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新闻人深情讲述曲靖故事——我市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内容摘登

7月22日,由中共曲靖市委宣传部、曲靖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曲靖市新闻战线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在曲靖日报社举行,来自曲靖日报社、曲靖广播电视台、曲靖新媒体中心及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的12名新闻工作者参赛。他们深情讲述在新闻一线亲历、亲见、亲为的鲜活故事,生动诠释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本报把发生在曲靖这片热土上的感人故事摘登,以飨读者。

PART1

一枚奖章的分量

富源县融媒体中心张鹏飞

这是一枚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奖章,它代表着人民警察的至高荣誉,也象征着忠诚、奉献、英勇、担当的公安精神,这枚奖章的主人是一位已故的富源县民警杨德才。我第一次触碰到这枚奖章是在杨德才离开的第15个年头。

2008年,富源电视台正在开办一档全新的法治类栏目《富源警方》,而我有幸成为这档首播栏目的主持人。第一期节目,我被派去采访杨德才的先进事迹,我是主持人又不是记者,虽然我很不情愿,但还是跟着栏目组的其他记者带上设备出发了。本以为简单的访谈就能了解杨德才的故事,但是,到了革命烈士陵园的那一刻,我才发现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英烈遗属的眼泪让我读懂了生离死别的伤痛,当看到英烈子女们前赴后继延续着父辈的光荣使命,也让我读懂了新闻工作的担当。

那天我在采访杨德才的儿子杨勇时问:“如果有一天你也要去执行一个危险的任务,你会怕吗?”他坚定地回答:“爸爸是我心中的英雄,我爸都不怕,我也不怕。”

现在杨德才的故事被很多富源人熟知,我感到很骄傲。和平年代,更需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

如今,我在基层工作已有16个年头了。也正是从那期栏目开始,彻底改变了我对播音员的认知,多深入到基层采访报道,播报才会更有情感,更接地气。

可以说,这些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和我的同事一起,带着使命,带着感情,就像杨家父子一样,接过前辈们的摄像机和话筒,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认真做好每一个报道。其实,播音员也可以成为一名好记者,这正是全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PART2

因爱而奔跑

会泽县融媒体中心代玉春

十年前,我从一名老师变成了一名记者。

2019年,我到会泽县雨碌乡采访“最美少年”王淼,我把他家的故事搬上荧屏,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会泽县残联请来了昆明的竹编大师,到村里教他们做竹编,把箩筐等生活用品变成花篮等竹编工艺品,为他们增加收入;雨碌乡党委政府为他家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房;会泽县人社局还为王淼的父亲在扶贫工厂安排了竹编技术指导的工作。2020年,王淼和姐姐都以很好的成绩通过高考成为免费师范生,王淼一家的励志故事也被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当我的报道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到像王淼这样需要帮助的人时,我更坚定了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

2021年春节刚过,我跟随会泽务工大军一路舟车劳顿,穿越两千多公里随行报道会泽务工群众的生活。我在颠簸的火车上奋笔疾书,在异乡的旅馆里熬夜剪辑,在老乡们上班的工厂里用心拍摄,在他们居住的出租屋里体验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采写的两条通讯《一路向东去务工》《浙江有个会泽村》在曲靖日报头版头条上刊登,《浙江有个会泽村》获得曲靖新闻奖一等奖。领到荣誉证书时,我激动不已,暗下决心:多出佳作,继续努力。

不会忘记,采访大井镇残疾人刘子文时,他的妻子在我面前声泪俱下地诉说;不会忘记,拍摄红军长征过会泽时,老红军遗孀拉着我的手,回忆丈夫生前故事的感动;不会忘记,一个不足一米五的小个子女记者,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在拍摄新闻时,在高个子的腋窝下占位置、抢拍镜头的尴尬;更不会忘记,由于加班加点的工作对家人少有陪伴的愧疚。

十年的记者生涯,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兢兢业业,无愧于记者这个光荣的称号!见证重要时刻有我,我骄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有我,我自豪!”当我白发苍苍,当我容颜迟暮,我依然会发自肺腑地说:“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我敬业,我奔跑!”

