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荔湾这些地名“被保护”,有你的记忆吗?

()

坊行市甫栏仓津

广州街名折射古城商业繁华

地名背后,藏着广州的百年变迁

讲述着广州的“开放包容”和“烟火气”

探寻一条条街道名称的来历

如同展开一幅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身边常见的地名,不仅承载着情感的归宿,也记录着城市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荔湾的每一个老地名背后都承载着古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隐藏在古老的街巷里。这些名字在世人的口耳间传颂,泛黄的记忆涌上心头,光阴也添了一抹温柔。

列入此次名录的地名共有556个,荔湾的地名频频上榜,这些上榜地名来由几何?又如何在历史中发展变迁至今日的模样?回望历史,是为了加深记忆,让前路照亮来路。

#

政区区片

芳村区:历史地名,原广州市辖行政区。芳村原称“荒村”,明末清初改名芳村。一说是因为最早来此定居的为方姓一族,故名方村,后因当地遍地种植花木改为芳村;一说是因为南汉时此地曾建有芳村园,故名芳村。

西关:位于荔湾区东北部,东至人民路,南濒珠江,西至荔枝湾,北接龙津路。因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此地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清时期这一带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泮塘: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荔湾湖公园以及泮塘五约一带。因所占之处一半为池塘,故称为半塘。为沾文气,后改名为泮塘。

石围塘:位于荔湾区中西部,是广州市西出口交通枢纽之一。因1922年辟路时,用石头围筑周围池塘,故名石围塘。

如意坊:位于荔湾区西南部,清末,此地是珠江边的沙滩,涨潮时成沙岛。后修筑了堤围,不易遭受洪水危害,故店铺和居民住宅多沿堤两侧建设,渐成坊镇,取名“如意坊”,为事事如意之意。

沙面: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现为一椭圆形小岛,因地势平坦,故名,又有中流沙、拾翠洲之称。

#

云山珠水

白鹅潭:位于荔湾区、海珠区交界处,沙面岛以南的珠江河段,是珠江的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交会处。又称鹅潭,古人称之为巨浸。其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这里波浪滔滔,成为白雁栖息的好地方,因而得名。一说此处每逢大风雨即有白鹅浮现,造成沉船坏舟,人们视白鹅为妖物,因而得名。一说明代黄萧养起义,率领义军战船进攻广州城,船经此处时,白鹅为之导航。后黄萧养中箭坠水,深潭中浮出两只巨大白天鹅,背他逃生,由此得名。

增埗河:位于广州市西北部,起于白云区石井河,止于珠江,东岸为荔湾区,西岸为白云区,流经西村街、南源街。因其流经增埗,故名。古时沿西江、北江到达广州的船只均在此河东岸登陆入城。

浮丘石: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东段。原是古代广州城西珠江江心的一座礁石,因形似浮于水面的小丘而得名。又说系浮丘丈人得道之所,故名。

大坦沙:位于广州市西部、四面临江的江心洲。原属白云区,2002年划归荔湾区,有河沙、西郊和坦尾三村。是1963年评选的羊城八景之一“双桥烟雨”的所在地。

#

名胜古迹

陈家祠:位于荔湾区金花街道辖内。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东72县陈姓人氏联合建造,用以接纳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试时读书居住,故又称陈氏书院。

华林禅寺: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始建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因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曾于此结草为庵,弘化佛法,故名西来庵。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宗符禅师牵头募资重建大雄宝殿、楼阁堂庞察室,并改西来庵为华林寺,取佛教禅宗的华严世界观十万诸佛,林茏鹫山隐五百应真之意境。

荔枝湾:因河道两岸种满荔枝树,故名,公元前206年已有此名。曾有古诗道:“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描述的就是荔枝湾涌。

仁威庙:位于荔湾区昌华街道辖内。宋景佑四年(1037年)建成,因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北帝司水,故信徒们又称其为水神,上善若水,是“仁德威武”之神,故名。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是清代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故名锦纶会馆,又称锦纶堂。

#

千年商埠

陶陶居:位于荔湾区第十甫路20号。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后迁至现址,兴建大楼并重新开张,成为广州饮食业名店。1927年由原名葡萄居改为陶陶居,取“乐也陶陶”之意。

