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七秩风华众木成林 思想文库赓续学脉

图片
《北京林业大学学术思想文库》发布
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北京林业大学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北京林业大学学术思想文库编委会,组织编写体现我校学术思想内涵和特色的系列丛书,更好传承大师的根与脉。科技处组织林学院、园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工作专班,历时一年编写完成《北京林业大学学术思想文库》(以下简称《文库》),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文库》第一辑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以汪菊渊、关君蔚、沈国舫、陈俊愉、朱之悌、孟兆祯、尹伟伦院士为代表的大师级人物学术思想,把他们的科学思想、育人理念和创新技术记录并传承下去,达到“成就展示、铸魂育人、文化传承、学脉赓续”的良好效果。
《北京林业大学学术思想文库》
(第一辑)
凝练学术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赓续北林学脉,献礼七十华诞
图片
先辈开启学脉,后辈初心不改。建校70年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先后为我国林草事业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以16名院士为杰出代表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善于发现科学问题并引领科学发展,勇于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学任务,在我国林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国林草科技重大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毕生心血。
七位大师领衔
书写林大风华
图片
汪菊渊院士参与组建了 “造园组”,并逐步带领其发展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空白,提出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的园林学科体系,指引了学科的发展方向,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片
关君蔚院士致力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防护林建设、林水关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创办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为中国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
沈国舫院士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林分密度管理、速生丰产林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为发展和充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培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林业工程建设和政策制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图片
陈俊愉院士系统地调查、整理、收集中国梅花种质资源,是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探明了中国菊花起源,创立了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首开中国栽培植物国际登录之先河,开创了中国名花抗性育种的新方向,为弘扬中国花文化做出杰出贡献。
图片
朱之悌院士长期围绕国家急需的短周期工业用材新品种展开研究,在解决毛白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种质创新、品种选育以及良种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促进我国林木育种科技进步,推动“林纸结合”产业化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孟兆祯院士总结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巧妙地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开创性提出以借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序列和造园理法——“孟氏六涵”,学术巨著《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和《园衍》,成为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思想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里程碑学术集成。
图片
尹伟伦院士长期从事林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为我国农林业发展战略建言献策;是林业教育学家,主持林业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与学术管理工作17年,其学术思想、科研贡献、教育管理经验是我国林业界的宝贵财富。荣膺2022中国农林类大学教学、学术贡献能力最强学者美誉。
读大师思想
吾辈当踔厉奋发
文库特色:
内容丰富,史料精准,多视角展示北林发展历程
系统梳理当代林业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理念
弘扬院士的科学精神、治学风范和人生态度,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当代学术故事
文库内容:
大师即成就、大师即经验、大师即精神、大师即文化,大师是我校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学术历程反映了北京林业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发展轨迹,《文库》深入总结了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宣讲了大师潜心治学、立德树人的生动故事。
追溯院士青葱岁月:
为国求学,砥砺前行
他们多成长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早年经历奠定了学术方向
与林结缘,矢志向学,上下求索
他们有的在基层岗位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学以致用,格物致知
有的远赴异国留学
不畏艰苦,学成归国
虽然有研究方向、学术经历的不同
却都树立了为国求学
报效祖国的志向和信心
图片
汪菊渊(右一)与同事在四川成都望丛祠合影
图片
关君蔚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
图片
沈国舫(左)青年时期在进行拖拉机耕地实习
图片
陈俊愉(左一)在丹麦哥本哈根读研究生时与同学合影
图片
朱之悌(左一)和王明庥与导师雅勃那阔夫院士夫妇合影
图片
孟兆祯(左二)在农大东门外与农学系同学合影
图片
尹伟伦大学时期在运动场
追寻院士学术道路:
日夜兼程,勇攀高峰
他们在科研这条道路上
坚守使命,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持之以恒,敢为人先
瞄准林业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
深耕细作 一步一个脚印
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巨大成就
引领我国林草事业快速发展
图片
汪菊渊考察圆明园西洋景
图片
关君蔚(右)在宁夏西吉考察
图片
沈国舫考察哈尔滨天然林下更新
图片
陈俊愉(左一)在河南考察裴李岗遗址挖掘的古梅核
图片
朱之悌与他培育的三倍体毛白杨
图片
孟兆祯指导制作“林泉奥梦”假山模型
图片
尹伟伦(左)指导搭建精准节水控制模型
梳理院士思想体系:
高屋建瓴,扎实细致
他们着眼于学术领域的全局
潜心钻研、锐意进取
在思想和学术积累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扎扎实实地构建起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既具宏大气魄,又下细致功夫
研习院士育人理念:
宽严相济,至诚至真
他们不仅承担着科研重任
同时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线教师
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
“四有”好老师
承担着教书育人神圣使命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
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贡献力量
不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学校领导
作为林草教育者
在培养模式、学科体系、教学改革
等方面不断研究、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图片
汪菊渊(前排居中)与师生合影
图片
关君蔚在讲授“水土保持学”课程
图片
沈国舫在福建农林大学为学子颁发沈国舫森林培育奖励基金
图片
陈俊愉(左一)指导博士生进行梅花品种鉴定
图片
朱之悌(前排右四)与1978级本科毕业生合影
图片
孟兆祯指导学生制作“盛世清音”假山模型
图片
尹伟伦指导学生开展植物生理学实验
崇尚院士大家风范: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们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勇担“替河山装成锦绣
把国土绘成丹青”重任
描绘出一幅幅
兴学报国、艰苦创业的绚丽画卷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事业
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片
汪菊渊在新疆苏公塔礼拜寺考察
图片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关君蔚(右)颁发首届国家林业科技重奖
图片
沈国舫(前排左二)代表中国工程院与德国代表签署协议
图片
陈俊愉在2005年国际梅花登录会上发言
图片
朱之悌在山东兖州太阳纸业指导“纸浆兵” 三倍体毛白杨育苗
图片
孟兆祯(右二)向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左一)介绍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楼园林绿化环境设计工程
图片
尹伟伦担任第23届国际杨树大会主席
装帧设计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品味大师箴言,传承学术根脉
《汪菊渊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关君蔚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沈国舫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陈俊愉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朱之悌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孟兆祯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尹伟伦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留言板
《文库》的出版
必将大力弘扬“植绿报国”北林精神
吸引更多的后辈热爱林草事业、
投身林草事业、奉献林草事业
为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
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踔厉奋发!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
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