PART3

那些素未谋面的遇见

陆良县融媒体中心雷芳

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我战战兢兢地来到了陆良县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有幸见证它一步步蜕变成今天的融媒体中心。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路走来已是5年的光阴,我见证了融媒体的改革创新、发展壮大,同时,用融媒人的眼光见证了身边每一个故事的坚持与奋斗,感动与欣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素未谋面的遇见也可以是执手相看的泪眼”。

工作的这5年,我遇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教会了我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勇敢。

在海拔2300多米的陆良龙海山上,一口深380米的水井,圆了陆良县马街镇泉丰村委会双坝塘村村民喝上清水的梦。这十几年的苦尽甘来,离不开村民陆康安的持之以恒。找水、打井、建坝塘、建水窖,一直以来,陆康安坚持为双坝塘村村民找水,工程师明确告诉他,这个地方打不出水来,但是在十几年里,他从没有放弃过挖井,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终于在2019年的一天,他挖的井出水了。

陆良县公安局的干警李政伟面对歹徒手里的凶器,他没有退缩,而是为了群众的平安勇敢地扑上去,最终抓住了歹徒,自己却倒在血泊中。他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诠释了人民警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更彰显了一名人名警察的赤胆忠诚。

因为有了他们,广袤的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一名记者,我希望走过的每一步都能留下一个故事的脚印。作为一名记者,我会用我的眼睛继续去看这五彩斑斓的世界,用我的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故事。

PART4

暗弱的世界更需要光

曲靖日报社黄冬芹

怀揣着对新闻工作的美好憧憬,我挤进了新闻队伍,实现了做一名记者的梦想。工作以来,我常常思索,几十年如一日却从不言累的前辈们,是什么让你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是什么让你们不忘初心,始终能够“铁肩担道义”,做理想的守望者呢?

一个个采访经历历历在目,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有大爱,怀揣这份爱,我们扛起沉甸甸的责任,一直在路上。作为曲靖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弱势群体。

麒麟区南宁街道一位由于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女孩,自强不息,自己经营着两个网店,领养了孩子,活得滋润又乐观,我的梦就是用手中的笔将这种特有的乐观与自强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残疾人获得正能量。马龙区还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四口都患有白血病,如今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合适的配型,我的梦就是让他活下去。如今,我正在这路上,圆那一个个弱势群体的梦想,来实现自己的梦。因此,我还在努力着,让爱和责任一直伴随着我工作的脚步。

初踏上新闻工作这条路,新鲜刺激、浪漫洒脱,而今,更多的是责任、是爱在激励着我。我听到了一种声音,我听懂了新闻的语言,我清楚了我们的导向,获得了承担的力量。我深知,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要伸一只手,就有千千万万的手伸出来,共同把弱小变成强大;照一束光,就会让全社会的光聚拢过来,给我们一个明亮的世界。作为一名记者,我将沿着各位同仁已经开创的大道,兢兢业业走下去,用爱和责任践行自己的承诺,为自己圆梦。

PART5

梦想之路

曲靖市广播电视台徐瑶

看到视频里的她,想必大家都认识,她就是我们曲靖人的骄傲,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首位“三冠王”杨洪琼。我接到采访通知,杨洪琼即将回到家乡曲靖,而我也有幸成为采访杨洪琼的媒体记者,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在对杨洪琼以及她的家人、教练几天的深入采访后,我逐渐看到了她坚强的另一面。杨洪琼出生在革命老区罗平县钟山乡的一个贫困家庭,14岁时因意外导致下半身肢体残疾,当时家里穷得连轮椅都买不起,23岁前她都没走出过家门,没有读书、没有社交,与世隔绝了十年。在杨洪琼老家,我看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她的活动空间,难以想象那十年她是如何熬过来的。生性要强的杨洪琼不向命运屈服,她在23岁选择走出家门读书,并在求学期间意外接触到了体育,还在29岁报名备战冬残奥会。起初她是队里最没有“天赋”、最不被看好的运动员,但杨洪琼凭借刻苦与努力,在一轮轮残酷的选拔赛中留下来,最终走上冬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