广州酒家:位于荔湾区文昌南路2号。始建于1935年,初称西南酒家,1939年毁于战火,1940年集股重建,改名为广州酒家,因以经营经典粤菜驰名,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之美誉,故名。

泮溪酒家: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151号。这里曾是南汉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此创办泮溪酒家。因酒家邻近一条叫“泮溪”的小溪而得名。

莲香楼:位于荔湾区第十甫路67号。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连香糕酥馆,宣统二年(1910年),翰林学士陈如岳品尝莲蓉食品后提议给“连”字加上草字头,并手书“莲香楼”作招牌。

粤海关旧址:位于荔湾区岭南街道沿江西路29号。为广州海关旧址,故名。现为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

十三行:历史地名。位于荔湾区沙面与文化公园的北面。清康熙二十五(1686年),广州城西南江边开设洋货行,又称十三行。

清平市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清平路、梯云路十字交汇处。1979年3月,清平农副产品市场正式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其中清平中药材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广州市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全国开办最早、唯一位于大都市中心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白天鹅宾馆:位于荔湾区沙面南街1号。1979年,广东省旅游局与霍英东旗下维昌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兴建,因该宾馆位于珠江白鹅潭畔,故名。

南方大厦: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49号。前身是1918年创办的大新公司(城外大新), 广州解放后在市政府支持下重建,1954年国庆节开业,命名为“南方大厦”,当时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

#

传统村落

聚龙村:位于荔湾区冲口街道辖内。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年),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又名“邝家村”。聚龙村人杰地灵,是有名的风水宝地,据传地下有一条龙脉,是聚龙会虎之地,因而得名。

#

红色印记

陈铁军周文雍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荔湾区和平西路荣华西街17号二楼, 曾为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周文雍、陈铁军进行革命活动的秘密寓所所在地,故名。

#

近代遗址

沙基惨案纪念碑:因是为纪念1925年6月23日参加声讨帝国主义制造上海“五卅”惨案的游行被驻沙面英、法军队残忍开枪射杀的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故名。

#

老街老巷

敬善里: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清代已有此街巷,取名敬善里。因寓意这里的人互相尊重,与人为善,故名。

鸿昌大街: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因寓意鸿运当头,繁荣昌盛,故名。

耀华大街:位于荔湾区逢源街道辖内。清代已有此街并定名,寓意荣耀中华大地。

昌华大街:位于荔湾区昌华街道辖内。因是南汉时昌华苑旧址,故名。

昌德大街:位于荔湾区白鹤洞街道辖内。据传为纪念南来始祖昌德公,故名。

宝华大街: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民国时期已有此街巷,取名宝华大街。因位于清代开辟的宝华住宅区内,故名。

十六甫大街: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原是20世纪20年代的西关商业繁荣的地段。民国时期已有此街巷,取名十六甫大街。重建后的巷名为十六甫新街,后改为十六甫大街。

永庆大街:位于荔湾区多宝街道辖内。因有永庆升平的美好寓意,故名。

祥兴街:位于荔湾区岭南街道辖内。始建于清朝时期,初名祥兴里。民国时期祥兴里更名为祥兴街。因寓意吉祥、兴旺,故名。

洪寿街:于荔湾区龙津街道辖内。清代即有此街巷,因在洪寿庙附近,故名。

太和街:位于荔湾区花地街道辖内。清代即有此街巷,并称太和街,寓意太平祥和。

寺岸街:位于荔湾区花地街道辖内。清代即有此街巷,因紧靠大通港和大通寺,故名。

厚福大街:位于荔湾区逢源街道辖内。清末时已有并定名。其名源自汉司马相如《封禅文》:“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寓“多福、大福”之意。

南来大街:位于荔湾区白鹤洞街道辖内。因吴氏家族纪念祖先南来祖,故名。

韶乐大街:位于荔湾区金花街道辖内。韶乐是中国传统宫廷音乐,此处寓意“凤凰来仪,歌舞升平”。

锦龙北:位于荔湾区龙津街道辖内。因位于原清末、民国时期针织工业区,故名。

长恩里:位于荔湾区西村街道辖内。取“广施恩德”之意,故名。

上贤里:位于荔湾区多宝街道辖内。始建于南宋时代嘉泰二年(1202年),原名尚贤里,1995年更名为上贤里。因附近有南宋乡贤刘全真故居,原名尚贤里,后取“尚” 的同音,改为上贤里,故名。

