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之人的“消夏”书单,给心灵啜饮一杯文艺养分

炎天暑月,心和身体都好像飘浮在闷热的空气里,令人烦躁又倦怠。躲在室内的时间,不妨捧起一本书,沉浸于一场精神的旅行。在前不久的专题中,我们邀请到8位爱书人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私人书单,不仅有他们常读常新、百看不厌的心爱好书,也有近期发现的惊喜读物。跟着他们一起重拾读书的乐趣,看着书悠然度夏吧。
图片
图片
张朴
作家、翻译、文艺评论人
常读常新
《惘然记》张爱玲 著
图片
这是张爱玲在1950-80年代撰写的散文合集,喜欢这种回顾性的散文。时不时拿出来重读,一是因为喜欢张爱玲的审视与回望的绝然笔调,二是觉得张爱玲在经历了人事风华后吐露的简朴的苍凉,给我的写作带来很多滋养。文字饱满,喜乐年华流泻出的一种文学之美,每次都让我意犹未尽。
新书推荐
《The Monocle Book of
the Nordics》
MONOCLE杂志
图片
收藏了诸多Monocle杂志出品的图书和画册。这本新书开本和设计都让我喜欢,介绍了北欧五国较新的设计、建筑、酒店、美食,分享了精彩的北欧生活方式。阅读挪威一章的时候,让我想起我在奥斯陆大学留学的岁月,挪威又添很多新地标,想回奥斯陆看看。
图片
胡桑
诗人、书评人、大学老师
常读常新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著
图片
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重读这本书。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通向“幸福”所需要的“灵魂的技艺”。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把“善”定义为一种可以进行行动和选择的能力。幸福是人类生活的至高的善,但通往它需要实践和技艺。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排除了神秘而神奇的“爱欲”,但在他的体系里,高贵的“友爱”,穿过“德性”,承担了联结自我与他者的职责。“朋友是另一个自我,”“友爱”是自我通向他者的敞开道路。在“友爱”中,一个人可以更好地自爱,同时能够坦诚地向他者敞开,将自己交付给他者,并在他者的他异性上看到超越的可能之途。而这并非人类天生的能力,而是需要不断操练的“灵魂的记忆”。既然是操练,人就可以坦然面对每一次差异、冲突和竞争。每一次行动和选择都不应该以仇恨为目的,而是努力偏移不平等和不相似,达成平等和相似而“共享”同一个世界。
在自我与他者关系不断被撕裂的当代荒漠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不啻为一股让我们在迷途中得以幸存的清泉。
新书推荐
《十扇窗:
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简·赫斯菲尔德 著
图片
作为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诗论引领我们去开启一扇扇心灵之窗,一次次去凝注诗的创造、觉醒、藏匿和试探的时刻。她对诗的解读,充满领会和体认,洞若观火,轻盈而生动,不拘泥于知识,不受缚于陈见,时时迸溅敏锐而智性的光辉,处处闪现“奇异而深刻的愉悦”。她守护了诗的不确定性和对变形的渴望。
在这本诗论中,她邀请我们去探寻一种新的“观看”,改变自我,通过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校准人类与我们生活的形态、事件的理解的机会。这本书写得非常细腻、感性、开阔,充满了对诗的敏锐的见解。在她的论述里,诗,并非从果树上摘得的现成的果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社会、世界的流动中的亲密联结。
图片
李照兴
作家、出版人
常读常新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 著
图片
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断章式的写法,每节聚焦一个寻常情感生活的符号,由简单打一个电话,到等待,或在巴黎闲逛,原本想讨论的是爱情,但联想的可以去到人际或社会关系中的点滴,非常激发想象。特别是英文版《A Lover’s Discourse》的排版把个别关键词放到页边,像散落的灵感碎片。无论何时翻阅,不需顺序,短短重温这些随意显现的片言只字,都可能引入另一番与之前阅读时无关的联想或回忆,因而百看不厌。
新书推荐
《荒野上的大师》张泉 著
图片
《生活月刊》老同事张泉的新作《荒野上的大师》,写近一百年前那个时代艰苦的,特别是考古学者及文化人,像傅斯年、梁思成、丁文江、袁复礼等,如何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去坚持研究,某程度上保留了其时正面临被淘汰边缘的中国文化。张泉虑积了多年的材料,甚至当年有个最初的名字,叫“何处是中国”。这给我们这年代的启发太大,走出书斋,田野行动,是那一代人的理念。对比今天的键盘侠,沙发达人,当知大师之路不寻常。
图片
btr
作家、译者
常读常新
《人生拼图版》乔治·佩雷克 著
图片
讲述了巴黎一栋虚构的公寓楼里形形色色的故事。内容本身就由很多故事组成,如同拼图一样,而其中一个主线故事又是关于制作拼图及解开拼图之谜的,因此形式与内容彼此契合,相当耐看。这本书极具隐喻色彩的结尾也是我的公众号“意思意思”的欢迎词:1975年6月23日晚上,瞬间就是八点钟。巴特尔布思坐在他的拼图版前,永远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摆着他的第四百三十九副拼图版,已经拼出的图案是黄色的天空,可是中间留下一个黑影;还缺一块拼版。空缺的形状正好是X,而死者手中拿的一块拼版形状却是W。
新书推荐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巫鸿 著
图片
这本论述“早期中国绘画”的著作在范围及时间上均作了延展:不再囿于卷轴画,而是把壁画、屏障、墓葬里更为广义的图像纳入考量,开篇从远古开始,在象形文字画书合一的起点找寻绘画的胚胎,并循序论述绘画媒材的发明、即绘画的平面从何而来的主题;时间上则一路写到名家辈出的唐朝,此时对于图像风格的探索趋占上风。
