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大医先要有大爱 | 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厦门市第五医院院长黄继义教授

医师报 2022-08-02

荣誉之后,仍在奋斗路上

《医师报》:黄教授您好,首先祝您,得“厦门经济特区建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的荣誉称号。个荣誉只表彰40年来、厦几十个作突出献的人物,您名列其中,至名,也可喜可,您方便谈谈,您个荣誉的感想

黄继义: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厦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在这中间有出去读书、提升自己的学历。

所以在特区的这40周年中,我应该也是一个见证者。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我有幸在2011年受到组织的委派来到了(厦门)岛外,肩负着要把(厦门)岛内的优质资源向(厦门)岛外延伸的重任。来这里之后,我们带领当时的厦门市第五医院所有同仁,撸起袖子、一步一个脚印,按照医疗发展的规则、从基础建设开始。我们从扩大规模、美化环境着手,到人才引进、到运营区域发展、学科建设,再是开展一些技术病种,最终我们医院以一年一变化、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直到今天发展为三级综合医院,现在我们马上要冲刺三甲。

在这里面有些数字我们是可以看得到的。我到的时候病床是180张,现在已经有1000张。随着8号楼的投用,我们的病床数可以根据区域的需要扩大到1500-2000张。短短的十年之间,应该说变化发展还是很快的。同时我们的学科由当时的26个、不能涵盖医疗的所有方面,发展成现在近56个的临床一级学科,完全是三甲医院应该具备的一个学科范围。再就是医疗团队的学历,我来这里之后办了很多的硕士研究生班、博士实践基地,也在提高职工的学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从当时我来的时候医务人员只有三个是硕士学历、到现在已经有300多个硕博士生,整个学历水平及知识文化层次都有了飞跃和提升。

我们开展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病种、大手术,大概开展了400-500种新技术新项目。治疗了很多的疑难杂症,可以满足区域百姓的需要。

这些年我们也不忘科研教学:我们中心实验室建立起来了,满足很多医务人员从基础到临床,更好地去攻克一些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我们又搭建了一个罕见病、疑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名医工作室。我们对过去区域性认为的疑难杂症、开展从基础到临床、从临床到最终发现病种以及病症治疗的医疗探索过程。

所以应该说这些年来,我见证了厦门医疗飞跃性的发展、尤其是见证了翔安区医疗的飞速发展。这次我也非常荣幸得到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这个称号。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我个人也是求知不倦,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是肾脏病医生,在这个领域内也有一些建树,总而言之、林林总总,也是因为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被有关组织、政府部门看到,所以才给了我这份荣誉。全厦门市医界应该只有3个人获得,我便是其中之一。我想,在荣誉面前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种更大的压力在鞭策我。未来我还要为整个厦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工作,从我所在学科以及对医院的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再做更多的投入和应有的贡献。

开拓创新,技术攻坚从未止步

《医师报》:您是肾内科专家,您在厦医界,也是出了名的敢于大胆开拓和新的家,您能把些年来在内科方面的新做法与成就,跟我分享一下

黄继义:最近我们的肾科团队,获得了《福建省慢性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称号。同时我们也在陈香美院士的带领之下、正在申报国家中心在福建省的分中心。陈香美院士是国家慢性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陈香美院士也是中心带头人。那这些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整个肾科的水平在福建省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在这基础上我们也做了很多的事,因为我是团队的带头人、我就讲讲自己做的事。因为大家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

我主要是做三大方面——

  第一,医院内有一个钟世镇院士的院士工作站。在这里我们开展围绕人体结构,3D打印或者说3D展示的三维空间对人体的组织学、结构学的分析。我们依托于这样一个平台,建立了一个血管通路研究室,开展基于3D三维空间下结构重建之下的动静脉造瘘。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这一块领域里、我们是率先开展的。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病人、尤其是尿毒症病人,他生命的通道就在于动静脉造瘘血管通路的完整、通畅和有效性,但是很多病人到最后血管通路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堵塞了、对生命构成威胁。我们也基于这样的想法、探索如何更好地建立尿毒症中后期肾脏病病人的血管通路、让他们有更好的血透效果,我们基于这项成立了血管通路研究室。我们从三维重建3D打印模型开始、对动静脉进行匹配。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理论、同时有一些实践,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在这一领域内我们在全国率先去做,所以对部分血管特别细的病人、还有侏儒病人,他走遍了全国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合适的医生,肾脏不好却找不到医生给他建立血管通路,现在这些病人都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成功地通过三维重建、通过寻找血管的最佳匹配,帮他建立一个动静脉的瘘、让他能够在这个瘘道上进行血透维持生命,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基于三维重建和3D打印基础下的血管造瘘通道的重建。