观音直: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民国时期已有此街巷,取名观音直。因位于一座观音庙前,故名。

第十甫路: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前身为明代发展起来的沿西濠两岸的18条商业繁华的街圩。“甫”与“埗”是谐音,即水边地。因是第十个街圩,故名。

十八甫路: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岭南街道辖内。前身为明代发源起来的,沿西濠两岸的18条商业繁华的街圩。清代已有十八甫街。

上下九路:位于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清代已有上九甫、下九甫,1929年原上九甫、下九甫扩成马路。初称上九甫、下九甫路,后简称上九路、下九路。

人民南路:位于荔湾区岭南街道辖内。明、清代是城墙。1919年拆城墙筑马路时,因此段位于原太平门以南,故取名大平南路。1966年,大平南路更名为人民南路。

恩宁路:位于荔湾区多宝街道辖内。清代是十一甫恩宁市,故名。

多宝路:位于荔湾区昌华街道、多宝街道辖内,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安徽巡抚、清朝太子少保邓华熙在该地建楼宇,众人公推他为该地起名,取名“多宝大街”,寓意“财富多,才气多、福气多”。1930年辟成马路,定名多宝路。

宝华路:位于荔湾区逢源街道、华林街道辖内。前身是清代形成的宝华市、存善大街,1931年,辟成马路,取名宝华路。寓意“物华天宝,金玉满堂”。

和平中路:位于荔湾区多宝、华林、岭南三个街道辖内。1931年开辟成马路。初名拱日门街。抗日战争爆发,该路改为抗日中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抗日中路更名为和平中路,寄于抗战胜利后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光复南路:位于荔湾区岭南街道辖内。193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河山,将清代原为第十四甫、第十五甫的道路命名为光复南路。

长寿东路:位于荔湾区逢源街道、龙津街道辖内。前身是自东至西的原七甫水脚、大巷、华光庙前街、长寿新街、福星街、永兴大街、永华坊、宝华正街、宝仁新街等。1931年辟建成马路。因整条道路从长寿寺旁通过,故名。

#

交通设施

广三铁路石围塘站旧址:位于荔湾区石围塘街道辖内,1901年11月动工,1903年建成通车。因其位于石围塘站,是广三铁路的停靠站,现已停止运营,故名。

彩虹桥:位于荔湾区彩虹街道辖内,该桥跨越驷马涌,最早建于南汉国(917—971),因桥面远远望去形似彩虹,故名。

五眼桥:位于荔湾区石围塘街道辖内,石围塘秀水涌上。初名通福桥,因桥有五个桥洞,俗称五眼桥。

#

科教文卫

广东国民大学:位于荔湾区多宝路,昌华街道辖内。创办于1925年9月,全称“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校长陈其瑗,校址初设在东山。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时曾迁校离穗。1946年迁移至多宝路原时敏学校校址建筑新校舍。1950年与其他私立大学合并为华南联合大学。1951年,该校大部分并入中山大学、部分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雅中学:位于广雅路1号,荔湾区西村街道辖内。前身为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办的广雅书院。

广州市真光中学:位于荔湾区白鹤洞街道辖内。创办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称真光书院,为教会学校,1984年10月改为现名。

广州市协和中学:位于西湾路93号,荔湾区西村街道辖内。前身为美国传教士1916年办的协和女子师范学校。

广州文化公园:位于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岭南街道辖内。前身为1951 年10月举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952年在原会址上成立岭南文物宫,1956年更名为广州文化公园。

平安大戏院:位于荔湾区西关第十甫路125号,华林街道辖内。1951年2月11日建成开业,因戏院选址在上下九路第十甫的莲香酒楼旁,为商业旺地,兼之东临康王路、北靠华林寺,人们视为福地,故名。

过去一年,小荔推出《荔湾城记》(点击回顾☞)《遇见荔湾》(点击回顾☞)两档栏目,踏足、探索、追思,讲述那些温暖动人的老街故事,印刻荔湾记忆,留住城市记忆……

《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中提到的诸多古迹,我们曾驻足其中,讲述历史故事。一边追寻过往,一边感慨着那些熟悉地标的“前世今生”,荔湾的哪个街巷曾令你留恋,你还想了解怎样的地名故事?留言告诉小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