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祝贺!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国代表团表现优异

精细木工项目斩获首金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精细木工、木工3个项目于10月11-14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共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选手参赛。

经过4天激烈角逐,中国选手邵茹鹏获得精细木工项目金牌、李德鑫获得家具制作项目金牌、王纵横获得木工项目优胜奖。其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教师邵茹鹏获得的2022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金牌,这是我国在2022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比赛要求极其苛刻

本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共有来自中国、瑞士、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比赛要求根据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完成平面和三维两个模块的作品制作。选手在两天内完成比赛准备,四天22小时内完成作品的杆件制作、榫卯连接、拼装、打磨和装配。

项目对于精度的要求极其苛刻,选手通过手工和机器设备,使用各种形式的榫卯接头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木质零部件,每一个接缝处的缝隙不得超过0.4毫米。要知道,一张A4纸的厚度为0.1毫米,0.4毫米即4张A4纸叠在一起的厚度。小于0.4毫米仅仅意味着选手能在项目中得分,若想得到满分,便要将缝隙的大小限制在0.2毫米以内。

这么小的缝隙,仅凭肉眼和尺子,怎么判断?事实上,在精细木工项目的检查环节,裁判的手中都会有特殊道具——塞纸(尺),其分为0.4毫米、0.2毫米两个量级。检查时,裁判会向缝隙插入塞纸(尺),一旦插入,选手就会被扣分。除了缝隙大小,裁判也会对榫接的松紧度和光洁度进行打分。

在许多人的概念里,鲁班是木匠鼻祖,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应具备一定优势。但其实,由于精细木工项目的评分标准为国际标准,且更多考验的是图纸制作、高精度还原等方面的能力,中国传统木工中巧妙、创造力、艺术等优势未必能完全体现。

对中国选手而言,最难的是转变观念,适应国际大赛的评分标准。为了达到极致的精细,选手要耐得住寂寞,每天反反复复练习,精益求精。

从小木匠到世界冠军

邵茹鹏是安徽亳州人,2018年进入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学习,他一进校便被学校的创意木工社团所吸引。被木工社团选中后,他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他总是主动帮助教练完成辅助工作,争取每一个跟教练学习的机会。在木工社团中,他将满腔热爱化作行动,制作出一件件让人惊喜的作品,在精细木工领域找到了人生目标和价值。

2019年底,邵茹鹏通过选拔,被录取为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基地的梯队选手。正式入选后的训练严格而艰苦,他在历练中慢慢沉淀并成长为一名种子选手。2020年5月,邵茹鹏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上海市选拔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12月又作为上海市选手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竞赛(暨全国选拔赛),摘得银牌。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除了邵茹鹏,来自江西的00后木匠李德鑫也用精湛的手艺告诉大家:木匠也能成为世界冠军。

10月15日晚,从瑞士传来喜讯,江西选手李德鑫代表中国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项目中斩获首金。这是我国代表团取得的首枚金牌,也是我国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家具制作项目的首枚金牌。

说起这位世界冠军,2000年5月出生的李德鑫既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木工,又是手工木工高级技师。说他是初出茅庐的木工,李德鑫学的是家具艺术设计专业,去年7月才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毕业。

说他是手工木工高级技师,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手工木工高级技师等称号,一毕业便回到母校教书,并代表中国在刚结束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项目中斩获首金。

其他项目再获金牌

当地时间10月16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车项目和数控铣项目比赛结果揭晓,来自中国的吴鸿宇和周楚杰分别获得这两个项目的金牌。

中国选手顾俊杰获得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金牌,欧阳婉青获得平面设计技术项目优胜奖。

△中国选手吴鸿宇获得数控车项目金牌

△中国选手周楚杰获得数控铣项目金牌

据了解,数控车项目和数控铣项目的比赛于10月10日至15日在德国莱昂贝格举行,共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叶军峰对记者表示,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最大的特点是贴合生产,贴合实际,竞赛题目来源于真实的企业任务。参赛选手代表了目前行业内最高级的技术水平。此次中国选手夺得金牌的背后是中国技能水平和中国制造业的全面成长。

何为世界技能大赛?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

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共分为6个大类,分别为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运输与物流,共计46个竞赛项目。大部分竞赛项目对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为22岁,制造团队挑战赛、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布线和飞机维修四个有工作经验要求的综合性项目,选手年龄限制为25岁。

何为特别赛?

据悉,世界技能组织定于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共62个比赛项目。该赛事为世界技能大赛正式比赛,作为2022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替代活动。

中国共派出36名选手赴瑞士、德国、法国、芬兰、韩国、日本和奥地利参加34个项目的比赛。瑞士此次共承办14个项目的比赛,是承办赛项最多的国家,我国参加木工、精细木工、家具制作、平面设计技术、印刷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6个比赛项目。

学焊接、美发也能成为世界冠军!