应该说目前周边省份的一些专家还有肾科一些同仁,他们遇到建立通路困难的病人,都会推荐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在这一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这是我研究的第一大项。

第二大项就是慢性肾脏病的康复治疗。我本人应中国康复医学会邀请、参与了《康复治疗指南》的编撰。在这一领域内,我们大胆地做了很多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实践的探索。从基础到临床、我们在这一领域内也做了一些研究。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把这些观点带入到指南跟共识中间。我带头编撰了《康复医学指南》中的关于肾脏病康复的章节,在这一领域我们发表了很多文章。

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早期我带过一个研究生,他发表过一篇文章是《如何让尿毒症透析的病人透析充分性更好》。在这其中他就提出关于“透析期间的有氧运动和透析期间阻抗运动”的问题。当时这篇文章里面提到透析病人在透析期间都躺在床上、身上插着管,怎么运动呢?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一些研究。其实答案是可以运动。我们有专用的设备让他在透析期间、同样能开展肌张力的活动、开展全身的运动,这是做得到的。而且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引入了科学测评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几个梯度之下,研究他透析的充分性如何,最终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在透析期间进行阻抗运动、进行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对病人的康复关怀或者说康复工作的开展,那么病人透析的充分性效果会比较好。这样病人透析的并发症也会很少,透析期间发生所谓的低血压等等,都会比较少见。因此这位研究生做了这么一个科研课题以后,结果当时被一些专家提出来:透析期间怎么可能做这些,病人这时是躺在床上呀。事实上是可以的。最后我们做了解释,我们也把成果作为一个标准,在国家康复治疗的肾脏病部分的康复标准、我们在里面进行罗列,这是第二大方面。

第三大方面,就是我们在做有关环境对肾脏病影响、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关于这一领域我们也有些成绩,也发表了大概有7到8篇高分值的文章。其中有一期有9分多的影响因子,目前我们正在把所有的研究结果串起来,准备去申报一些科研成果。

总而言之,这些年来做一个肾脏病医生,我们除了看好病、要把病人治好,我们还投身到对我们医学规则的探索。尤其从基础到临床、到临床的康复阶段,乃至到病人居家的追踪。我们要把握治疗的本质,要去发现、寻找对病人最有益的、收益最好的一个治疗方案,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我们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方向。在这点上,我们做了不少,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当然我觉得医疗领域是没有最好的境界,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尤其现在的医疗范畴内还有很多我们还不为所知的一些难题、问题。我们团队中都有分工合作,大家也都在做一些工作。我们的团队,包括我个人也得到了很多病人的认同。所以我也获得了“中国医师奖”,还有“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我想这些荣誉与称号都是鞭策我,让我未来在医者的路上,怎么更好地去为我们的百姓谋福祉、医好他们的肾脏病。

孜孜不倦,致力全流程医疗服务

《医师报》:在这么多年的创新实践里,您觉得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您是怎么克服的?

