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连接社区与公共生活”实践案例——小橡树幼儿园:打造0~99岁成长社区

引言
如何促进幼儿教育与社区、公共生活的连接?“奕20•学前教育未来视野”论坛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进行分享。本期将分享小橡树幼儿园打造0~99岁成长社区的创新实践案例。
来源|奕阳教育
作者|王甘,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
在城市公共生活重建中,学前教育与家长、社区有更高的联结度,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小橡树的跨越年龄、超越幼儿园的“0~99岁成长社区”是当代家园共建的创新实践典范。
2001年3月,小橡树幼儿园在北京开业,当时有3位老师6个小朋友。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今天的小橡树已发展成为一个0~99岁的成长社区,包括:
小橡树亲子园,在这里,0~3岁儿童与看护人共同参与艺术综合课程活动;
小橡树幼儿园,为北京200多个家庭提供3~6岁创新幼儿教育;
小橡树家长校友会,带动小橡树毕业生家庭开展多种公益活动;
小橡树艺术社区和学习共同体,具体有小校友艺术团、小校友戏剧社、家长合唱团、家长非洲鼓队、家长舞蹈队、家长戏剧社、家长摄影社、健走群等;
小橡树儿童发展中心,是校友和家长创办公益项目、开展公益活动的平台。
图片
0~99岁成长社区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从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我为给自己的孩子寻找理想的托幼机构,走访了多家幼儿园,却发现大多存在以下问题:太多的纪律管束,太少的选择机会;过于强调认知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均衡发展;家长参与非常有限。由此,我萌生了自己办幼儿园的想法,并开始参加新型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专业培训。
2001年3月,小橡树幼儿园诞生于北京亚运村一套四居室公寓里。因为是海归创业,所以最初主要服务于海归家庭,小橡树得到了北京市和朝阳区教委的支持和批准。刚开办时只有6个孩子。渐渐地,小橡树吸引了越来越多有着相同教育理念的家庭加入,园所逐渐扩大。为保持独立性,小橡树拒绝了大资本投入。
2003年4月,当时的十几位家长入股小橡树幼儿园,还有人进入管理层,我们成立了公司,作为举办方,确立了幼儿园的非营利性质。大家共同的愿望就是为孩子们办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2004年3月,小橡树与北京市政一公司合作,迁入西坝河园址。
现在小橡树幼儿园有11个班,其中3个大班,8个混龄班。小橡树采用保教合一的方式,一个班有18~20名幼儿,配备3~4名老师。
01
与家庭共同构建信任、成长社区
小橡树是一家家长创办、管理的幼儿园,秉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我们在全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情商教育等多种实践。而在贯彻这些教育理念时,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与家庭共建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社区。
创业之初我们就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幼儿园和家长之间有着微妙的不信任关系。家长批评老师不关心孩子,缺乏服务意识,对新教育理念不了解、不关注,而老师觉得家长过度要求个别关注、过度保护,维权意识强,难以沟通。
这种家园关系产生的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后新理念的引入,家长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升;独生子女政策和学前教育市场化带来的焦虑感上升;父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参与子女教育,却不了解业内结构化限制因素(如师幼比、工作时长、工作状态等);而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精力有限,普遍缺乏沟通能力培训和有效途径。
对此,小橡树做了以下几项工作:改变和创新幼儿园工作方法,重视家长参与,共建信任社区。这些都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前提。
首先,强调家园信任对贯彻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工作中时刻考虑家长的感受和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完成建立信任的工作任务,组织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
其次,以服务为引领,通过为儿童家庭提供优质服务来贯彻教育理念,同时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的处境。
再次,创造多种途径提高在园儿童家长和家长校友的参与度,共建信任社区与成长社区。
建立家园信任需要结构化支持。我们努力提高师幼比,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沟通,并且通过大量培训,让教师掌握沟通方法。比如,我们正确地确立了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是教育的挑剔者和批评者,而是教育的合作者,使教师不惧怕与家长沟通,而是通过主动与家长沟通,推动家园双方多方面地深入了解儿童,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
家园共育方面,也需要不断尝试和创新。如新生入园是双方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小橡树有自己独特的新生入园制度,让家长和儿童都提前对幼儿园有所了解。
新生入园前有三次家长会,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介绍如何陪新生入园以及幼儿园的各项制度;与各班家长代表见面,组建本班微信群;同时,各类家长社团也会邀请新家长加入,老家长们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回头看当初的焦虑,传承小橡树校友会教育的智慧”。
孩子们会提前观看班级老师的视频,熟悉老师。老师也会讨论新生入园登记表和新生访谈内容,熟悉即将进班的孩子。新生入园时,小橡树给予孩子充足的缓冲时间,鼓励家长陪伴适应。这一入园制度使孩子在家长陪伴下初步了解新环境,也使家长与幼儿园开始建立最初的信任。
园务方面的一些决策,有时会出现两难选择:在给儿童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如环境整修、雾霾天外出活动等。如果家园双方没有建立信任,不能达成共识,幼儿园就可能陷入举步维艰、动辄得咎的困境。
