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黄河安澜

甘南日报 2022-09-19

(《甘肃日报》2022年9月14日三版)

甘南: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黄河安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近年来,甘南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树牢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协同抓好大保护、共同推进大治理,使美丽甘南成为大美甘肃的亮丽名片。

花开长岸连天彩,潮起大河满眼春。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近年来,全州上下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擦亮绿色发展名片,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玛曲阿万仓湿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书写新时代治黄新篇章

初秋的甘南草原绿茵如毯、野花烂漫、牛羊点点,尕海湖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碧绿的草滩,河曲马、黑颈鹤、白天鹅、藏原羚等野生动物就栖息在这片“世外桃源”……

甘南州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全州97%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甘南州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等重点工程,初步探索总结出“植灌+草方格沙障+灭鼠+覆土+种草+施肥+封育管护+第二年补植补造”的沙化治理模式,和“转场补饲+灭鼠(扫残)+平丘+种草+施肥+季节休牧”的退化草原治理模式。在中度以上鼠害区繁育野化投放鼠害天敌银黑狐,推行生态控鼠。

栖息在碌曲尕海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 勇

走进碌曲县玛艾镇花格村,高级畜牧师刘承杰正在和同事们开展样方试验,他熟练地将草场上的金露梅灌丛圈出一个4平方米的样方,通过一系列试验,测算牧草生产量,对草原进行检测和评价。

“经过多年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迅速减小,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眼前的这片草地,每平方米的植物种数可以达到28种以上。”刘承杰说。

近年来,甘南州全面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甘南州有效治理鼠害草原1187万亩、流动沙丘3.82万亩、潜在沙化草地21.86万亩、中度及以上退化草原1557万亩,仅2021年一年核减超载牲畜200.78万羊单位……

通过一系列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加之牧民群众观念意识的转变,甘南州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97%,增长0.38个百分点。如今,甘南州草原重新焕发出新绿,流经甘南州的黄河得到了充沛的水量补给。

科学施策保大河安澜

大河安澜,人民夙愿。

甘南州以战略眼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创新意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让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奏齐鸣”。

减超量、去存量、提质量,实现草畜平衡,找病灶、祛沉疴、治顽疾,还原自然底色。

甘南州在减畜和保收中找准发力点,发展设施养殖,扩大舍饲范围,加大补饲力度,优化畜群结构,缩短出栏周期,切实减轻了草场压力,稳定了牧民收入,实现了禁牧草原“禁得住”、超载牲畜“减得下”、牧民收入“涨得了”、草原生态“变得好”。

红外线相机监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甘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州、县(市)在草原动态常规监测按时间节点有序开展的同时,结合草原有害生物普查、草原生态监测评价、草原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估等工作,对本区域草原资源生态状况、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等各项指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进一步完善草原动态监测资料,编制发布了《2021年度草原动态监测报告》。发布禁牧令,并在重点区域设立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大型标示牌,组织开展定期巡护和无人机巡查,指导各乡镇、村组制定严格的“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治来推动草原合理利用。充分发挥草管员日常监管作用,将依法查处禁牧区偷牧盗牧、草畜平衡区超载过牧和违法违规破坏草原等方面的资料以“一案一卷”的形式纳入年度工作台账。

并采用入户宣传、马背宣传、集中宣讲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对草原补奖政策内容、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要求、草原保护法律法规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培训,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从思想上认清超载过牧的严重危害,转变“靠天生存”“掠夺发展”的落后观念。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州核减牲畜数量达200.78万羊单位,占计划任务的190.2%,各县市均超额完成减畜任务。

从今年4月起,一场州县乡村四级联动、10余万党政干部、群众全员参与、跨越4.5万平方公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行动在甘南州展开,标志着甘南州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拉开序幕。

“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推动环境和气候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甘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权宏林说。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清晨,当卡加道乡其乃合村山头的黑幕刚刚退去,寂静的草原只有大队书记完代才让家的灯微微亮着,他已经穿上雨鞋,拿着干粮,出门去看望他的那群“牛宝宝”了……

