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内蒙古出了个大英雄,1人俘获63名英国王牌士兵

内蒙古有个大英雄,抗美援朝时1个人“变”成2个营,活捉63个敌人
1954年。苏联。世界青年联欢会。
斯大林问他:你一个人怎么俘虏了那么多英军?
他笑了,答:英国佬怕死,我不怕死。又说:我当时豁出去了,那些家伙被我打傻了,只能乖乖地听我“指挥”了。
他叫刘光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人俘获63名英国王牌兵,被称为“孤胆英雄”。
今天,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来到了他的故乡双庙镇,聆听他的身前身后事。
图片
图片
01.如今,英雄在家乡双庙镇的“退役军人服务站”
宋朝有个叫释道璨的诗人,写过一首这样的诗:
泛宅江湖上,萧萧两鬓皤。只知衣可典,不厌客来多。
文富家安有,名高实若何。身前身后事,令我起悲歌。
然而,时代不同了,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我们已经不会有释道璨心中那会让人苦闷与纠结的悲歌,有的只是因英雄而缘起的平和与安静的幸福感。这,就是英雄对于时代的赐予,就像天空、大地和海洋能够承载一切,又用战火硝烟刷新一切,让一切的一切都在和平中变得丰盈而美丽,并在英雄最初和渴望与梦想里,庄重且具有英雄气。年年岁岁,生长不息,成长不止。
双庙镇,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下辖镇,地处河套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黄河流域的乌拉河从里流过。河水的滋润让我们在这来这里的路上,总会一伸手就触摸到向日葵花开得万倾良田,当然,抬眼也可以望见雄居于中国史书的阴山,以及像公牛累了一样地静默着的乌兰布和大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一个竖着“天赋河套,世界共享”的景点前,我们略作停留,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的同志用河套的几样物产招待了我们,并告诉我们从景点的一处沙丘上望后,可以看到湖泊、森林、大漠、农田、草原以及阴山,该有的风景也都有了。但遗憾的是,因为天太热,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那些“该有的风景”,因而也便在对英雄的惦记里,匆匆离开。
再走,不远,我们就看到了一排亭台式的建筑,最前端的门脸上写着“双庙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没想到会在这里,英雄刘光子会和我们见面。
“服务站”其实不是一个办公的地方,里面陈列着刘光子的一些生平事迹,以及央视拍摄的纪录片《为了和平》涉及雪马里战役和刘光子和片段,和当地的一些新闻报道和绘画。英雄刘光子已经在1997年因病去世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同行的巴彦淖尔市旅游和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把刘光子“请”到这里来,是想在这里为刘光子建造一座纪念馆,让更多的人来到英雄的家乡,缅怀英雄、学习英雄。“服务站”的名牌让我们在双庙镇更多地感受到了英雄的朴素和温暖,而不是很多时候需仰视才见的高大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02.战场上,他把自己“变”成两个营甚至更多
巴彦淖尔这个地方过去叫河套,河套的名气很大,巴彦淖尔作为地级市的名称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之所以叫这个名称,可能是想让它多一些蒙古族的特色——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而拥有众多的湖泊,都是黄河河套几字弯的赐予——也许,是因为这片土地过于美丽富饶,黄河流来,还想直冲冲地离去,所以就绕了个弯形成河套,又给了这片土地温情与多姿,才使它拥有了那么多的湖泊。
1956年,甘肃省所辖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州划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巴彦淖尔盟,盟政府驻巴彦浩特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盟是中国行政区划单位之一,行政地位与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相同,属地级行政区。其后,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巴彦淖尔市。
在巴彦淖尔,人们把我们先前看到的阴山称为狼山。阴山也叫做阴山山脉,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秦汉时称阴山最西的一段为“阳山”,就是今巴彦淖尔境乌拉特后旗狼山,属阴山山脉西段,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70千米。
在汉武帝时期,狼山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能够决定边疆形势以及汉帝国晴雨表和脸色的地方。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24万,步兵10多万,分兵两路出击。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北越大漠戈壁,大败匈奴单于。卫青直抵燕然山(今杭爱山脉)。霍去病出代郡2000余里,与左贤王多次交战,大获全胜,俘虏匈奴首领、将官80多人,左贤王远逃。霍去病一直追至狼居胥山。狼居胥山是古山名,有说是在今内蒙古什克腾旗西北一带,也有人说是今河套西北的狼山。
当时,汉帝国反击匈奴的很多战役都是围绕河套地区展开的,汉朝的军队从这里打开河西走廊,又远行漠北,狼山作为路途上的行军标志,因为欢迎和凝望汉军而成为一种军事的高度,汉王朝由此开拓疆土,使西北部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使内地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黄河河套,在此时更像少年将军留下的马蹄之印,深拓在大地上,一路向西、向北狂奔。少年将军也因此而名垂青史,永远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图片