黄继义:医疗方面讲三点。

第一点,看病我们要遵循规则,用好前人给我们的指导,或者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经验。要尊重规则、尊重经典的临床路径。医疗上是不可以瞎想的,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读书,要不断地阅览古今中外的一些书籍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因为人命关天,容不得一点点差错,这也是一个医者应有的责任。这是一方面,这一方面上我认为只要读好书,跟上国际的步伐。尤其是现在医学进步很快,我们要去搜索、要去了解各种新进展新理论,这些我想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第二点,医疗中会有很多方面,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每个器官都是互相制约的,对于肾脏病医生来讲,我们不仅要懂肾脏病,还要懂全身各系统、各个器官的疾病对肾脏的影响。尤其是不能主观,这一点对我们专科医生来说,就不能只读肾脏病的书籍。所以在我阅读的书籍中,就不只是肾脏病的规划,我还去读很多心脏、肝脏、神经系统等等相关的书籍,这对我们的知识量、对我们读书也是一种挑战,你要有时间、要静得下心,而且不仅读我们的经典书籍,要读所有的教科书、读古今中外的文献,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临床经验,这样才不会诊断错误、用药失误,不会出现错误,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医疗的难点就是针对一些病症,目前确确实实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说一些难治愈的生命综合征,反复发作、病情恶化很快,肾小球很快就出现了纤维化等,发展速度比较快。新月体肾炎,还有肿瘤,是需要我们通过从基础到临床、到病人治愈后做一个长时间的跟踪,最终去了解它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研究阻断发生发展的途径。再就是我们要寻找方法,早发现早鉴别,这些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做环境与肾脏病的研究,我们发现现在肾脏病的发病率很高。为什么这么高呢?现在我们按照中国今年的数字、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总体的数字达到了10以上。有部分地区达到12、13,中国目前是10.8左右的发病率。我在给学生上大课的时候,经常给他们开玩笑说,肾脏病的发病率挺高的,你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结果班里的同学去检查,最后发现了一堆问题。

在这些肾脏病中,有些病症应该说是个非常良性的过程,一辈子不会带来灾难、不会带来肾功能衰竭。但有些病症随着时间的进展,凶恶的本性就要显露出来了,这就会发生功能性的破坏,严重的话甚至到尿毒症中末期肾脏病、整个肾脏会坏掉。在医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在早期发现并考虑怎么去阻断它。所以我们在科研阶段,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未来的康复以及长时间追踪是否复发,整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探索。

我觉得这对一个医生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同时也是医生非常乐意去做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去探索就是种快乐。我想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可能是一个难点,但是对未来可能就是一个治疗跟阻断点。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对认识的提高,我想这些病在以后可能就会被阻断,或许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肾脏病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心怀大爱,医德与医术并行

《医师报》:中国最高——“中国医师奖”得者,您除了在医方面内的可和患者的推崇,您在关患者,以及诊疗,也有很多自己思考,您跟我也分享一下

黄继义: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作为医者,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包括我的硕士生、博士生,我跟他们说,凡是大医首先要有大爱、要有仁心。如果没有大爱、没有仁心,你永远也成不了大医。古往今来,从华佗到现在知名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包括我的老师陈香美院士等,他们都是有大爱的。

爱心是铸就医疗未来,能够服务百姓的一个基础和平台,所以我觉得要铸就医疗事业,要让自己的医疗事业能达到一定的境界,首先就是要由内在发出自我的爱心。我经常跟我们医院所有的医生说,医疗这领域,治好了是我们做医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怎么才能治好,首先我们要锤炼自己,让自己有奉献精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心、爱心。任何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叫责任,不要一知半解就来做尝试。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我经常在说有三个过度我们要避免。

第一个是过度检查,有的检查是无价值的检查,不是铺天盖地一来从头检查到脚。如果是这样那就不用读书了,只要照着标准看一看就行。因为有很多检查的过程中可能是会带来伤害的,比如说我对肾穿有自己的把握,因为肾穿毕竟是有穿刺的、穿刺有一定的伤害,它是有创性的。我的原则是能不做的不做,必须做的一定要做,这是对病人的负责。所以不过度的检查,一定是建立在你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你还是一个对病人负责、有温度的医生,是一个仁医,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是不能过度治疗,这也是我们医生应该要遵循的规则。因为很多治疗过程的同时,就是一种新的疾病产生的开始。所以为什么我看很多的中外文献,就是要吸取别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毒副作用的经验,产生的跟治疗无关的一些作用,甚至带来一些新疾病的教训。我每天都要挤一点时间,要浏览一下当今世界上一些最新的、前沿的知识,不仅仅是肾科,只要跟肾脏有搭边的或者说我自己认为有搭边的,我都会去关注,目的就是要对病人负责,避免我们过度的一个想法给病人带来伤害,或者是给病人带来的一些不良的影响,这是第二方面。