这些年轻人曾是大山里的留守儿童

图片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

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还有58个优胜奖。

这是从2011年至今,我国179名技能选手,从第41届到45届连续5届,在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中取得的成绩。

这些年轻人大多来自技工院校,参赛时年龄不超过22岁,是新生代的“进城务工青年”。焊接、美发、印刷、数控车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长,不断打磨技术,直至站到世界级的赛场甚至领奖台上。

2020年9月,为了解世赛参赛选手的职业发展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委托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承研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课题。

参与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选手有172名。调查报告显示,世赛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职业发展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初期生涯发展得到了高程度认可。但与此同时,选手们后续的转化平台仍然不足,给选手提供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措施,也仍然有待健全。

“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和尊重技术工人的氛围。世赛参赛选手是青年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举措,让这个群体获得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对记者说。从务工青年,到经历层层选拔的选手,再到熠熠生辉的技能明星。这些青年技能人才踏过充满鲜花和掌声的道路后,回到生活中来,继续谋求更好的发展。

#

技能明星大多出自农村

赵脯菠学的是焊接,这是我国的“强势项目”。2019年8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这个大凉山里走出来的青年拿到了一块金牌,实现了我国在焊接项目上的“三连冠”。

参赛时,赵脯菠才22岁,但学技术的年头可不短了。

他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的一个小村庄,看起来黑黑瘦瘦的,放过牛,挖过药材,割过猪草,最开心的童年记忆是跟着开货车的父亲出去“跑车”。2013年,他读完初中,没接着读高中,而是选择学一门技术,“以后可能好找工作一点”。于是,他离开家乡去了攀枝花技师学院。

坚持数年后,在第45届世赛的赛场上,他在焊接项目中拿到了93.53分,获得了第一名。

#

技能改变命运成就人生

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从2011年起,作为一个在一线干了18年的老焊工,周树春接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聘书,成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焊接项目的主教练。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出了3名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16名全国技术能手。

“比赛只是一个过程,能够带动更多年轻人学技能,走技能成才的道路。”周树春对记者说,“他们学到了技术,哪怕不参加比赛、没拿到奖牌,走到哪里都可以凭自己的技术挣钱吃饭。”

调查报告显示:参赛选手就业所在产业类型,也与参赛类别有较强的相关性。他们当中,认为当前职业与期望工作符合程度非常一致的占13%,比较一致的占52.1%。从赛场上回来后,选手们也获得了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技能等级晋升占29.8%、推荐就业占20.1%、推优评先占17.4%、收入增加占13%、职称晋升占10.6%。

“一定程度说明了世赛为中国农村青年搭建了技能成才的平台,因为参加世赛,部分农村青年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调查报告中写道。

作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的世界冠军,肖星星参加比赛那年还不到20岁,2014年,这个中考失利的江西男孩,到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两年后,他开始接触世赛项目,两次入围电气装置项目国家集训队。

第43届世赛砌筑项目优胜奖获得者邹彬没拿到奖牌,但他的成绩,当时也是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零突破”。而他现在拥有的荣誉,还包括95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等。

这个湖南小伙儿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做泥瓦匠。他没读完初中就辍了学,离开娄底市新化县老家,跟着同村人进城打工,辗转于各个工地做砌筑,直到一位熟识的包工头推荐他去参加一个比赛。

后来,他拿到的奖项和荣誉越来越多,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成了知名国企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组长。

用周树春的一句话形容世赛,这是“一件改变命运的事情”。

#

技能人才日益受到重视

其实,随便问一个世赛参赛选手,他们都会思考关于未来、关于出路的事情。在调查报告的主观答题中,大部分选手工作后,对技能提升、学习交流的意愿都比较强烈,盼着能有机会参加对外交流学习,或得到技能提升培训。

说到对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参与调研的世赛选手中,55人从事技能竞赛工作,51人从事技术技能工作,27人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想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进一步参与对新选手的培养。

再往前走一走,就是国家级教练、专家组成员、专家组组长。比如赵脯菠,他现在不仅成了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焊工技师,还跟在周树春身边,担任了焊接项目的助理教练。

10年来,各省对世赛选手的职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不少培养和激励政策。国家也给予世赛选手重金奖励,以第45届世赛为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予金牌获得者奖励30万元,银牌奖励18万元,铜牌奖励12万元,并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有关高校保送录取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工作的通知》规定,凡在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世赛中获奖的中国国家代表队选手且符合条件者,具备保送至高校深造的资格。

邹彬发现,这类面向农民工、面向技术工人的比赛,这些年好像越来越多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了”。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日报、北青报、中青报)

本期编辑:甘皙 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