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高质量医联体送优质医疗到百姓家

峥嵘路·倾听

长期以来,医院以党建促发展,医者担当践初心,找准党建工作与医院业务的结合点,建体系、强基础、抓融合,筑牢党建工作的“根”与“魂”,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全体党员干部深入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全院14个党支部书记到唐蔡社区开展支部对接,以医养结合为重点,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康复护理、上门义诊等服务。

深入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医院多学科党员专家为居民健康义诊,为困难群众开展全科医师“双签约”……举办党史知识竞赛、音乐党课、寻访红色场馆、老党员访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一系列“行走的党课”不断丰富党建品牌内涵。

把制度从墙上“请”下来,让优质服务从文件中“走”出来,变被动要求为主动服务,把党的关怀从病房延伸到群众身边是我们的初衷和追求。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书记 杨俊

铿锵行·速读

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为湖北省文明单位。

1+1+12:2019年6月,以协和医院为龙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主体,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武汉市中心城区首家“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成立。

4:4个湖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武汉市级重点专科,2个武汉市级重点建设专科。

11:11个武汉市区级临床重点专科。

30:医联体启动以来,3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在医院落地生根。

1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获评“湖北省荆楚楷模”,1人获评“湖北省三八红旗手”。

开创榜·征程

创新开辟“1+4+2+2”的帮扶模式,促进基层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打造全国领先、华中地区一流的睡眠医学中心和疼痛医学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一站式”解决患者病痛。

创建了首批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组建百人兼职科普宣讲团。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在建北区模拟效果图。

2019年6月,武汉市中心城区首家“1+1+12”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成立。这个以协和医院为龙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医联体发展样本,旨在通过打造“江汉区医疗核心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三年来,各方合作逐渐深入、成绩斐然。一项项举措落地铺开,密织着惠及百姓的健康保障网,丰富着“健康武汉”战略的新格局,诠释着“共同缔造”的新理念。

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 技术服务“双提升”

将优质资源下沉,让病人少跑路,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密切服务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是政府推动医联体建设的初衷。

为进一步推进江汉区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协和医院托管市红十字会医院三年来,通过管理输出、技术帮扶、专家坐诊查房、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优秀专家“双下沉”,使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双提升”。

“协和医院的大专家常来坐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省心又省钱。”家住马场角的李爷爷到该院开胃肠药时说,年纪大了多病缠身不便奔波,这几年大医院专家的到来,不仅方便了居民就医,更是给基层看病的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群众在红会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获得感的提升,得益于“1+1+12”紧密型医联体的推进。为了将医联体工作压实增效,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还创新开辟了“1+4+2+2”的帮扶模式,即1个院领导带领4个职能部门,2个临床科室定向帮扶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给医院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促进基层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1月至4月,医院邀请协和医院本部专家来培训授课、教学查房、坐诊、手术演示610余次。在专家指导下,一项项新技术、新业务在这里落地生根,功能神经外科手术、肉毒素注射治疗术、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等30余项新技术的开展,多场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活动的举办,让这所百年老院走向更大的舞台。

破解分级转诊“梗阻” 强化协作“双向转诊”机制

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院长熊念认为,医院一方面应加强与协和医院的“上挂”,邀请协和专家来院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定期组织医疗骨干赴协和医院培训学习;同时也要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联”,邀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到社区坐诊、义诊和查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实施。

今年5月,龚女士因突然腹痛到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详细问诊和检查,该中心周海燕医生考虑为外科急腹症。“该症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如不能及时诊断或治疗不当,可能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为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诊治,中心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第一时间启动与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20分钟后,龚女士已在该院得到进一步诊疗。术后第一天,龚女士就能自如下床活动了。

医联体之“通”,解群众看病之“痛”。为完善畅通“上承下转”,市红会医院不仅将医联体双向转诊纳入绩效考核,还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医联体医疗机构各科室之间能快速协作,每一环节都紧紧相扣、无缝衔接,中间省去了病人预约、排队、挂号环节,大大节约了时间,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医院还借助互联网打通省、区、社区三级诊疗网络,实现了远程教学、远程会诊和远程影像诊断。在上下转诊的过程中,患者在两边医院的就诊记录、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等,医联体内皆可共享,使医生能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目前,医联体双向转诊已形成上下联动、环环相扣、跟踪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连续性的服务,让患者最大化受益。

打造特色医学中心 组建专病专科联盟

今年医师节院领导为医师慰问送花。

“作为区域医联体的主体单位,红会医院要突出重围,必须将各种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熊念介绍,医院强化优势专科建设,成功打造了全国领先、华中地区一流的睡眠医学中心和疼痛医学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均可“一站式”解决患者病痛。与此同时,医院神经外科、消化内科等多个科室加入省域专科联盟,专科影响力得以提高。

为贯彻落实我省“323”攻坚行动,医院围绕五大中心建设,组建了以协和医院各专科为龙头、市红十字会医院各专科为主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专病专科联盟,先后建立了护理专科联盟、糖尿病专科联盟、慢阻肺专科联盟、脑卒中专病联盟、睡眠专科联盟,并开展医疗同质化培训,以提升医疗质量。

在协和医院指导下,医院还成立医联体全科医生培训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等,形成了区域临床医疗共享群……实现全链条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肿瘤防治关口前移 “医养融合”全力助老

党员干部上门为社区老党员义诊。

在密织守护百姓健康的这张医联体大网上,该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社会与公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承担“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单位的筛查任务,将肿瘤防治关口前移,为辖区肿瘤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重视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今年2月,该院卒中中心在业务交流中因缩短平均溶栓时间取得全省第7的好成绩。

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唐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与区民政局合作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打造拥有100张床位的全市一流的“医疗+养老”综合体,助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此外,医院还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融入医联体工作,创建了首批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组建百人兼职科普宣讲团,并邀请院士等顶级科普专家来院授课。

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医院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结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仅带动了辖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也给百姓创造了更加优质便利的就医条件。

携智慧之光前行 奋力交出群众满意“民生答卷”

2021年,该院智慧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诊疗服务。

医联体建设三年来,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加强,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

当前,智慧医疗风起云涌,医院紧跟时代步伐,将诊疗服务搬到“云”上。人脸识别、线上挂号、电子建档、查询结果、网上缴费等一站式全流程智慧服务的上线,让患者仅通过一部手机即可享受安全、有效、可及的医疗服务。

患者做完X光、CT、磁共振等检查后,不必随身携带各类厚重的胶片了,只需点开手机,便可扫描报告上的二维码,随时调阅检查记录及影像“云胶片”,减少患者异地就医及重复检查的不便。而AI人工智能阅片的临床应用,也能快速扫描筛查,并自动对可疑点进行精准定位、对比和分析,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结节生长速度和动态作出客观判断,提高诊断的精准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该院互联网医院还着力建设影像远程会诊平台,从放射延伸到超声、5G心电,不仅实现“1+1+12”紧密型医联体的远程三方联动,影像云服务还可信息互联互通,线上晨会、技术讲座、手术指导和直播等也可随时进行。

当前,设400张床位的医院扩建(北区)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2024年这所集门急诊救治、住院治疗、大型检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院区将投入使用。届时,将形成“一院两区,同步运行,资源共享,服务升级”的区属三级医院全新格局。

踏石留印,一往无前。联体连心的“协和-红会-社卫中心”医联体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如星星之火照亮前路,努力打造城市医联体建设的示范样本,也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文/祁燕 姚祖东)

【编辑:汪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