再还有一点,我们要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对疾病要有信心,不要过度的关注自己的疾病。确确实实有时候过度的关注会对病人造成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我们就抚慰他。所以在这里,越是做一个良医,你越是必须要遵循原则。所以在我的门诊中,经常会有些病人他们非常紧张,他们来到医院心里就变得踏实,但是一回家病又开始加重。很多这种病人我给他开什么药呢?其实他需要的是医生对他的承诺,有一些疾病,我会非常肯定地跟病人讲,我说你这个肾脏可以活到100岁,你不要焦虑、不用担心,甚至我可以给你保证,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胆气、有这样的知识。我们能告诉他的就告诉他,不要含含糊糊的。你讲了这个可能、那个可能,都是可能,病人焦虑、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会带来另外一种心理伤害。

总而言之,做一个有水平的医生、负责任的医生,做一个百姓喜欢的医生,首先要从内心尊重生命,要尊重我们的职业,要有一颗爱心。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她患的是红斑狼疮。她是学生、不能够在正常门诊时间来看病。她就跟我说,医生你平常很难得休假,但是我读书也很不容易,她说能不能给我一点空间,让她学业能够进行。因为她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小姑娘,然后我就说,以后星期六星期天我就专门给你随诊。二十几年过来现在她也完全停药了,应该说治愈了,各种指标也都正常。其实我们要尽量去体谅病人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尽量去替病人做。哪怕我们辛苦一点,其实回过头来、过了10年、20年,我会觉得是有价值的。如果未来有病人跟我说需要这样做的话,我还会去做。

我来五院,我是作为法人代表也是作为院长,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爱在五院,对病人我们要慈心呵护,同仁之间我们在医疗上不要保守,我们要慈心传承、互相探讨,共同提升、提高为百姓服务的水平。所以在医疗中,我觉得医院的文化非常重要,我经常说在你开始做医院的时候,要努力用心去做,但随着我们医院的成长、医院开放时间的延长,在每一个时间内都不要忘了建设医院的文化。

所以我们医院有自己的院歌,也有自己的LOGO,有我们医院的座右铭。我们医院的座右铭就是爱在五院,大家都要有爱。再就是还要有一个好人好事的宣传平台,让大家树标杆、树榜样,让大家能看齐,劲往一出使、心往一起聚,共同去做好我们的医疗事业,这一点在我们医院,应该说逐步地在成长起来,而且在这一块大家越来越有共识,所以我们医院获得过很多人文、关爱类的奖项。比如说人文爱心医院,当时福建省我们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

在2017年,我们也是国家卫健委组织的最有特色文化医院,当时全中国评了29家,我们是其中一家。我们的大厅里放着舒缓病人情绪的钢琴,我们有很多的关爱病人同时也是关爱职工的措施。

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我们的医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把自己的文化建设起来,让每个人从内心深处能迸发出对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医生。我们医院有两个学堂,一个叫做同民大讲堂,专门讲好人好事,讲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另外一个叫同民大学堂,大学堂专门讲知识,就是充分的活跃、推动医院全方位发展的氛围,搭建这样的平台。医疗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我们一定要由内到外真诚的奉献。你努力奉献之后,我想我们的百姓是看得到的。

敬畏医学,政策与人文齐抓

《医师报》:有很多业内同行评价您,说您很牛,短短12年,就把一家医院一手带大,成长级综合医院。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在厦市第五医院担任院的这12年里,是怎么完成这样的质变的?这个过程顺利吗,有没有碰到一些医院成长过程中的瓶颈,作为院长,您是怎么带领大家克服的?

