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百个地名故事正式上线,@清远市民 敬请垂注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设立地名文化保护专章,明确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保护名录、做好档案管理、鼓励社会参与等要求,开启了我国地名管理的新篇章。

为进一步加大对清远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清远地名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即日起,清远市民政局与清远日报社联合开设的“传承地名文化 守护清远记忆——清远百个地名故事”主题专栏正式上线!该栏目围绕清远本土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叙述背后那些有趣的人、事、物。

地名,既是指位的标识,也是文化的体现。

地名背后,藏着当地的前世今生

承载着“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

传承地名文化 守护清远记忆

清远百个地名故事

将带领我们一起

循着熟悉的名字

探寻清远地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白庙渔村

位于清城区东城街道东部、北江飞来峡出口,距街道办事处约12千米,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此处原是墟市,名曰广利市。何、汤、黄等多个姓氏先后聚集在此经商或打鱼,其后代在此繁衍生息而逐渐形成村落。渔村原来规模较小,1966年,政府安置原来住在“疍家艇”上的渔民上岸定居,在峡口山边建房,村庄规模逐渐扩大。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11221/ArticelA07002JQ.htm

清远市清城区白庙渔村,高铁与航道在此交汇。记者 江元威 摄

清新太和镇鳌头塔

鳌头塔。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浸潭普济桥

2016年9月1日,浸潭镇普济桥。邱炜民 摄

位于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塔脚村委会塔脚村回澜飞水口西岸,俗称“飞水塔”。鳌头塔在清朝咸丰和同治年间被称为清远新八景之首,其“鳌头”的名字,有一个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11224/ArticelA07003JQ.htm

普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位于清新区浸潭圩镇东边滨江河上,由于建筑风格独特,且历史悠久,被列为清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长98米,宽5米,分9孔,形状呈两头低中间高,为我国古桥常见的倒马鞍形结构。桥身两侧有麻石桥栏,上有石狮子四对(己毁),桥下有大小九个孔道,可通帆船来往,桥墩桥身全部用大青石块逼拱而成,桥形雄伟美观,质地坚实稳固,为古建桥史上的精品。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content/20220114/ArticelA07002FM.htm

西牛的传说

西牛,传说中独角犀牛经常出没的地方,英德市西南片中心镇。连江自北向南逶迤穿越而来,携带着连阳万水千山的悠悠余韵和脉脉气息。到了西牛河段,顺着地形地势,徘徊成一个长长的、宽宽的小港湾。西牛圩镇就在西岸临江而建,从塔冈岭至牛江巷,蜿蜿蜒蜒,起起伏伏,错错落落,高高低低,圩镇沿着陡峭的河岸绵延两三公里。追溯西牛的历史沿革,有案可查的镇级建制始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浛属怀义都塔冈图、高道图。1949年10月设西牛乡,1987年4月设西牛镇。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210/ArticelA03003JQ.htm

英德西牛镇连江沿岸生长着茂密的麻竹林。 李作描 摄

大站的来历

英德在2004年镇级行政区划调整之前,有四个以“大”字开头的镇———大站、大镇、大湾、大洞,其他三个分别依据山形、地势、水势、圩场的意义来命名。唯独大站是一个以铁路站名来命名的乡镇,这在整个粤北地区独一无二,在全国也非常罕见。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220/ArticelA03002JQ.htm

九龙的故事

位于英西峰林走廊核心区的九龙镇,是英德市中心城镇之一。从地理位置看,它地处英德市西南部,东与西牛镇接壤,南与大洞镇交界,西与清新区浸潭镇毗邻,北与黄花镇(原明迳镇)相连。

从历史沿革看,九龙镇的镇级建制史至少有650多年。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611/ArticelA03005JQ.htm

老婆陂

北湖洞

三江源一带的龙腹陂,在民间也有另一个叫法:老婆陂。说到老婆陂,不得不扯出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了。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121/ArticelA07002JQ.htm

北湖洞,在唐代之前,是一片数百亩面积的低洼湿地。唐代大历二年(766),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湖南道州刺史元结(字次山)当时代理连州刺史之职(道州、连州两相邻,同属湖南管辖)。一次,元结从道州(现称道县)来连州执行公务,他登上城楼,见远处景色美丽,山和天浑然一体,近处巾峰山下北山附近是一片低洼地带,他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在这地带建个人工湖,既可赏景,又可灌溉周边农田。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227/ArticelA03003JQ.htm

