕盐湖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略探讨、农畜品牌建设等内容,为青海产业“四地”建设建言献策。本报将论坛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创新驱动 推进盐湖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演讲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 费维扬

精彩观点摘登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提供示范作用。

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盐湖这个产业潜力很大。要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面对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碳排放控制势在必行;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从企业生产的源头、过程、尾端三个方面引入新的发展理念,比如在源头注重水、电等新能源开发,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在生产尾端注重构建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低碳利用新技术如CCUS技术。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开展CCUS的研究和工程示范,如果能够在成本、大型化和环境等方面取得进展,它将在中远期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在过去的实验当中,我们的煤电资源比例减少了10%,通过持续的实验努力与科技创新,争取进一步下降做到“碳达峰”,再经过三四年实现“碳中和”,这对我们国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性革命,对整个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很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全民一起努力,秉持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来推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革命,要人人参与,以较低代价实现“双碳”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提供示范作用。要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察尔汗盐湖资源丰富,盐湖钾、钠、镁、锂、氯和硼等资源非常丰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察尔汗盐湖已经形成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锂的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同时,氯的循环利用必须认真研究,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总量大,但绝大部分为氯化型盐湖资源,“氯”字打头。盆地中最大的察尔汗盐湖资源总量600多亿吨中,62%为氯资源(约370亿吨)。

要综合利用与开发盐湖资源,就必须解决“氯”的去向,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受资源配置、市场、技术等多重影响,“氯”的循环利用难度很大,需认真研究、科学规划。

建议重视硼等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硼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10B和11B,它们的天然丰度分别为19.7%和80.3%;10B在核科学技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反应堆的中子吸收剂或屏蔽材料;10BF3则用于制作中子计数器和医疗中进行中子治癌等;11B在医药工业中有重要的用途,主要同位素分离方法为:化学交换精馏法和离子交换色谱法,前者工业化应用较多,但体系腐性强、工程设备要求高,后者绿色环保,但技术要求很高。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和印度都已实现10B的工业化生产。我国高浓高纯的10B和11B还依赖进口。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 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秉承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节能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产学研政金紧密结合,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盐湖产业基地而努力奋斗。

黄河上游梯级储能支撑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研究

演讲嘉宾:国家电投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谢小平

精彩演讲摘登

青海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戈壁广布,可用于光伏、风电建设的荒漠化土地、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可建设光伏电站37亿千瓦,年发电5.9万亿千瓦时,是三峡电站设计年发电量66倍,相当于2015年全国全年发电量。

除此之外,青海的风光资源丰富。7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200W/㎡的风资源技术开发量达7555万千瓦,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中高纬度地带,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560—7400MJ/㎡,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光伏和风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的出力特点,曾被认为是“垃圾电”;大规模并网新能源电站的安全、送出、消纳问题始终伴随着电站的发展而存在,也是电网、电源企业之间存在的根本矛盾。

基于以上问题,黄河公司提出研究制造大流量、高扬程、大功率蓄能泵建设黄河上游梯级储能工厂。结合梯级电站,采用大流量、高扬程储能泵站从下一梯级水库抽水至上一梯级水库,将新能源电能以水势能储存,实现新能源电量时移,解决电力系统电源结构、配置、安全问题。

经过研究,储能泵机组单机功率达到200MW,在水泵领域单机容量国际最大,实现了水泵制造理论与技术的重大突破,配套的大功率,变宽频交流励磁装置容量达40MVA,为国内最大。同时,泵组与大功率交流助磁装置的联合工程应用,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储能泵变频系统的协调控制器为国内首创,可实现泵组调速器和变频励磁装置的联合寻优运行。储能泵实施可以带动大型变速泵组及励磁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化从“0”到“1”的突破,实现整体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从跟跑到领跑的根本性转变,提升电力装备的世界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光、风多能互补研究。黄河上游区域光伏、风电日出力特性具备天然互补性;光、风能源互补容量配比,以超标天数最少为目标,黄河上游区域光、风装机容量配比接近2∶1时,出力的互补性相对最佳;光伏、风电年度出力互补,依据月发电量过程判定,黄河上游区域风电和光伏具有季节尺度的电量互补性。

针对大规模荒漠光伏开发的生态安全保护问题,遵循“监测—分析—评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为基础,分析规模化荒漠光伏开发对区域气候、土壤、植被生境等的影响规律,揭示工程开发对区域小气候调节、水土功能调控、植被恢复重建等为代表的生态过程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构建大规模荒漠光伏开发影响下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推动荒漠光伏开发对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影响问题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

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工厂项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项目,是青海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具体行动,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意义。

青海省政府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一2030年)》,到2030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基本建成,零碳电力系统基本建成,光伏制造业、储能制造业产值分别过千亿,力争实现“双脱钩”,为全国能源结构优化,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青海贡献”。清洁能源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其中储能工厂500万千瓦,光伏装机7000万千瓦,新增5400万千瓦,新增发电量15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100%,跨省外送电量1450亿千瓦时。

未来,青海需要有原产地碳足迹的绿色标签,助力中国产品走出去,“双碳”目标下,降低产品的碳含量,实现光伏产品从绿色到绿色,青海有其他省份无法复制的优势。青海电网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全国最高,各类电压等级电价全国排名倒数第二。新能源行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成本下降空间很大。未来水电开发及梯级电站储能开发成本全国最低,随着技术进步,光伏电站的技术成本越来越低,青海不仅保持低电价的优势长期存在,而且全部为清洁能源,单位电度的含碳量全国最低。在碳达峰碳中和条件下,为国家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以及省内发展绿色载能工业创造了条件。