黄继义:首先就是在医院发展中,要有规划、有目标,所以我们一来医院就制定了短中长期的规划。按照规划你才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事,这是第一点。

第二,作为公立医院我们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十几年来政府对我们的支持非常的大。不管是政策、投入,不管是在对人才吸引的配套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这是第二点。

第三,我们要做好管理。可能很多的医院认为,医院发展靠的是专家,这个是没错、肯定是对的,但是不仅如此,医院的管理也很重要。我们非常重视管理,我们做了一个all- in- one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医院管理中的一些条款、比如说国外的标准、国内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比如艾力彼排行榜的那些标准,还有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还有所有改进医疗服务的这些标准,通通纳入到我们的智慧库里面,形成了计算机的语言。然后在这之下我们做了一个大软件,来管理医院中发生的方方面面,这只是我简单概括的一些管理要有的措施。而且我们在2014年开始就依托于平台管理、非常重视信息化,所以我们的信息化程度目前应该来说在同级医院中、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因为在管理方面,我们悟出了如果单纯依靠人为的管理有的时候是不到位的,一定要通过信息化来加大管理,这是管理上的第一点。

第二点,要做一个比较好的鼓励方案,比如说我们要有评先评优,包括职称晋升等等这些要做到,要真正鼓励那些优秀的员工,让他们能得到应有的认同,这个很重要。总之就是搭建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平台,让所有想要发展的学者、医生,能在平台上得到自己所要的。

所以我们医院有四个层次的人才:年轻医生可以申请叫做青年英才,我们的青年英才计划是每两年都会评一次;接着对有一些高学历的人群我们有学历鼓励。有意愿要往上去取得高学历,我们都给他政策鼓励、鼓励他们往高学历上提升。所以我们医院原来最基础的一批医务人员、就是从医院发展初期还留下了很多人,他们学历水平都不高,现在我们整批去深造硕士生、博士生,一定要让他们的知识,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和水平上。所以我们有一个鼓励学历的措施方案,这是第二点。第三,我们对一些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储备人才、中青年骨干以及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我们建立了四级人才评价体系,这都是管理很重要的方面。

再就是对我们的管理部门也很注重学历。可能大多数医院只会重视临床医生的学历到底是硕士或博士,但对我们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我也要求提高学历,我院很多职能部门的科主任都是博士学历,或者说在一些大机构接受过锤炼。如果没有我们就要送出去提升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靠技术手段、靠有管理才华的人员。我们要对安置在这个位置上的员工、再用一套政策机制做辅助,帮他们把管理做上来。

同时这几年,我们在学科建设上面是医教研并重。医是什么呢?我们要投入大量设备,大胆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这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几百种新技术新项目。可以说只要三甲医院能够开展的,无论是在厦门岛内岛外、老牌的大医院能开展的所有技术项目,我院全部都可以开展。这些除了靠人才的引进、设备的投入,还要依靠自我意识。还有就是在医院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教学。只当医生没有教学,这个医生不会太严谨。目前我们是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实习基地,同时也是规培基地。我们除了教学、还有科研,科研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中心实验室、大数据中心,有物理的研究大数据,和为了总结一些数据而开发的一些新项目。

我们还投入了超级计算机,跟其他医院相比、我们的想法更前沿一点。我们的中心实验室配置不会比一些高等院校里的中心实验室差,所以就吸引了一大帮人才来到我们医院。一些高层次的学生,他们就能够在既有临床的这么多数据的基础上,再去研究一些难点问题、困难的东西,我们就从基础开始逐步过渡到临床。尤其是有了大数据之后,有了我们的超级计算机,我们通过进行分析、发现不仅仅是我所在的肾科,在其他学科我们也发现了很多过去我们认识不足的地方。这些对医院未来更好更稳的发展也是很重要。尤其在科研这一方面我们还面向全中国甚至全球寻求协作。因为在科学与医学上要有协作、才会有大数据,我们现在都在开展这些合作与项目。