别人只看到杨洪琼取得的辉煌成就,但谁能想象她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苦难,杨洪琼不向命运屈服,超越自我的人生历程深深震撼了我,而她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让我感动。采访回来后,我把对杨洪琼的400分钟的采访素材进行了全面梳理,编写了6条系列新闻报道,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丰富又生动的杨洪琼。

采访结束时,我问了杨洪琼一个问题,当你面对挫折想放弃的时候,你是如何说服自己坚持下来的?她说,人生不管任何事情,都讲求顺势和随缘,得意看淡,失意随缘,胸怀宽了,路才能越走越远。希望大家都能像杨洪琼一样,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坚持努力,人生才会精彩。

PART6

绝境中逆袭

罗平县融媒体中心庞洪彩

在我20多年的采访生涯中,遇到过许多感人的故事。有的关于信仰,有的关于大爱,有的关于坚持,他们都在平凡中孕育出伟大。她说:“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我最大的幸福。”她是“三冠王”杨洪琼。她说:“只要我们肯拼搏,就能实现梦想。”她是50米蝶泳世界纪录和6项全国纪录的保持者黄敏。他说:“拐杖无法撑起我的脊梁,只有梦想才能让我飞翔。”他是水中“蛟龙”刘小兵。

杨洪琼载誉归来,受到家乡人民的礼赞。采访中我们努力挖掘英雄背后感人的故事。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杨洪琼的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被感召,去学习。“三冠王"背后的那些点点滴滴感人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我们的报道通过新媒体传播,收获了百余万的阅读转发量,这不仅让我们感到自豪,也深刻地感受到媒体人在舆论阵地的使命与责任。

还有同样夺得过残奥会冠军的黄敏、杨小兵。他们从农村到世界冠军领奖台,从体育赛场到人生赛道,用热烈的生命讲述着感动世界的故事:只要心中有阳光,有信仰,“碰壁”的人生照样精彩,残疾人一样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杨洪琼、黄敏、刘小兵,这些罗平籍残奥冠军,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为家乡增光添彩,为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贡献了力量。同时,也让罗平这座小城多了一份体育精神的传承。

我庆幸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能够触摸荣耀,记录中国骄傲,记住这一张张英雄的面孔,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用一颗真心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我是记者,我在路上。

PART7

圆梦人生

师宗县融媒体中心杨金花

我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师宗县彩云镇务龙村委会。

1973年出生的许老六,大专毕业后找工作处处碰壁也没有气馁,而是开起了一家小卖部。2007年,恰逢商务部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许老六抢抓机遇扩大规模,开办起了“百货进农家连锁”超市。在他的努力下,超市生意红红火火,短短几年时间便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2009年,生猪市场的好前景又让他搞起了养殖,还成为当地残疾人养殖示范户。不过在许老六看来,要带领其他残疾人共同致富才算得上真正的圆满。

后来,许老六终于如愿带着他周边的残疾人过上了好日子,他不仅是主宰自己梦想的追梦人,还成了更多残疾人的圆梦人。其实,许老六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爱岗敬业的他,也把残疾人工作干出了自己的特色。

务龙村委会的康复室便是许老六工作的地方,周边村寨的残疾朋友们每天都会自发地来到这里做康复,许老六则是帮完这个又去看看那个,一个都不落下,忙得乐此不疲。每次他们康复训练结束之后,许老六都要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当天的康复情况,图文兼备。一本本独立的个性化康复日记,凝聚着他对每一个康复对象负责的态度和帮助每一个残疾人康复的决心。

