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深度融合”

图片
作 者丨王东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图虫
在东莞市黄江镇碧桂园以及金地湖山大境,虽然是东莞地界,但是却停满大量的粤B牌轿车(即深圳车牌),早高峰期间,这里的人流大部分涌向深圳方向。
工作在深圳,生活在东莞,“双城记”每天都在深莞这两座城市之间上演,这背后是两大城市不断在融合发展中携手并进。
8月29日,广东省印发《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东莞全面提升发展能级,《意见》中“深圳元素”也频频出现,其中指出加快深圳都市圈建设,强化深圳与东莞战略协同、产业互补、交通互联等。
近十几年来,随着深圳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成为了周边城市争抢的资源,而东莞作为与深圳在地缘优势上最为突出的城市,成为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第一梯队重点城市,两座城市的产业协同近年来不断提速。
而随着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的加快建设,深圳和东莞的融合从产业协同向源头创新进阶。两城深度融合,将对深圳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极限、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高端创新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受访专家表示,莞深两地城市融合特点明显,两座城市的互补性强,足以吸引当今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投资目光。随着深圳都市圈建设的提速,莞深将迎来深度融合新时代,两地将继续携手打造成为全球湾区经济一极。
图片
深企入莞不断提速
从“三来一补”到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深圳、东莞一直排头并进、相辅相成。
追溯深圳向东莞产业迁移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深企进入东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正值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时期,部分产能开始向东莞转移。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深圳内资企业开始向东莞迁移。自2014年以来,东莞加速承接深圳产业外溢。
梳理东莞成为深圳产业外溢的首选之地原因,除了地缘相近之外,产业差异化优势和互补优势,两个城市之间的咬合性、融合性更强,则是其内在的逻辑。
负责莞深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高层对此深有感触。多位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企业来到东莞各大园区,投身于科技制造业,绝不是放弃深圳转投东莞,而是将增资扩产、生产研发的业务投到了东莞,而企业总部、营销、行政大部分依然留在深圳。
“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带动了东莞的产业升级,而东莞优良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使深圳各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凤岗天安数码城总经理余安定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和东莞的优势互补,是现阶段产业链的升级迭代,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入驻深圳机器人产业园的英创立公司就是深莞跨地布局的实践者。英创立为样品小批量SMT一站式制造服务商,在深圳南山、宝安、东莞皆有布局。公司创始人兼常务副总刘德荣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跨地布局主要是想充分调配深莞两地的人才、办公、产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目前两地的交通已经十分方便,无论是客户调研还是人才流通,都完全没有阻碍。
而在深企入莞过程中,华为的到来无疑是标志性事件。2018年,华为溪流背坡村启用,华为部分业务搬迁到松山湖。如今,华为已先后在东莞松山湖园区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终端、华为大学、华为小镇、华为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多达数万名“华为人”在东莞办公。
从华为研发基地多年前落地东莞松山湖开始,众多来自深圳的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将延伸项目落地东莞。观察人士认为,华为在东莞持续投资,是深圳企业迁入东莞的一个代表性事件,两地产业合作出现了新变化:企业主体形态从中小企业演变为大型企业,产业链位置从低端迈向高端环节、产业分布从传统产业转变到新兴产业。
图片
产业协同由点及链
铺开深圳与东莞的地图,可以看到,两者如紧握的双手,在东莞临深镇街有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深圳那一端则有宝安、光明、龙华、龙岗。
2020年,东莞首次提南部临深九镇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志着莞深合作迈入深度融合时代,莞深边界融合正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在东莞各大产业园区,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沿途采访,所到之处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口、产业等发展要素实现跨城高效流动,这是深莞双方发展禀赋和发展水平决定的。
深圳是孵化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随着深圳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成为了包括东莞在内的周边城市争抢的对象。
“产业平台不仅能重构产业格局,同时将塑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能在导入优质企业并培育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更好的资源整合方式和配置能力,从而为东莞吸引更多的深圳配套资源和人才涌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余安定认为,进一步促进深莞两大城市的融合、资源对接,东莞南部各镇的核心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至关重要。
事实上, 一大批重点产业平台,连片落地东莞,已经成为推动两地加快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东莞凤岗镇版图嵌入深圳,三面临深,随着天安数码城、都市智谷、京东智谷等多个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启用,集聚粤港澳人工智能产业资源与要素,拥有3.4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小镇”呼之欲出,为莞深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产业平台载体。
而专家表示,东莞现有产业空间也日趋紧张,现阶段东莞承接产业的门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莞深产业协同合作也将越来越走向高端化,将集中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东莞市天集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书江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企入莞已经从点到链,其中产业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提供充足的产业扩展空间以及灵活的优惠政策,吸引了重点、高端产业的企业入驻,使得产业链的完善更加成熟,深莞产业融合具有不可比拟的虹吸效应。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东莞临深各镇应着眼于未来产业、主流产业,加速转移淘汰优势不明显的产能。“优势不明显不仅仅是指夕阳产业等‘绝对落后’的产业,也包括在本地没有发展优势和潜力却仍零散分布的‘相对落后’的产业。”
东莞市政协委员刘川在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建议,未来,深圳和东莞应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紧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图谱,精准开展双方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土地等产业空间的使用效益。
图片
联手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莞深交界处,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南北相望。犹如两大创新磁极,“双科学城”强力集聚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大科学装置带动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近日,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光明科学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大湾区产业升级。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院长、深圳产业光源总经理孙冬柏表示,两年多来,研究院与松山湖实验室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应用展开深入合作。
而在2020年7月,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获批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强化功能衔接、错位互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专家表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地理位置上“背靠背”,如果能在功能衔接、错位互补等方面紧密“手牵手”,将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根据深圳都市圈规划,在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这一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而随着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建设提速,莞深两地融合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近19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科技创新资源将加快融合,莞深之间合作将在科技创新、源头创新为主的层级上展开新一轮的融合发展。
张光南表示,两大科学城的战略任务是在以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重点的高精尖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深圳和东莞两地可以引导科技龙头公司与两大科学城进行对接。
专家表示,从产业协同到源头创新,深圳和东莞正迈入“深度融合”新时代,两地之间将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未来,深圳和东莞应共同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规格的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
E N D
本期编辑 祝浩杰 实习生 梅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