古海阳湖,今北湖洞已成为连州闹市。供图:黄志超

佛冈甲名村:鸭乸坑多先生

佛冈县迳头镇东南部,有古村“甲名”。何谓“甲名”?狮岭林茂,石崖溪流;古榕华盖,弓塘映翠;村中围屋,聚落成群;村前阡陌,一垌稻香……“山水甲名”是也。俗名曰“鸭乸坑”,却建文雅“耕读楼”,耕读传家;村人考试,总拔头筹,历代不乏文人雅士,乡间有“鸭乸坑多先生”俚语。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content/20211230/ArticelA07002FM.htm

甲名村耕读楼。供图:朱健宁

蒙峒古村由来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蒙洞村,松木岭村和日落更村统一划归永梅村委会管辖,永梅村委会初始被命名为“咏梅村”,后简化为“永梅村”,这是蒙氏子孙对先祖的深切怀念。同时,现居住的蒙氏后人习惯将“永梅村委会”称为“蒙峒古村”,“蒙”字则沿用姓氏,“峒”与“洞”同音,且“峒”字代表壮族人。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319/ArticelA03003JQ.htm

白马庙的传说

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山联村委所辖的白庙村,其实是由庙崀、正坑、新屋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三个自然村的村民都是“大岭坑”的过山瑶人搬迁来的。白庙村与阳山地界相邻,周围的山脉把白庙村围成一个C型包围圈,活像一张太师椅宝座。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212/ArticelA04004JQ.htm

“牛脚”的传说

连南县城叫三江城,城南有一条河流叫三江河。在南门桥往南面逆水而上约一公里处,河岸边有一柱巨石,由于它的形状像牛的脚,当地村民管它叫“牛脚”。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在河边无端耸起一根石柱?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301/ArticelA07002JQ.htm

牛脚被破坏,已不见踪影了。供图:罗证治

凉水岩的传说

从连南县城沿县道395线走约5公里,就到凉水岩了。凉水岩,它既是一个水井的名称,也是一个村子的地名。先有凉水岩这口井,然后才有凉水岩这个村,是不是有点绕?说白点,凉水岩这个村是以凉水岩这口井来命名的。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417/ArticelA03006JQ.htm

一山三名:猫公山·伏兔山·石泉山

在连南县城的三江东面(县文化广场侧),有一座猫公山,山如其名,从北面看,此山仿如一只趴着的雄猫,猫头高举,俯视四方,故名猫公山。猫公山上,树木繁茂,绿浪连绵,鸟鸣悠悠,此外山上还种有不少桂花树,香风阵阵,令人陶醉不已。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518/ArticelA07002JQ.htm

云雾缭绕下的猫公山。供图:潘小娴

“白面峰”的来历

当人们站在三江河边,向东仰望东塘村背的最高山峰,就会清晰看到它的右面是白色的,当地人称它为“白面峰”。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526/ArticelA07002JQ.htm

白面峰全貌 罗证治 摄

雁塘村的传说

在离猫公山不足一公里偏北方向处,有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它叫雁塘村。说起雁塘村,还真有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723/ArticelA03005JQ.htm

阳山地名来历的传说

阳山地域,古为南交之地,虞夏时属荆州,周时属楚。战国时,阳山境内有阳禺国,治所在今县境之东,即青莲峡头一带。秦时,秦军在阳山与连州交界的茂溪口设湟溪关,在阳山骑田岭的古道设阳山关,阳山关为长沙郡的南境。西汉时,汉高祖设长沙郡,南设桂阳郡,置阳山县,阳山属荆州桂阳郡。自西汉置县以来,阳山除了短暂的时间撤并外,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以独立建制存在的悠久历史,而且阳山县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706/ArticelA07005JQ.htm

军屯三所村

三所村过去又称为军屯,因为这个地方是明朝“化兵为农,就地屯田”的军屯。现在的三所人大部分都是明朝军人的后代。明朝时,广东匪患十分猖獗,到处作乱。为平匪患,朝廷从福建抽调10个所的军人支援广东,三所就是其中之一。

查看详情

http://epaper.qyrb.com:7777/szb/qyrb/content/20220713/ArticelA07002JQ.htm

位于阳山七拱的三所村全貌。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更多清远地名的逸闻趣事

敬请期待下一期

如果你也知道家乡地名的故事

欢迎投稿哦

qyrbfkb@126.com

(来稿注明地名故事)

说不定下一期就是你的家乡!

编辑:王韵

校对:王喜闯

编审:周东辉

清远政务新媒体合作

微信号:qyrbjun

清远发布

微信

清远发布

微博

清远+

APP

清远日报

微信

清远日报

微博

乡村

新闻官

清远人大

清远政协

清远农业农村

清远政法

清远税务

平安清远

机关党建

网信清远

清新检察

清远司法

清城人大

清远廉信

清远国家高新区

你的每个“分享+收藏+点赞+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