医院要发展的好、要能达到一定层次,首先要做好医生本行的工作,治好病、治好病人的所有的疾病,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每个星期二上午都有一个治疗满意度分析,对病人抱怨最多的问题,我们都要分析治疗满意度,你觉得你好了吗。所以在这里面我们还有自己的一个尝试:每个病人在出院或快出院的时候,我们都要有两个措施,一个记录了我们中医的体质辩证,其实有的病人所有指标都正常但还是不舒服,这种现象是经常有的,做这样的体质辩证我们会发现其实他是一种失调,调理一下就可以。第二个,出院的时候我们会做心理疏导,有的人老不好其实不是什么问题,而是心理,就好像来医院他病好了,回到家病又来了,进行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病人的满意度就是我们的追求。病人的满意度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医生用药开刀的技术,而是他病后觉得我可以全身心地融入社会、可以正常工作,可以做一个人、做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去发挥我应有的光和热,这就是我们医者应该要有的更前瞻性的治疗目标。所以医院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现在我们慢慢成长起来,得到病人的信任,我们自己又开拓了业务。同时我们医教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使得我们慢慢的在区域中得到了认同、这是从政府到百姓的普遍认同。

人尽其才,兼顾平台打造与人文温度

《医师报》:您在五院当院长的12年来,五院除了硬件改变,软件的人才部分,更是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业内都说,黄院长“抢人”有一手,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您在人才引进方面、在加快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和举措,也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年,五院究竟“抢”了多少人才?

黄继义:这么多年来我们通过柔性引进、正规引进的机制,总共引进的人才大概有八九十人,而且这都是比较高层次的。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间是比较辛苦的。第一我们要发布医院的信息,比如说去参加招聘会,招聘会上摆设我们的柜台、发布相关的招聘讯息,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对有意向的人才进行跟踪。其实人才不是用“抢”,而是用温暖感动,让他觉得来这里有未来,这叫做“栽好凤凰树,引得凤凰来”。你这梧桐树首先要栽好,所以为什么我们医教研很重视一体化,就是因为人才他看重这些,第一个把自己的梧桐树栽好,把凤凰巢给他做起来,才会引来凤凰歇,也是根据学科规划来建设,所以人才不是“挖”,我们是去感动。

第三,有的学科要发展,但是发展不上去、发展不好是因为什么?其实这里面人是最重要的,我经常跟科主任说,我说你们来了以后就是小院长,我院长是个服务员,我作为专家是另外一回事,但我做院长的职责是“服务员”。我为你们搭平台,解决你们需要的资金、硬件、政策还是其它的想法。我在医院里开设了一条专门的热线,叫绿色通道。对所有的学科上有想法的人员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反馈到这个热线中,我就会看得到。我看到后会去跟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分析,你将来想要发展的是不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带有未来学科地位的东西,若是的话医院人、财、物全方面配套,支持他往这个方向去走。很多发展好的学科就在这一种的支持之下、慢慢发展起来。总而言之,你一定要让人才看到、你是一个有平台的医院,你在这个平台上是有未来的,有人生的未来;再来,当然我们还要给他一定的待遇,这些都是必要的。所以人才引进是多方面的。

我曾经为了引进一个人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只要他开会我就跟过去,因为我们不方便去医院找他谈。他只要出现在什么学术会议,我如果知道了就会过去再跟他聊一聊,然后介绍一下,再请他到我们医院来。总而言之,人才是你得用心去跟他交朋友,同时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看到他有未来、未来有空间、人生有目标,他就来了,我觉得我们医院非常吸引人才的就是我们真的是“爱在五院”,因为我们有太多对职工的关爱,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亮点之一。

薪火相传,嘉庚精神历久弥新

《医师报》:门市第五医院创建至今已经7余年了,可以说是和新中国同龄,不仅见证了厦门这座特区城市的凤凰涅槃,更是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富有深厚的积淀。五院有哪些重要的精神承至今的可能有许多人还不知道,咱们第五医院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建的,这70多年来,嘉庚精神对于我们五院、对于五院的医护工作者,有没有一种激励的精神。这种嘉庚精神,是否是咱们五院区别于很多医院在精神内涵方面独树一帜的地方?