因为内核与精神的相同,所以,英雄在很多时候都是相似的。霍去病在战斗中,以飞速奇袭、以少胜多而名垂后世,在他征战过的土地上,在2000多年后的巴彦淖尔,走出了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同样能够以少胜多的英雄——刘光子。
虽然战场在变,但英雄永远都不会变。出生于双庙镇的刘光子,幼时曾给地主扛长工、后在家务农的他,1946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在雪马里战役中,任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561团2连战斗组组长。
雪马里,位于临津江南岸4公里处,北有235、314高地为屏障,南有414和675高地为依托,山势北低南高,易守难攻,是江南敌防御前沿的一个强固要点。1951年4月,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561团突破临津江后,在雪马里地区打响的一次特殊战斗。
战斗中,561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对敌王牌部队“格洛斯特营”的包围。当时,“格洛斯特营”配属英炮兵第45团第7连、哈萨斯骑兵第8连、重型坦克连,共有营属和配属火炮42门,纵深还有两个105榴炮营支援其战斗。
图片
刘光子
24日拂晓,围歼雪马里守敌的战斗打响。刘光子带领两名新兵冲到一个小高地上时,忽然发现山梁下面有“格洛斯特营”的一个炮兵连正准备逃走。3个人面对一个连,刘光子沉着冷静,他让两名新兵趴在大石头后面射击掩护,自己手持冲锋枪冲下山去悄悄接近了几个敌人。随后,他一声大喊,没想到一块大石头后,一下子“冒”出了好几个敌人,同时将枪口对准了他的额头和胸膛。
刘光子见这伙敌人只想逃走,很是害怕因为开枪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趁乘敌不备,果断拉响了手雷的保险。手雷冒着青烟,用枪顶着刘光子的敌人被吓傻了,刘光子见状向后缩身,把手雷扔向敌群后顺势滚下山坡。又因为,手雷是志愿军自制的“反坦克手雷”,在手榴弹上捆有炸药,威力巨大,一下子就炸倒了一堆敌人。
在手雷爆炸的巨大声响和浓浓硝烟中,刘光子立起身来,一边扫射一边大喊:“1营向左,2营向右,给我冲!”
就这样,英雄在一瞬间里把自己由一个人“变”成了一左一右两个营,随着扫射的枪声和刘光子的喊声敌人被打蒙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到底有多少志愿军,一个个颤颤巍巍举起了双手。刘光子继续扫射,但已将“1营向左,2营向右,给我冲”的“命令”换成了战前学来的英语“缴枪不杀”,敌人将枪扔到了一处,刘光子命令拥挤成堆的他们站好队。这时,敌人才清醒过来,发现俘虏自己的竟然只有一名志愿军,有好几个人想要重新捡起武器反击,但被刘光子一梭子子弹打过去,只能痛苦倒地,剩下的人也就不敢反抗了。
图片
刘光子(左一)和战友合影
刘光子单枪匹马押着一支长长的俘虏队伍向山上走去,但走出一段路后,几个俘虏变得不安分了起来,想要逃跑,刘光子扔出一颗手雷,爆炸的巨大威力彻底震慑住了这伙俘虏。多年以后,一位当了俘虏的“格洛斯特营”士兵这样回忆道:
1951年4月25日,拂晓我和刚打了败仗的战友们正沿着雪马里山梁慌不择路地逃窜。突然听见大地轰轰作响,我们赶紧起身,背靠着背,四处张望,然后一下子就看到了中国士兵的脸。我不知道是我们当中的谁太过震惊,以至于猛吸了一口凉气,然后我们就叫着投降。
“格洛斯特营”是英军格洛斯特郡团的一个营,该营是英国皇家陆军的双徽营(在帽子正面和背面都佩戴团号的特权),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几支王牌部队之一、王牌营。在雪马里战役中,该营被志愿军以优势兵力击溃并遭到歼灭。刘光子押着一长串“格洛斯特营”的士兵,到达目的地后,清点人数,一共63人,而这个数字与他所在的志愿军第63军的数字代号相同。他们63人面对让他们成为俘虏的志愿军第63军的一个名,没有了昔日的傲慢专横,只有威风扫地的叹息声。
03.成为英雄,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图片
文工团员晓燕
刘光子是个典型的内蒙古人,老实淳朴,虽然一人活捉了63俘虏,惊天动地,但他却不愿声张,直到上级派人前来调查时,被他安排在大石头后面射击掩护那两名新兵说出了实情。很快,刘光子的事迹被志愿军文工团编成了歌曲,演唱者是一个位叫晓燕的姑娘,是个漂亮的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子,常在战地的坑道里,在一支二胡的吱呀呀的伴奏下,把那首《歌唱英雄刘光子》唱给志愿军官兵。
据说,因为晓燕姑娘唱得太好,演出时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出,都在静静地听,甚至在她唱完忘了鼓掌,许久之后才掌声雷动。但有一回,晓燕唱《歌唱英雄刘光子》后,有人站起来问大家唱得好不好,并要晓燕再唱一遍时,一个人却站起来说:“好什么好?不好!”站起来的这个正是刘光子,他因为歌曲夸大了自己的事迹,有些生气。晓燕随后对刘光子进行了采访,并听取了他的意见对歌曲进行了修改,他这才满意了。并说:“不管是前线的战士还是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实事求是。”
图片
刘光子用过的枪
图片
刘光子的获奖证书、勋章和用过的碗
因在雪马里战斗中立下的战功,刘光子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1952年6月,刘光子被朝鲜授予“十级战士勋章”和“二级孤胆英雄”称号,并受到金日成的接见。1952年7月,刘光子先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还赠送他一支半自动步枪。1953年,刘光子赴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期间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
斯大林问刘光子:“你一个人怎么俘虏了那么多英军?”
