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分类发展,加快推动湖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黄京 通讯员 叶坤燚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以来,高校分类发展的话题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近日,由省教育厅指导、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湖南省高等教育热点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分类发展”为主题,省内外10位高水平专家学者围绕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人才分类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问题,为“云端”300多位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据悉,自2006年以来,围绕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省教科院已连续举办17届高等教育热点论坛。
图片
高校分类发展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希望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对我省如何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形成高校分类发展机制,如何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等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引导不同类别高校科学定位,不断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最终形成省域内多元高等教育格局。”会上,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石灯明指出,湖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1年达到57.32%,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然而,我省仍然面临高等教育结构亟需调整,多样化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格局亟需形成,高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亟需解决等问题和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刘奇军认为,确立多层次的办学定位,运用分类教育评价标准,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高校要强化功能定位和特色办学意识,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着力构建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形成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局面。刘奇军指出,我省在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的实际中,要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学科分类建设和人才分类培养,推进科研分类管理和教师分类发展,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体系,促进各类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会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介绍了上海市2008年以来探索高校科学定位和分类发展的历程。上海市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引导高校明确定位、聚焦内涵、注重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2015年,上海发布了《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科学规划上海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各类高校功能定位,开展分类管理和评价,不断优化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上海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和“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形成二维“十二宫格”分类发展体系。不断建立健全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增值评价和效益评价,形成各高校“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发展局面。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张珏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市面向2030年的高等教育布局规划,以及高校分类管理、人才分类培养和院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张珏指出,目前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形成依法确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发展结构以及高校科学定位的经验;通过地方立法,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立足自身定位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以及争创一流,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资源配置保障。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就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历史探索,高校分类发展的问题和障碍等内容与大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刘振天指出,趋同与攀比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出现了不同层次层级高校的趋同与攀比、不同类别的高校趋同化、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趋同化等现象。究其原因,有政策与资源驱动、观念与文化驱动、便捷性与经济成本以及评价驱动等方面的因素。
高校应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的分类培养要依托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廖湘阳教授认为,高等学校的分类具体通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体现出来,尤其是其学科专业结构和特色、行业背景,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制约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主要培养哪一类型的人才。
廖湘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国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79个,2021年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超330万,每年研究生招生数已超110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记者了解到,2022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想读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对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廖湘阳表示,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要加强研究生教育个体需求的引导和调控,同时也要看到生源构成差异化和动机多元化对研究生分类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生群体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有些学生读研究生并非就只是为了就业,而是纯粹出于精神性需求、追求美好生活”。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要与时俱进”,廖湘阳认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已经不再适应,分类本身首先要被突破,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有共同的要求,比如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担当等,分类培养要从先分类再培养转向在培养中分类,通过培养过程的多样化、开放性来培养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鼓励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特色发展
湖南大学教科院院长罗仲尤表示,学科交叉融合是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的重要源泉,实现初步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前沿式创新、颠覆性创新都离不开学科交叉。学科交叉不是随意的拼盘,而是学科特性的延展,真正的学术进步源于学科之间的融通化合产生的灵感和创新。
如何做好学科交叉融合?罗仲尤认为,高校层面要建立独立的实体交叉科研机构,改变以往分散在各院系的资源投入方式,集中资源重点支持战略性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同时,着力打创有效的交流平台,形成目标明确的学术共同体。此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学术生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学科特色发展是一流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应有之义。”长沙学院副校长张世英表示,我省开展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和支持高校按照不同类型找准发展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在不同类型中争创一流,同时引导和支持高校围绕学校学科特色,聚焦学科前沿,优化学科结构,带动学校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同时,各高校还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组织,通过大跨度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特色优势学科资源平台,打破壁垒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实行资源整合重组,建立学科的良性发展机制。
职业本科教育凸显本科教育特点
高等学校既有不同层次,又分不同类型。目前,“探索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改革,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我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社会经济的规律,以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三福表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按照本科办学规律和规范来办学。
李三福认为,办好高职本科要做到“讲学理、讲法理、讲知理”三讲,换言之,高职本科应该要凸显本科教育“知识性,学术性,思想文化性,社会性,创新性”五大特点,同时,要遵循国家有关本科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要依法依规办学治校;此外,还应该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完整的学科体系。
省教科院副院长杨敏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抓住了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发现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走出同质化误区,走上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专家所做报告突出了高校分类评价、学科分类建设、人才分类培养、高校分类管理等重点,对有效推动各类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高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和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审:黄京 二审:袁欣 三审: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