2013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许老六心里,党员这层身份意义非凡,不仅让他觉得光荣,也成了他更加坚定走下去的又一强大动力。他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花开有花开的美,残缺有残缺的味;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PART8

“老火车”拉出幸福路

沾益区融媒体中心刘芳

2016年,“和谐号”载着新时代的脚步驶进了曲靖北站,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将珠江源头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在大山深处,83岁的耄耋老人左开周,像一列“老火车”正穿越时空缓缓而来,向新时代献礼。

1964年冬季,内蒙古东胜遭遇罕见暴雪天气。一天,铁道兵部队紧急换防,“前进号6004”蒸汽机车满载枪支弹药和数百名军人极速前进,途经响沙湾大坡道道口时,一辆中型班车突然熄火卡在铁轨上,千钧一发之际,火车司机左开周紧急制动,飞溅的火花伴随刺耳的刹车声在离客车只剩一虎口距离时终于停下,两车人的性命保住了!从此,左开周“老火车”的英雄名号在部队传开并伴随了他的一生,战友们都夸他是“全军反应最快的火车司机”。

1998年,退休的左开周回到老家——播乐乡乐利村。看着昔日山清水秀的村庄,树被砍光,他说:“退休了咱还是共产党员!我要上乌龙洞看山,不治理好荒山绝不罢休!”从此,“老火车”终日奔波在大山上:住小窝棚,点煤油灯,养老金全部用来买了小树苗,一株株栽下,一担担挑水浇灌……可是,寥寥无几的树木依然有人砍伐。他每天在山上巡逻,大喇叭喊坏了几十个。

2010年,噩耗传来:他唯一的儿子去煤窑打工,遭遇塌方当场死亡。悲痛欲绝的老人在听到这一消息时中风倒下,大伙儿劝他回村安度晚年,他抱着大树泣不成声:“儿子没了,这片青山就是我的命啊!我要守好它们……”一转眼,他坚守深山23年了。23年间,绿化荒山,守住6000多亩国有林,守护了一万多人的饮水之源。

入党56年,左开周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36载,他信仰如磐,在祖国发展中争做新时代开路人;23年守山人,他从绿水青山里拉出了百姓幸福路。

PART9

彝乡又增一座“山”

马龙区融媒体中心李欣核

2020年3月15日清晨,马龙区月望乡一个叫半个山的彝族小村庄里,杨增山早早地来到村口,深情地看着未醒的山乡。这是小村庄最普通的一天,可年仅49岁的月望乡沙坡笼村党总支书记杨增山却在这天倒在了他和他的彝族老乡们修的这条致富路上,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勇往直前的扶贫路上。

得知消息后,我和我的同事赶到了半个山村,在一个多星期的采访中,乡亲们的讲述、亲人的追思,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我的眼睛。两年多过去了,今天我在这里再次和各位同仁分享这位平凡英雄的扶贫故事,感受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那些普通而又震撼人心的感动。

2019年6月,月望乡党委、政府把沙坡笼脱贫攻坚的重担交给了杨增山。到任一个月,他就凭着自己的双脚遍访了所有贫困户,村情户情了然于心。除了用心办好家家户户的“小事”,杨增山用心用情最多的就是脱贫产业发展的“大事”。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他反复召集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症结”研究产业发展措施。2019年年底,沙坡笼村整村脱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和所有扶贫干部一样,杨增山绷紧了弦,肩头的担子更重,干劲也更足了。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从未止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累倒在了一个叫半个山的山脚,用血肉之躯为大山注脚,魏巍青山添了忠骨,悠悠彝乡系上忠魂。

瞧,山的那边还是山,山的旁边又“增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有志青年正奔向大山,用智慧和汗水带着彝乡人民奔向金山银山。

PART10

我看见的感动

曲靖新媒体中心罗哲

今天在这里,我想聊聊记者生涯中那些我遇到的人。

第一个人,曾是我们部门的党支部书记王玮。为了打造旅游板块,推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他带着我们四处奔波。王书记常说,年轻人往前跑就好,剩下的交给他。因为他的鼓励,我们的团队活力满满,一个劲地往前跑。可是跑着跑着,他掉队了。2020年,一直奔忙的他永远留在了那个漫长的冬夜里。

