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首例:南医三院成功救治脊柱大块骨溶解症患者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沫依 薛仁政 通讯员 游华玲
脊柱大块骨溶解症也被业内形象地称为“鬼怪骨病、幽灵骨病、消失骨病”,极为罕见。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三院”)脊柱一科团队为确诊该病的23岁大学生小胡(化名)完成了脊柱矫形手术,目前,小胡的脊柱畸形得到良好纠正,准备出院后继续完成自己的考研计划。
脊柱大块骨溶解症在世界范围内罕见,据悉,全球近70年来只报告了约60例侵犯脊柱病例,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这也是华南地区的首例病例。
患者小胡在2019年体检时发现脊柱侧弯、驼背, 2020年7月起每天清晨都有眩晕和呕吐感,在当地医院检查了胃部、颈部、脑部等,未明确病因。
2022年上半年,小胡开始频繁出现胸闷症状,体力明显下降,即使每天睡10小时还是很困,后在几个月的求医过程中一直未明确病因,脊柱畸形也得不到纠正。
慕名来到南医三院后,脊柱外科一科副主任医师黄敏军为小胡做初步影像学检查后,发现小胡的脊椎骨大量消失,三维CT重建显示,小胡的脊柱连续9节椎骨被广泛破坏、严重畸形,椎骨、肋骨、胸壁均被广泛侵蚀、破坏,正常人脊椎附件骨厚度为5毫米左右,而小胡的不到1毫米,其中第8-9节胸椎已经出现了明显脱位、脊髓受压,若病情继续进展必然导致截瘫。
进一步检查发现,小胡有胸腔大量积液,这可能是引起他呕吐、嗜睡的原因,入院后进行胸腔穿刺引流,一次性引流积液达1.5L,粉红色的积液和病理诊断,证实了小胡还患有乳糜胸。
图片
CT检查提示广泛椎骨溶解消失
图片
磁共振检查提示广泛椎骨病变,脊髓受压
图片
小胡的胸腔穿刺引流液
查阅大量资料后,黄敏军察觉到小胡病情的复杂性,遂向医务科提出全院大会诊申请。
会诊由著名骨科学专家金大地教授主持,针对这一特殊病例,医务科组织了病理科、影像科、胸外科、骨肿瘤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呼吸内科等专家,先后为小胡进行了两次病理活检。
最终显示,小胡得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骨内淋巴管瘤病,这也是导致脊柱大块骨溶解症的根本原因,目前,医疗界对骨内淋巴管瘤病的认识和治疗仍非常有限。
从入院检查到最终确诊,黄敏军为小胡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手术进行脊柱矫形,以矫正脊柱畸形改善外观,稳定脊柱,防止畸形进展导致脊髓损伤和瘫痪;其次,用药物抑制骨内淋巴管增生,阻止脊椎骨继续溶解和乳糜胸进展,减少营养丢失和感染风险;再次,为小胡做基因检测,寻找病根并精准治疗。
在金大地教授坐镇指挥下,黄敏军和脊柱一科主任王亮为小胡进行手术。小胡的脊椎椎板被严重侵蚀变得极度菲薄,脊髓离皮肤只有1公分,稍有不慎可能导致脊髓神经被电刀灼伤导致瘫痪。
再加上小胡有多达9节胸椎骨被侵蚀,为了尽可能较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就要求在被严重侵蚀变形的脊椎骨上完成螺钉植入,在脊髓和大血管中间“走钢丝”。
不仅如此,脊柱截骨操作还要求医生胆大心细,要通过手术将被侵蚀造成的脊柱脱位畸形纠正,必须要在畸形最严重的部位完成脊柱四级截骨,且不能骚扰脊髓和神经,操作难度及风险极高。
在两位专家高超的技术和密切配合下,上述难点被逐一攻克,手术历时6个小时顺利完成,术后小胡顺利回到病房,脊柱畸形得到即刻完美矫正。
图片
黄敏军和王亮教授为小胡实施手术
据黄敏军介绍,脊柱大块骨溶解症合并乳糜胸的病例,治疗难度巨大,文献报道死亡率约50%。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今后还需要漫长的药物治疗及密切随访,该病尚无特效药。目前,小胡正在接受一种昂贵的药物治疗,希望控制由椎骨内淋巴管瘤增生造成的骨溶解,预计治疗周期较长、花费较大。
图片
手术前后外观对比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谭洁文
校对 | 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