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石村,石头垒起的家园

在盂县东部越霄山脚下的黑砚水河境内,有一个石头垒起的小村。它像大山的孩子,被大山紧紧的拥在怀里,而我就出生在这个村里,是这个村里长大的孩子。

有很多人称它为石村,源于房屋、街道、院落都是就地取材,包括它的很多生活用具也都是用石头打制的,譬如石磨、石碾、石槽、石凳、石桌……这里抬头低头间看到的处处是石头,远远望去,整个村子青一色着装,显得宁静、祥和。

石村是一个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小村,全村一脉相承,同根同祖,一个姓氏。据家谱记载,始祖郭祯在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从盂县蕨村(今大吉)迁入此疙垴。据后人更深一步的考证,在蕨村之前,祖上为元代从洪洞县徒步而来,祖居县城技民街,若干年后陆续分布到县城其它好几个地方。而石村的人全系郭祯始祖后人,据今繁衍子孙二十五世,将近两千口人(包括后迁出的)。建村时名为“槐上村”,清县志均载为“台上村”,也许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一个疙台上而得名,民国时候改为“垴上村”。发展到今天成为省市知名的宜居、宜业、宜游最美乡村。

石村最引人瞩目的要数村口的两颗龙凤柏了。它们既像一对孪生兄妹,形体相似,又像是一对恋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一棵在崖边的石缝间旁逸崛起,气势恢弘,一棵在相隔几步之遥的地方用它伸出的枝杆紧紧的挽着另一棵柏树的臂膀。两棵树的枝叉如孔雀开屏,又像一对要带着石村一起飞翔的龙凤。村里百姓叫它“千年龙凤柏”,有记载:清盂县县令李鸿畴为两株古凤柏写过脍炙人口的《双厓古柏记》,道光二十七年刻于石碑,载于清光绪《盂县志》,全文不足七百字,文字流畅,文笔焕然。曰:“此千百年神物也,当春夏之交,青葱弥望,山花隐映,偶经风雨,则作龙虬状,虎啸声雷鸣谷应,顷刻万变;而霜雪凌晨,苍翠尤佳,视以仙禽,殆非人境……”

几百年如一日、这两棵龙凤柏与石村世世代代的百姓默默相守,朝夕相望,共同经历着尘世间的风云变幻、风雨沧桑,它们似石村的魂,用它百折不挠的风骨,激励着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百姓,也见证着世代百姓与天斗、与地斗的艰难历程。

这是一个用石头垒起的家园,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让人仰望的高楼,没有漂亮的霓虹灯,它给人一种恬静,是你走遍千山万水也寻不到的最妥贴的安慰!

如果说村口的龙凤柏是石村的魂,那石村身后的大脑山便是石村的脊梁,承载着石村的过去和未来!

大脑山,长像奇特,山的形状与人头相似,它的半山腰上有三个洞,有两个如人的一双眼睛,并列着,洞里有不同形状的钟乳石,人们叫它仙眼,另一只悬在仙眼下面,很像是一个人张开的嘴巴,那清纯甘甜的泉水从大脑山的山体内汩汩流出,是村里百姓祖祖辈辈吃水的源泉,是老百姓的命脉。

山上植被茂密,春天桃花争艳、夏日苍翠欲滴、秋月满山红叶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它的明媚仿佛给石村点亮一座灯塔,与对面神奇的石人山遥遥相望,将石村紧紧地拥在怀里。

石村不仅山水奇特、有灵性,老百姓同样有一种除勤劳之外的民族大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抗战时期石村经常遭受敌人的侵袭,但这里的老百姓毫不畏惧,常常为驻扎在村里的八路军支队部偷运粮食,曾经有七位男儿为国献身,成为永垂不朽的烈士。《盂县志》有记载:垴上村烈士,民政局录有七人(郭培红、郭满小、郭德怀、郭培元、郭福金、郭永福、郭双有),他们的英雄事迹被当时的老百姓所传颂,并载入史册。

如今石村后人为了纪念这些为国为家英勇牺牲的前辈,修建了烈士陵园,不仅祈祷他们的灵魂能够在家乡的土地上得到安息,更希望我们的后人永远缅怀他们!

石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龙王庙”“培峪阁”“观音庙”“悬窑洞”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只有走近它,才能更深的了解它的前生和今世。

我是在石村长大的孩子,一直觉得我的灵魂是属于石村的,石村就像胸中燃烧的一首诗,念着念着突然感觉自己老了,而石村越来美丽动人,如开在山间的一朵出水芙蓉。

如今,石村被政府打造成最美乡村,与城市的喧嚣隔了一道墙,既保存着它那质朴的风骨,又增添了新时代的多彩风情。给每一位外来的游客留下清丽的涟漪。这里当然还有一个曾经扎着两根小羊角辫的小女孩的影子,如今她已到知天命之年,无需谁记得或者不记得,只想用明净豁达的心,将遗落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一一收藏。

文章内容来源于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山西市场导报、行走山西,转载请注明出处!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山西文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