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略探讨

演讲嘉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钟林生

精彩演讲摘登

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着重要意义:践行“两山”理念与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路径;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能展示生态高地的大美;既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又能推动现代文明交流;既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民生福祉。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能够提供符合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综合服务配套且游客停留24小时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具有生态旅游特质和功能,能够按照生态旅游标准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并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的宏观景观地域。它的关键特征是国家化、生态化、系统化。

从新西兰、瑞士等国家的打造经验来看,要做到重视规划与有序开发、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自然教育、坚持社区参与发展、积极开展市场宣传、推行认证制度与示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青海省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单体数总量多,除青海湖、年保玉则等资源外,许多资源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相互融合,构成了相互映衬、相互突出的整体格局。各区域不同类型的景观资源在空间上的完美组合,为青海省提供竞争优势的资源空间组合吸引力。

青海省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扩大,但人均消费水平偏低;生态旅游市场辐射范围扩大,但仍然以近程市场为主;亲友结伴和家庭出游是目前生态旅游者最主要的旅游组织方式;生态旅游者停留时间以2天-3天为主,停留4天-7天和8天-14天的比例较少。

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时,青海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共建共享,和谐发展”“推动改革,创新发展”这五个原则。分三个时期打造,近期(2021年至2025年)是生态旅游重点突破期,要使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中期(2026年至2030年)是生态旅游全面提升期,要建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远期(2031年至2035年)是生态旅游稳定发展期,要巩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果,建成国家生态文明旅游先行区。

针对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青海需要建设生态旅游吸引物体系,探索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各类生态系统的物质、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价值,特别生态旅游价值,为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奠定基础,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综合生态系统价值、生态环境本底、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因素,评估生态旅游开发潜力。需要建设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交通、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安全保障、信息与智慧化服务体系等内容。青海还要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体系,建立生态旅游政策制度体系。同时,要发挥目的地建设综合效益,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旅游开发空间管制,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合理确定景区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承载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生态旅游开发补偿基金和生态质量保障基金。以及促进产业融合,以“大产业、大旅游”的视野观,优化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基本要素综合能力,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融合农业、畜牧业、林业、工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与互联网,延伸旅游产业自身链条、拓宽产业面;以“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特色生态品牌+线上线下营销平台”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市场、技术、功能等路径的融合,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产业融合思路。还有就是,要发挥生态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青海省农牧民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通过产业融合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农牧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我建议青海在顶层设计、组织保障、资金政策、人才科技、试点示范、标准认证、区域合作、协调推进等方面做更多工作。

农畜振兴 品牌引领 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质量发展之道

演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首席专家 娄向鹏

精彩演讲摘登

青海是中国农业的高地!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食代”,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大的市场趋势之一就是消费升级,从吃饱到吃好,人们追求好吃、放心、健康、方便、快捷、时尚、个性、好玩。厨房餐桌食品品牌革命时代到来了,中国人均GDP一万美元,拥有四亿新中产,万亿级的超级大市场。这是千年一遇的机会,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正如火如荼,现在出现了新三品,即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农畜品牌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品牌强盛是产业兴旺的抓手。我举几个例子,寿光蔬菜综合产值达到了210亿元,盱眙龙虾综合产值达到了139亿元,横州茉莉花的综合产值也达到了143亿元,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农业有三大王牌:山宗水源、生态净土、稀缺物产,青海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青稞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但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也面临几大挑战。一是缺乏大价值,核心价值不清晰,品牌灵魂缺失,心智竞争力不足。青海的农畜产品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选择青海的农畜产品?要说清楚,要将优势转化为价值。二是缺乏大形象,要抢占超级公共资产,构建大差异,树立大影响,打造最具代表性、差异性和象征性的品牌图腾,让人一眼看懂、一下子记住、一辈子难忘记。三是缺乏大产品,产品载体薄弱,消费场景受限,消费频次不高。产品是品牌的战略载体,青海要开发大产品,让青稞、牦牛等变成大场景的消费大品类。四是缺乏大主体,要担当产业大任、推动产业进步、引领消费升级。五是缺乏大传播,活动规格不匹配,品牌声量不足,整合力度不够,传播穿透力不强。

青海是生态圣地、品质高地、价值洼地。青海农畜产业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生态优势到价值胜势、从产业优势到市场胜势、从产品优势到品牌胜势。品牌建设是“三个转变”的战略抓手,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必由之路。双轮驱动、三级联动是青海农畜品牌创建的根本道路。双轮驱动即政府主导、企业主营,政府和企业,要优势互补,相互协力、共同驱动;三级联动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系统规划,做好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工与协作,点线面结合,做好三大工程,推动青海农畜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战略寻根与品牌找魂是青海农畜品牌建设的中国方法。要以世界高原农畜产品大会为战略抓手,让青海农畜产品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每一个青海农畜品牌都需要一场顶层设计。未来20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农业,农业看青海,要通过农畜振兴、品牌引领,让青海成为“世界高原农畜产品之都”,让青海农畜品牌成为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成为全国品牌强农和乡村振兴的“青海样板”。

(本报记者 潘玲 谭梅 整理 本报记者 王湘琳 摄影)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