通过多年实践,小橡树在重大决策方面,形成了积极吸纳家长共同参与决策的方法。首先,幼儿园充分调研形成初步备选方案,然后与家长代表开会共同协商。事实证明,吸纳家长有序参与,在协商中双方换位思考坦诚交流,往往能得出比最初双方自己单独设想更优的方案。
例如,在雾霾多发的情况下,什么时候必须取消户外活动,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户外活动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但是如果雾霾严重,则可能损害儿童健康。判断雾霾是否严重,需要有共同认可的客观标准。通过与家长代表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当大家共同认可的信息源发布的PM2.5数值达到一定数值时,幼儿园便取消户外活动。
讨论中家长发现幼儿园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学习、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非常专业,便提出,在一定数值范围内,由幼儿园自主决定能否开展户外活动。幼儿园在得到家长的信任后,可能获得更大的决策空间。
家长参与决策,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参与者有公民素养,不是只为个人或者小集团谋取利益,而是从所有儿童的共同利益出发,理性交流。小橡树这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固然得益于家长文化素养、公民素养比较高,但更重要的是,小橡树注重社区建设和积极风气的养成。
在吸纳家长参与决策的过程中,一些善于理性思考、有奉献精神、有担当的家长代表脱颖而出,他们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逐步成为家长社区的带头人。这些家长社区的带头人与小橡树一起,共同打造了小橡树的0~99岁成长社区。
小橡树的家长合唱团、家长非洲鼓队、家长舞蹈队、家长戏剧社等艺术社团,都是由这样的家长领袖和义工来组织安排的。家长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把艺术社团活动办得红红火火。在家长艺术社团里,成员们学习合唱、非洲鼓、舞蹈、戏剧,提升了音乐和表演能力。有的家长甚至学会了读谱和视唱,与孩子共同成长,非常有成就感。
图片
家长非洲鼓队
家长艺术社团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难得的机会,把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聚集到了一起,拓宽了家长之间的接触面,提供了家长之间宝贵的同伴教育机会。大家的孩子年龄不同,从幼儿到大学生都有。
尽管小橡树校友会的各种活动和沙龙也提供了不少机会,使得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有机会一起交流,但艺术社团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帮助成员发展了更多的友谊,提供了宝贵的同伴教育经验。很多儿童共性问题,从情绪问题到幼升小,从择校到出国,新手家长都可以跟资深家长讨论。
图片
小橡树家长社团的类型分层
家长社团活动也增进了家长与园所之间的信任关系。家园双方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相互了解的机会。例如在演出活动中,艺术团的家长不仅从台下走到了台上,还走到了台后,了解到更多工作细节,发现了更多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对管理流程也有了更多了解,看到了以前疑惑或者担心的问题哪些被考虑、被解决了,哪些受环境条件限制无法解决,对园所开展活动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而家长团员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园所对家长们的了解也更深入,家长的努力带来很多感动,使得园所与家长们的沟通更顺畅。
02
与孩子、家长共建儿童发展中心公益平台
从成立之初起,小橡树就重视参与公益活动。多年来,小橡树开展了帮助流动子弟幼儿园的员工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创办了助力乡村幼儿教师的公益机构,并在国内首开亲子慈善活动风气之先河。
从创办的第一年起,小橡树每年都举办岁末慈善义演,孩子们做饰品、饼干义卖,捐款帮助福利院的孤儿做康复手术,已经成为传统。后来,家长们成立了校友会,组织小校友们(幼儿在毕业之后,作为校友可以回到幼儿园参加一些活动)去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到博物馆做小讲解员,在社区为流动子弟开办免费的英语阅读课。
以此作为基础,小橡树成立了公益平台——儿童发展中心,支持家长和长大的小校友们创办自己的公益项目,如社区英文图书馆项目、社区羽毛球培训项目、公益咖啡馆项目、流动子弟夏令营等。儿童发展中心也带领校友家庭赴偏远乡村支持基层幼儿园建立图书室,开展阅读活动和艺术活动;多次开展公益行走活动,为助力乡村教育项目筹款;联合小橡树校友家长主动发起募捐,为湖北省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捐赠医疗物资等。
图片
小校友赴偏远乡村幼儿园建图书室,开展阅读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提倡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谐共处,相互关心和理解支持。有的家长说,这是自己离开大学后,第一次有机会参与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有强烈的满足感。自我完善与社区的改善融为一体,弘扬了向善向上的正气。
图片
家长参与公益行走,募集善款,助力乡村教育
03
关于打造0~99岁成长社区的思考
小橡树的家长社区给成员们带来很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少家长说,感觉在幼儿园里,不光孩子玩得开心,而且自己也玩得非常开心。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打造的过程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如果我们不把社区营建作为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将其视为教育理想、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家长、社区共同“花精力、建规则、建文化”,那么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
图片
本文原载于《当代学前教育:多元而具创造力的教育生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