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大陈全域蝶变 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图片
//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毅然登上荒凉的大陈岛,用青春和汗水铸造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大陈岛视察,看望岛上的老垦荒队员。2010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给李盛益、张其元等25位老垦荒队员回信。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习近平总书记很快给他们回信(摘自2019年8月9日《人民日报》)。近日,浙江在线记者登上大陈岛,聆听新时代垦荒路上的奋进故事。
图片
大陈岛风景 浙江在线记者 郑嘉欣 摄
清晨,台州海上客运中心人头攒动。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浙江在线记者乘坐“大陈岛”号客轮驶出椒江码头,向东南方向进发。两个小时后,山海一体、树木成荫的大陈岛映入眼帘。
“1956年我们登岛的时候,这里满目疮痍,渺无人烟;现在的大陈岛焕然一新,生机勃勃。”老垦荒队员张其元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大陈岛是他们曾经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他为大陈岛的巨变感到骄傲。
6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大陈岛船多了、路通了,岛上居民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长明电,连上了5G网,吃上了旅游饭,坐上了免费新能源公交,实现了家门口的智慧养老和远程医疗......从过去的“荒凉小岛”到如今的“东海明珠”,大陈岛正全域蝶变,迈步现代化海岛建设的新征程。
图片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浙江在线记者 杨烁 摄
红色大陈:传承垦荒精神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1956年1月,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怀着满腔热血登岛垦荒。在这里,他们庄严宣誓,并挥下第一锄……”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导游孔文敏正为几位来自温州的游客讲解,声情并茂的讲述吸引了周边一众游客驻足围观。
循着孔文敏的讲解向上仰视,垦荒纪念碑上镌刻着“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八个大字。收回目光远眺,在海风猎猎中,整个大陈岛山海一体、水天一色,许多游客不禁因这海岛美发出感叹。
如今的海岛生机,离不开“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我是第一次来大陈岛,之前我们在旁边陈列馆了解了当年垦荒队员艰苦创业的经历。今昔对比,确实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参观者表示。
52岁的孔文敏从2013年起就开始兼职当导游,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了这份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大陈岛人,她亲眼见证了大陈岛的发展。垦荒纪念碑、甲午岩战争历史遗址、青垦文化旧址公园……近年来,大陈岛围绕“垦荒”主题元素,开发建设了许多“红色”地标项目。“以前仅周末有零星散客来岛上,现在光是我一个人每天都要接待一到两个旅游团,大部分是来党建、团建、研学游的。”
近年来,大陈岛正是通过深挖红色资源,以红色旅游带动了岛上餐饮、民宿业发展。越来越多岛上渔民转产转业,当上了民宿或是农家乐老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2020年底,大陈岛60项小康指标全面完成,“小康的大陈”从愿景变成现实。据了解,2021年大陈岛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达15万人,星级农家乐增至35家,总床位数超过1400张,旅游年收入1.1亿元,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万元。带着历史的厚度,“垦荒精神”正成为牵动海岛振兴的新动力。
“国家有需要,我们就来了!”手指着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87岁老垦荒队员张其元回忆当年,眼角泛着泪光。“‘有一百个困难,克服一百个;有一千个困难,克服一千个’,我们那批老垦荒队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谈到现在的大陈岛,张老提高音调,激动地说:“现在的大陈岛不得了,基本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蓝色大陈:开展现代化养殖
全面发展海洋经济
入夜,漫步在大陈岛的梅花湾街道,晾晒的鱼干散发着海的味道,街边店铺林立,其中海鲜餐厅的生意更是分外热闹。“来大陈岛第一件事就是吃海鲜,尤其是黄鱼!”一见面,上大陈村党支部书记颜春才就向我们推荐起大陈黄鱼。
距离海岸不远的大陈岛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一场大黄鱼的捕捞正趁着夜色开启,随着渔网拉起,泛着金黄色泽的大黄鱼发出“咕咕”声。捞鱼的师傅告诉我们说,“捞黄鱼要晚上进行,因为晚上捞出来的大黄鱼是黄色,而白天是白色的。”曾经野生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几近灭绝,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大陈岛黄鱼被重新端上餐桌,主打绿色、生态、有机,更是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品牌。
等到次日白天,再次来到鸡笼头栈道上,养殖基地的全貌显露出来:一根根打入海底基岩的钢管桩被铜网环绕,形成一道道海上“围墙”,这就是大陈岛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全国首创的大型铜围网养殖技术。
