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我国有效发明专利“量质齐升”

中国经济时报 2022-10-14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国家知识产权局10月9日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在会上透露,2012年至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截至2022年9月,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315.4万件。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十年是我国发明专利爆发式增长的十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的十年,我国正由生产集中型转换发展成创新创造型社会。目前,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性因素,而法治理念是成为鼓励创新的新动力。

有效发明专利“量质齐升”

“我国专利法实施将近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最好的证明就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保有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曹新明告诉本报记者。

在新疆政法学院工作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博士桂栗丽,对我国知识产权十年取得的成就深有感触。“这十年,在知识产权激励制度下,我国的创新创造水平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就专利领域而言,专利保护的创新不仅稳固了国内外市场,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也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数量主要聚集在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7月,中国有15.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33.9万件有效发明专利,占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的64.2%。

朱巍表示,从发布的数据来看,一方面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很大,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前列,说明创造、创新在新时代是一种普遍现象。市场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我国正成为知识产权大国。另一方面,产能转换态势明显,产业正发生结构性调整,科技因素与创新驱动影响显著。

知识产权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知识产权发展不仅关系着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更与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从立法的完善、执法流程的优化、司法更注重效率以及社会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巨变与提升。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桂栗丽表示。

不过,朱巍认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问题仍较多。第一,具有基础性研究价值的创新还须加强,特别是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变革等创新与西方国家仍有差距。第二,“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仍有较大缺位,在很多关键技术问题上,仍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第三,盗版、侵权等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正当竞争领域等,法律对知识产权侵权保护仍须加强,还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侵权行为处罚力度,增大惩罚性赔偿适用。

桂栗丽也认为,目前我国专利仍然面临重点产业创新效率较低、海外专利竞争力较弱以及专利实施运用水平不高等问题。

曹新明建议,未来在知识产权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的设计,尽快出台《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智力水平;二是尽快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简化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程序,提高审判效率;三是构建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切实做好涉外知识产权治理工作,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更加科学地解决研发人员与单位之间权益分配与配置,让研发人员能够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五是建立更加有效机制,举国家之力攻坚高精尖技术,并及时转化运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们只有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通过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够在国际国内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自强。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一个企业要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必须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新,形成大量的高价值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只有这一类知识产权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市场控制能力。”桂栗丽表示。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