黄继义: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是要自己慢慢去建设、传承的。我们有这么好的一个历史标杆榜样,如果我们不用,是暴殄天珍!所以我们在嘉庚精神这一方面, 我们在全院进行宣传,会组织定期到嘉庚博物馆学习。在清明这种重要的节点,我们都会去祭奠陈嘉庚先生,以及其他一些老华侨、像陈光别,我们的办公楼就是陈光别这位老先生捐献的,我们都会去祭奠。这种过程也是让我们所有的医者、医务人员懂得尊重那些开拓医院、创始医院的先人。先人们是很有情怀的,我们把事迹在医院中介绍出来,我们有小册子、大册子、院报等,我们把先人的事迹都融入到其中。

我在每次介绍医院的时候,PPT的最开始一定先介绍陈嘉庚,介绍当时创院的时候我们医生西装革履、非常的整洁的医者形象。他们当时在非常破旧或者说狭小的地方,没有如今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他们对待病人仍秉承医者的精神。现在这些过去的照片我们都还存在着,我们会把这些作为院史来教育大家。

总而言之、弘扬嘉庚精神,让我们所有的医者能够按照前人的指引和标杆力量,去做好我们的贡献。陈嘉庚先生他本身不是一个医生,但是他这种精神,对我们医疗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对推动和净化灵魂、提升爱国主义思想的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不爱国的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没有胸怀的人,你想当一个良医、当一个大医,我想是不容易的。看古往今来这么多的名医,我想他们首先都是有根植在内心的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对国家、对社稷、对百姓的热爱和尊重,有对生命的尊重,所以我们不断地在传承这种精神,并且不断地再把它深入人心。

驰援抗疫,以奉献辉耀医者荣光

《医师报》:新冠疫情生以来,厦五院作翔安区定点防医院,承担着翔安主要的防疫任,以及厦乃至支援国内重点城市的任,您可以和我分享一下在疫情期有什么特别难忘或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黄继义:这次疫情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应该说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对医务人员是一种考验,一种意志的考验,一种方法的考验,也是一种信念的考验。其实当疫情最早在武汉开始爆发时,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抗疫中去,当时我们派了一个团队到武汉,是在武汉的两家医院。应该说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都平安地凯旋归来。后来疫情并没有就此平息,在全国各地逐步出现。当然包括厦门也有出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积极参与。

在疫情中我觉得我们做的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第一我们高度重视,所以全院上下大家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从防控开始。我们医院在防疫方面,也是按照相关的要求和疫情的特点、做了很扎实的防护,包括从我们的车、进来的大门到每个楼里的管控,以及到病房的一些管控。同时对一些流动人群,包括访客、业务联系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制度和规定,同时我们每周都有进行疫情工作的回顾等等,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标杆的力量。我们在疫情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我们会及时地表彰、及时地去鼓励。同时我们对一些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地修正。

第三就是我们自己作为院领导,当疫情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做好各种分工,大家都是分片区去带队。每次当我们有外出支援,各个地区的抗疫我们会到处走。包括这次上海疫情,包括我们福建省的莆田、泉州,我们都派出队伍,还包括我们厦门本身其他的区我们都有派出队伍。在这中间,我们都给所有派出的员工送出关怀,甚至有的进行心理疏导。

再就是我们内部,也做了一些很好的相关管理规定。比如说针对流调,尤其对我们所有员工的流调,你家里有什么人来了什么人等,我们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也就在这情况下,在上一轮厦门的疫情爆发和今年年初同安疫情爆发中,我们厦门几个区都有(病例),但是翔安区没有。我们是翔安区最主要的一个抗疫队伍、抗疫力量及医疗队伍,也为翔安区零感染做出了我们的一点贡献。

所以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志和医务人员都获得了从国家到省到市的一些奖励,我本人也获得了民进中央的“抗疫先进个人”的称号。抗疫就是我们职责所在、义不容辞,作为医者在这时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做好防护、要在科学指引之下,认认真真有奉献精神地去抗疫,在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都做到了。

体验最深的就是经常多天不回家、窝在工作岗位上,跟很多的同事在一起吃、一起谈论、一起研究工作,所以那时候有一些小问题,我们班子很多没回家,我们就可以把一些问题搞得非常透彻。利用抗疫的空隙期间,我们除了研究疫情防控工作之外,还研究一些医院发展工作。所以我感觉在疫情中间大家更团结了,医务人员虽然虽然很辛苦、但是幸福感满满的。

本文作者: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秦新立

排版:胡海燕

编辑:于勇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