刘光子笑了笑,说:“英国佬怕死,我不怕死。我当时豁出去了,那些家伙被我打傻了,只能乖乖地听我指挥了。”
刘光子没有夸大事实,更没说大话,说出了自己当时在战场上的真实想法,让人他的真诚朴素里,多出了一份对他的钦佩。
虽然荣耀加身,刘光子却始终怀有一颗平常心。1958年,刘光子复员回乡,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部长、党委副书记以及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图片
刘光子儿子刘永治(中)接受采访
图片
枪林弹雨中,刘光子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和平环境中,刘光子不计名利地位,生活清贫,廉洁奉公。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张万仁曾这样评价刘光子:他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共苦,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我们作为社会公正的守卫者,要学习刘光子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严以律己,克己奉公,自觉抵制外界诱惑,筑牢防腐拒变底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养浩然正气,树立新时代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
在我们的采访里,听得最多的是,1952年,组织把《爱国功臣》荣誉牌匾送到刘光子的家乡后,家乡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连唱了三天大戏,当地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人们聚在一起看戏,却又忍不住聊起刘光子的英雄故事,都因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大英雄而深深地感到骄傲并自豪着。但是,刘光子的儿子刘永治却告诉我们,刘光子回到家乡后,从不到他们兄弟姐妹面前说起自己抓俘虏的事,“我是在上小学时,父亲受邀我们学校作报告,才第一次听到了父亲的故事”。
与刘永治的话相伴的是,乡亲们对刘光子的评价:他一直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在宾馆睡不惯弹簧床,总是把铺盖搬到地上睡;他蹲在农民的炕头上,和农民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他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并告诉他们,做人要多做少说……这中间,最值得一说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赶上了“下岗潮”,有一子五女的他,二女儿、三女儿都成了下岗工人,但她们和其他子女一样,都没有沾上他的光——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回地方工作,数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找过组织,总是怕给组织添麻烦。
在“退役军人服务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胆英雄”刘光子雕塑,在纪录片《为了和平》中,我们看到,刘光子的女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到雕塑前,一边擦拭雕塑上的尘土,一边对着雕塑上的小刘光子深情地呼唤着:“爸爸、爸爸……”这就是英雄让人最为感动的地方了,和刘光子的女儿一样,人们在心底同样将英雄一遍遍地唤起,而这正是英雄留给人们的最正能量也最直接的财富。
图片
图片
1996年刘光子老人去世后,她的老伴将他的军功章保存了几年后,在自己离世时,交给了他的两个孙子,还有一个指北针和一些合影留念。而在他子孙两代人中,就有7人参军,均在他曾经战斗的63军服役。如今,这些人大多和刘光子一样,已经复员回家,在当地工作或又当了农民,平凡而普通的他们,和当地的人们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在心里永远留住英雄——希望能在家乡为英雄建造一座纪念馆,或者为英雄拍一部专题片。英雄的风骨和精神,就这样在朴素的情感和愿望里得到了永久的传承。
说来也巧的是,在离“退役军人服务站”不远的地方,当地的商人投资创办了一座军事文化博览园,老板仿佛是个南方人,从霍去病到刘光子,他滔滔不绝向我们述说河套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这种基因变成可以体验感受的军事场景,让外地的人们多来了解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英雄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在他的述说里,我们看到,一泻千里的黄河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柔情舒缓,就像英雄在平凡与朴实里,更让人怀念和依恋。
河套这片土地,从来就不缺英雄,他们就像河套的向日葵,因为爱慕光辉,曾被人们仰慕凝视,却又始终真诚朴素,即使最终走向平凡,也能直抵人心,叫人更加难以忘怀。
图片
图片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