图片
大陈岛全国首创铜围网养殖技术 李彦超 摄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抗风浪能力更强,还耐腐蚀、抗菌,能有效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星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招德介绍说,多种海洋小型鱼类可以通过孔洞进入围网,成为大黄鱼的天然饵料,这更接近野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作为岛上率先启用全电水产养殖的一批养殖场,星浪海水养殖场在增氧、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进行了“一站式”电能改造,用以替代原先的柴油发电,既降低了用电成本,也极大地减少了污染,改善了水质。
“渔业是大陈岛的支柱产业,最早岛上70%的人都是靠捕鱼为生。”作为渔民的颜春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说起话来神采奕奕。他说,由于过度捕捞,上世纪80年代后,大陈黄鱼几近绝迹,野生黄鱼成为稀罕物,鱼少了,渔民收入直线下降。“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渔民转变思想,主动求变,进行人工养殖是对资源的保护,少捕捞少破坏。从靠海吃海到爱海护海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说到这里,颜春才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
痛定思痛,2000年之后,大陈岛人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主动求变,减少捕捞,发展绿色养殖业,先后探索了浅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铜网围海养殖等先进环保的养殖方式,黄鱼产业发展形态有了很大改变。在政府和大陈岛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陈岛共培育黄鱼养殖企业14家,养殖规模达200万立方米水体,年养殖产量约7000吨,产值达8亿元以上,还打造了台州首个海洋牧场。
近年来,大陈岛更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做大做足“海”文章,全面发展以海洋风电、潮汐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能源产业,拓展以港口开发经营为代表的海洋交通运输业,“靠海吃海”有了全新的注脚。
图片
上大陈风电项目 浙江在线记者郑嘉欣 摄
绿色大陈:加大绿电改造
打造“碳中和”示范岛
沿着上大陈环岛公路向上行进,就可以看到山顶一座座巨大的风机在海风中自由转动。“大陈岛风力资源丰富,岛上34台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6000万千瓦时。”见到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时,他正在上大陈检修线路,因常年户外工作,风吹日晒,54岁的王海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苍老一些。王海强说,现在风力发的电除了自给自足外,多余电力可以通过海底电缆输送供应陆地。
然而,曾经大陈岛饱受“用电难”的困扰。“大陈岛是1958年开始通电的,从那时的每天供电3小时到1984年的全天供电,我们经历了26年。2009年,35千伏大陈陆岛联网工程投运,岛上告别了柴油发电的时代。2年前,岛上正式取消计划停电……”说起大陈岛的电力故事,王海强如数家珍。
感慨之余,王海强更多是自豪。如今的大陈岛山青海蓝,一排排风机迎风列阵,海风变“绿电”,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全电民宿、全电养殖、全电景区、100%全电公交……有了充足的电能,大陈岛“全绿”改造按下快进键,目前岛上除工程车辆外,已无燃油汽车,接下来将逐步推进轮渡全电化改造。
图片
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全景
图片由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台州供电公司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台州入选浙江首批低(零)碳试点的乡镇之一,大陈岛正全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岛。据悉,今年大陈岛推动了“两个全国首创”工程。6月16日,全国首个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35千伏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投运,首次实现海上清洁能源降频直送,为海上风电的中远距离输送提供了示范;7月8日,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正式投运,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
拥江向海,全域蝶变。作为垦荒精神发源地,大陈岛遵循着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殷殷嘱托,朝着创建全国“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目标阔步前进。从红色旅游产业到蓝色海洋经济再到绿色生态格局,“三色”大陈正绘制出一幅现代化海岛的新时代垦荒图。
特别策划①:在“枫桥经验”发源地 探寻基层治理的新实践
特别策划②:重访乌镇 看八年“网事”的数字之光
图片
约50分钟即可穿越一座城!杭州西站、杭州机场轨道快线等项目明天正式投运
2022浙江省百强企业榜单出炉,9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有你熟悉的吗?
今晨杭州气温惊现“1”字头!本周冷空气不止一股,浙江是要入秋了吗……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张筱 郑嘉欣
责编:翁宇君 吴珂珺
编辑:董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