图片
李穆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首席出版人
常读常新
《金钱不能买什么》
迈克尔·桑德尔 著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一个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用金钱来衡量。事实上这样的惯性思维,真的合适吗?这本书首先让我们明白如何真正定义和评价一些不合适直接用金钱衡量的物品,比如健康、教育、自然等等。这本由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撰写的书就有助于推动人们重新思考市场对于我们在认知层面造成的影响,为能够正确理解市场调节提供一个哲学框架。
新书推荐
《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
比尔·盖茨 著
图片
最近在读的很不错的一本新书是比尔·盖茨2022年最新出版的《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在目前的整个社会背景下,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关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在这本书中,他清晰有力地阐述了世界应该从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训,以及我们所有人可以做哪些准备来抵御另一场类似的灾难。这本书每一章都阐释了一个我们需要采取的行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计划,旨在消除大流行对人类的威胁。
图片
陶立夏
作家、译者
常读常新
《直到长出青苔》
杉本博司 著
图片
这本书出了新版。杉本博司在《艺术的起源》中说:人类的想象力一直是通过艺术来加以表现的。为了理解那个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到了必须回溯历史的时候。
在《直到长出青苔》中,杉本博司以摄影师与艺术爱好者的观看方式,审视佛教造像、当代建筑、装置艺术、建筑、民间工艺品等种种艺术品,试图去探究它们作为个人、时代与文明的记忆,记录下了什么。我们也借此重新理解艺术存在的意义:是想象力,也是慰藉。
新书推荐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萨莉·鲁尼 著
图片
从《聊天记录》、《正常人》到这本《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萨莉·罗尼保留了她简练流畅的叙事风格,围绕男女关系为主题展开的故事线,以及用对话塑造人物的方式。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螺旋里,鲁尼用她独特的敏锐,显微镜一般剖析着当代人的生活与内心。她写出了坦诚的私密。鲁尼的故事一再提醒读者虚构小说的快乐:描写的是每个人都可能体验的日常,但一切感受都在文字里被加强。
图片
夏小暖
写作者、人像图书馆主理人
常读常新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 高鹗 续
图片
重新遇到这本书是生活中太棒的习得,从蒋勋细说到台大欧丽娟讲红楼,这些年陆陆续续重读了好多遍。到了某一个年龄才突然发现,长篇小说是真正的人生。之所以将它视为我的“生命之书”是因为,这绝不只是一本不食人间烟火只谈儿女私情的小说,而是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一本书,并且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的体会。《红楼梦》的迷人就在于,里面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是人的某一个面相,好的文学是让人在每个角色里看到自己。感谢中国有这么好的书。
新书推荐
《有鹿来》
苏枕书 著
图片
新版的《有鹿来》是一本绿色布面的硬装书,封面上一只小鹿跃然纸上。这些年,阅读枕书笔下的京都是我贫瘠生活中难能可贵的平静时刻。疫情使得身边的小世界与远方的大世界彻底割裂,我却可以在书中读到另一座城市的新旧变迁,那些风景和记忆既熟悉又陌生,虽无法真实抵达,却也是一种必要的内心离地。喜欢她书里的风物、吃食、日常与人情世故,尤其迷恋她对纸书与书店的那份深情。希望能和枕书一样一直可以读书,心中存着真理与爱不灭的焰火。
图片
三爪
前图书编辑、前媒体人、现书店从业人员
常读常新
《昨日的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 著
图片
在这本茨威格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录中,最让我感动和艳羡的部分是对文化艺术之都维也纳的黄金时代的描绘,作者与众多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巨匠大师真正以文化艺术为日常的生活,以及世界大战时期他们身处黑暗中仍未放弃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求索。想和书中人一起生活在这样一个回不去的、如同理想般美好的昨日世界。
新书推荐
《日日杂记》
武田百合子 著
图片
“我们真的活了好久。我对浮世产生了眷恋。”日本散文家、家庭主妇武田百合子对一天天琐事的记录,形容不尽的阅读感受。语言和情绪都是极其新鲜多汁的、活生生的,似浓却淡,幽默爽朗,又常有些细腻观察令任何年龄、性别、身份的读者都会笑着点头。喜欢好吃的,喜欢看电影看演出,对人生各种趣味永远好奇渴求,作家仿佛在人间玩耍,轻轻调侃着,深深热爱着,在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念的当下读起来尤其治愈。
编辑— 叶
书籍封面— 各出版社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