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男篮不敌阿拉巴马大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在欧洲拉练、备战本月底2023年世界杯预选赛的中国男篮,在和NCAA的阿拉巴马大学队的热身赛中,以77比89败下阵来。相信这样的结果让不少球迷感到难以接受——再怎么说,虽然没有周琦坐镇,但这支男篮也是由CBA各队主力组成的班底,职业化球员打不过大学球员,这成何体统?那么,男篮不敌大学生球队,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之所以说是情理之中,因为我们并非没有输给过美国大学球队。毕竟,早在1978年,穆铁柱和张卫平领衔的中国男篮就在访美过程中,就曾以20分负于范德维奇领衔的UCLA,40+惨败于比尔-卡特赖特坐镇的旧金山大学,10分以里小负于维克森林大学。尽管凭借张卫平的神奇发挥,以6分优势赢了乔治城大学,并且还在麦迪逊花园球馆,打出了这个篮球圣地百年历史唯一一场平局(钱澄海指导拒绝加时)。但早在那个时候,男篮就已经体会到了和世界最先进的大学训练体系相比,差距到底有多大。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不断进步和职业化过程中有缩小这个差距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男篮发展历史上,公认的2008黄金一代曾有过打赢美国男篮队的经历。当时那支没有大姚、阿联的男篮曾面对孟菲斯大学取得三连胜的傲然成绩。尽管那支孟菲斯大学没有包括德里克-罗斯在内的NBA选秀三人组,唯一一名日后打过NBA的球员杰罗米-乔丹也只不过是场均2分2.8篮板的边缘人物,但我们依旧赢得很艰难,出现过让对手一场抢下过30个篮板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和NCAA的差距一直在,并且就目前来看差距越拉越大了。看看男篮去参加夏季联赛的战绩就能一见端倪——面对很多刚刚从NCAA走出来的新兵蛋子组成的球队,我们都是难求一胜的。所以,输给NCAA球队似乎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那为什么又说不敌阿拉巴马大学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呢?

别看阿拉巴马大学是NCAA32强水准的球队,实际上这支阿拉巴马大学队上赛季的主力基本全部出走。根据赛后放出的数据统计,本场拿到全场最高21分的米勒,是刚刚毕业的五星高中生,实际上一场NCAA比赛还没打过;拿下13分的博内特是前五星高中生,上赛季在德州理工场均5.3分,这赛季刚刚转校到阿拉巴马;贡献11分的英里,是上赛季阿拉巴马的主力轮换之一,场均6.3分;同样贡献11分的克朗尼是刚刚入学的四星高中生;拿到10分的西尔斯,上赛季混迹于NCAA二级联赛,场均19分,本赛季刚转学至阿拉巴马。

也就是说,男篮输给了一支由高中生、转校生和一般轮换组成的阿拉巴马大学队,如今球队的战力根本不是上赛季应有的实力。考虑到男篮进攻篮板输了13个之多,不得不怀疑我们根本不是输在了战术、配合等方面,应该是身体、技术、对抗的全方位被碾压。这就让人有点很难接受了,如果对上正经的、由大三大四球员组成的NCAA一级联赛主力队,恐怕会输得更加难堪。

只能说,男篮想要变强之路任重而道远。别看张镇麟在杜兰大学这样的鱼腩球队场均只能拿到6分,但受到熏陶和锻炼的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来到CBA立马化身主力,国家队三号位的大旗恐怕也需要他来扛起。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球员能走出去,哪怕不打NBA,在NCAA,在欧洲联赛,总能学到许多东西。或许,这才是男篮重返荣耀应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