跟随完代才让走进合作市其乃合养殖繁育基地,看着正悠闲吃草的犏雌牛,他的“话匣子”瞬间就打开了。“这可都是能赚钱的宝贝疙瘩,是英国的娟犏牛和本地的藏牦牛杂交后繁育的,比本地传统的藏牦牛体型大、产奶量高、生长周期短。”

甘南州畜牧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登录说:“牦牛一般4-5岁出栏,平均价格在4500元,娟犏牛1.5岁即可出栏,平均价格在8500元;牦雌牛日产奶量3斤,犏雌牛日产奶量15斤。一头犏雌牛日产奶量相当于5头牦雌牛产奶量,真正实现了养殖由数量扩张向减畜增效转变,取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了减畜不减产、提升质量不增数量、既提质又增效的目标。”

牧业向好,全局主动。

甘南州坚持强化科技投入,提升产出率。联合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提高繁活率,实现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

针对牦牛、藏羊生产性能下降的实际,甘南州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载体,以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目的,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实施高原奶牛(娟犏雌牛)高效繁育暨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体系建设项目,建成牦牛本品种选育、犏牛高效繁育、黄牛杂交改良三个产业链和种公牛交换使用的新机制,以及以甘加羊为主的藏系绵羊本品种选育模式,全面提高当地藏牦牛的个体生产水平和群体生产效益,减缓草场生产压力,提高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走出了一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甘南州已累计投入资金5.34亿元,新(改扩)建牲畜暖棚1.6万余座,舍饲养殖牛2.2万头、羊4.65万只,有效促进了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缓解了天然草原承载压力。

高原奶牛高效繁育只是甘南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甘南州高度重视甘南州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及提纯复壮工作,把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生态建设之要、草畜平衡之需、产业发展之机、绿色崛起之路,加强甘南州牦牛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牦牛保护区种源开发利用,开展美仁牦牛新资源挖掘,积极推广牦牛杂交改良。在碌曲、玛曲、合作等县市甘南州牦牛核心保护区外的区域,以及夏河、卓尼、迭部等牧区,建立牦牛杂交改良示范基地,引进半血野牦牛、阿什旦牦牛、多肋牦牛对甘南州牦牛进行杂交改良,提高牦牛个体生产性能。建立引入牦牛种公牛调剂供给机制,向家庭牧场、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场提供良种。

同时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适应生态建设需要和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颗粒饲料加工-牛羊活畜补饲-有机肥生产-有机肥还田-饲草料种植”闭环式循环农牧业经济,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支撑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全州生态农牧业健康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走进位于碌曲县双岔镇毛日村的碌曲县瑞丰草业有限责任公司,社员们正熟练地将成捆的青干草倒入饲草粉碎机,然后将刚加工完的干草碎末抬到草料称重机上称重。

“为全面推进补草畜牧业发展,我们成立了碌曲县瑞丰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按照‘农区种草、牧区收购、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工作理念,积极流转土地建立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实现了优质饲草科学化布局、多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缓解草畜矛盾、助力草畜平衡提供了保障。”公司负责人拉毛加说。

美丽的甘南草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良好的生态带动了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又促进了生态保护。

甘南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采取“旅游+”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与现代农牧等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玛曲县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将乡村振兴和文旅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大格局。

距离玛曲县城3公里的尼玛镇“首曲驿站”就是一处文旅融合的景区。驿站将历史文化和当地游牧民俗特色文化相结合,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休闲居住区和文化旅游区,让游客在广阔的牧场上,骑马放牧,感受当地的游牧文化。

今年59岁的萨合村村民胜利,以自家宅基地入股“首曲驿站”,开办牧家乐当起了老板。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从传统畜牧业悄然转型到旅游业,为保护草原、保护母亲河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甘南州生态地位特殊,生态优势明显,生态责任重大。面向未来,74万甘南各族群众正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紧紧围绕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努力把甘南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高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甘南日报官微声明

甘南日报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规定予以一定报酬。

编辑丨忠格草    责编丨后晶晶

审核丨张淑瑜    终审丨张大勇

关注最走心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