从王书记身上,我看见了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留下的,是永远火热的青春与永不停歇的生命热情,我们被深深感动。

小文子是罗平当地一个农特产品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创业的时候就想好了一定要让村里的好东西卖得好,让村民们都能挣到钱。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开启了我们的第一场助农直播,第一场直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天分享的这些故事,都与乡村振兴有关,都是我工作的一大部分,所以第三个想说的人是我自己。在入职前,我在心里幻想了无数次深刻的新闻课题,就像我看过的那些书里写的那样,但是入职后,我所从事的工作更多接近乡村振兴,与书里写的那些新闻故事好像相差甚远,我也曾迷茫过,但我遇到的王书记、小文子还有后来的许多人改变了我。

我愿真诚地为我所见证过的奋斗者写下属于他们的“平凡之路”,我愿怀揣着编辑人员的初心,肩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永远保持对土地的敬意,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美丽乡村留住客人,让我们每一个从大山走出去的人,有一天回眸,能看见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

PART11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麒麟区融媒体中心李若溪

他是小管家、是技术员、是编辑、是记者。他瘦高个儿,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与人交流时,总是带着一丝腼腆的笑容。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日复一日地忙碌着,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办公桌上的座右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就是麒麟区融媒体中心的“90后”党员干部——杨智江。

2021年3月,普洱市澜沧县突发疫情,防控压力大,边境防疫人手紧缺,全省各州(市)都紧急抽调人员支援,麒麟区的支援队伍中就有杨智江。2个多月的支援任务,父母和妻子都无条件地支持他,父亲还鼓励他趁年轻,要多历练。可就在出发前夕,杨智江的外婆因病去世了,他母亲安慰他:“边境疫情防控是大事,外婆的事你不要牵挂。”出行前,家人叮嘱他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想到疼爱自己的外婆,让他纠结万分,但作为一名党员,杨智江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重担。

边境防疫工作特殊复杂,杨智江与其他9名同事分管后勤工作,包括材料撰写,数据收集、物资配送、宣传报道等。没过多久,原本负责通讯员工作的同事临时被抽调到其他岗位,通讯员的工作又全都压到了杨智江的身上,但他不抱怨不退缩,事无巨细,把所有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圆满完成了边境防控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杨智江说:“从小,父亲就给我讲雷锋的故事,我也要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永不生锈!”

PART12

乌蒙山深处的坚守

宣威市融媒体中心王灏

今天我要讲的是宣威市宝山镇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兴片的故事。

为帮助高寒贫困山区农民脱贫,陈兴片带头建设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探索出干旱缺水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使马铃薯产业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并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合作社为载体的脱贫之路,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每年可促进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增收6000元,而陈兴片也成为宣威农业系统公认的“金牌主任”。

2008年冬天,陈兴片在安益基地正牵头组织基本口粮项目规划建设时,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告知他父亲病重,急需氧气。如果他现在离开,村民们可能会因为没有掌握要领而错过农作物的最佳耕种时间,可能会影响来年的收成。纵使心里焦急万分,但责任面前,他没有犹豫,还是强忍着奋战在“三农”事业的最前线。可他做梦也没想到,在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驱车前往卫生所拉氧气瓶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父亲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他。他跟我们说,如果当时没有犹豫,立刻赶回去,也许还可以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如果当时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为父亲送去氧气,也许还可以挽救父亲的生命,可惜没有如果。

2017年,陈兴片在安排布置春耕生产工作时,突然间腹痛难耐,他强忍疼痛布置工作,最后体力不支被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穿孔。脱离危险之后医生在病床前很严肃地跟他说,如果再慢十分钟,你就小命不保了。

危急关头,舍小家,为大家,陈兴片38年潜心于“三农”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图/张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