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国点名有我,我为大国负责”——黔东南州苗学会召开理论问题研讨会形成重要共识

黔东南州苗学会召开理论问题

研讨会形成重要共识

龙心坚 熊光辉

黔东南州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于2022年7月10日成立后,关于苗学工作如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理事会针对当前民族工作的理论热点,于7月31日召开了黔东南州苗学会理论问题研讨会。会上邀请了部分苗学会特聘专家、部分县级苗学会资深苗学研究人士、部分民族文化从业人员以及民宗、社科部门人员共同座谈,形成了重要共识。

一、关于如何定位黔东南州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地位问题。与会者从文化存量和文化增量两个维度把黔东南州与国内其他苗族侗族地区进行比较后认为:

与会者在讨论如何定位黔东南州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地位问题。

1.黔东南不论是从苗族、侗族人口总量和苗族、侗族人口的密集度而言,还是从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的文化存量和文化增量来说,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地位都应该这样来看,即:“全国的苗族、侗族文化看贵州,贵州的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看黔东南”。历史的使命和现实的责任,黔东南州都应该勇毅地扛起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的“大旗”!

黔东南州苗学会主张继续秉持“2012中国·贵州·凯里苗族文化论坛”会上达成的“凯里共识”,即:黔东南州尤其是环凯里地区要全力打造苗族文化产能高地,构筑苗族地区精神高地与经济高地的文化定位。

2.要继续打造和夯实黔东南州“苗族文化中心”的地位。单从现有文化存量来看,黔东南州还是有相当优势的,但从动态的文化增量来看,黔东南还是面临着一些苗族地区强有力的挑战的。主要是缺少一些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苗族文化标识。重庆彭水有蚩尤九黎城,铜仁有“苗王城”。剑河的仰阿莎塑像合法化以后缺乏其文化功能的使用,全国唯一的苗族古歌古辞碑林园仍然停留在由凯里开怀的群众自发建设阶段,尚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文化规划议程。香炉山这一“苗族圣山”一直未能得到苗族文化功能方面的表达和应用。反映苗(侗)文化的文化产品,诸如歌、舞、戏剧、影视作品等,缺乏“大手笔”创作,其影响力未能支撑起苗(侗)文化中心之地位。

图为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讨论苗族古歌。

从苗族文化内涵上看,黔东南州的民族服饰、银饰、民族语言、古歌、古辞、民俗、建筑、医药、生活环境、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等都堪称相对完整和最为丰富,但保有的文化存量并未形成应有的文化影响力,文化的产业化水平也还不高。大家担心:文化存量也意味着文化变量;存量不保,增量难增。要打好存量保卫战。

大家认为:一是应该积极实施文化保护,才能使文化存量变成文化增量。建议推行雷山县苗族文化“四进”(进校园、进社区、进宾馆、进机关)经验,筑牢民族文化活态保护的基础。

二是要积极实施好“非遗”申报和“非遗”保护项目以及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

三是鉴于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处于枢纽的地位,又基于偏远民族聚居地区50后、60后的老人不熟悉母语以外的语言的现实,建议在民族地区偏远乡镇和民族语言使用频繁的岗位上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增加民族语言测试,发挥“指挥棒”在民族语言传承的机制性作用。

四是积极申报“两山”地区或“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整体开发”等区域性保护性开发项目,以推动民族地区的整体性发展。

五是借鉴台江台盘吃新节举办的“村BA”乡村篮球赛爆燃媒体,又转为推动全省全民健身运动爆燃的事例,在文化增量上要善于策划,紧紧围绕苗族文化的特点和特色,在国家倡导的主题上积极着墨和着力,点爆民族文化的“亮点”。

二、关于如何贯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表示:

1.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交往交融,也应该包括民族内部各支系的团结。苗族的支系多,方言、服饰,包括区域性生活习俗都有所差异,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多讲共同性(统一特征和共同命运),保持支系特色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求团结求共识;在文化包容、鼓励交融的氛围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凝聚并逐渐形成苗族统一的、向心于中华共同体的对外文化标识,反对支系歧视和支系沙文主义。

与会者在研讨如何贯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采取大众喜闻乐见并具有普适意义的形式开展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善于运用先进的叙事方式表达民族文化。

一方面,要加强苗语在文化记录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应用,“原汁原味”的刻录才能尽可能完整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苗族文献的汉译工作,扩大苗族文化在大众当中的影响,丰富中华文化宝库。

一方面,要抓紧对苗族的古歌、古辞、贾理等经典文献和苗族长期形成的格言警句的收集整理、苗语注音、汉文翻译、编辑出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经典文献中的创世史诗、英雄人物、神圣人物开展二度创作,充分利用说唱、影视、自媒体、出版物、戏剧、舞蹈、绘画、摄影等文艺形式展现苗族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叙事方式表达民族精神内涵;重视对贾理、古辞、格言警句、碑刻、习俗当中的道德规范、稻作文明、生态观、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提炼,体现苗族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人文贡献,增强中华一体的集体意识。

3.建议政府重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投入力度,推动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利用,助推全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