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东北,到底什么样?

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在家上土炕,出门拉雪橇......外地人对于东北,恨不得「衣食住行」样样都有一个标签。有些可能会让大家会心一笑,有些是真的很离谱!

充斥着「刻板印象」的东北真的亟需被打破单一的地域叙事,今天地理君就带大家重新认识这片丰富多样且充满魅力的「立体东北」。

01

基础篇:如果这都能误会的话

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哪是哪?

在大众眼中,东北的「文化个性之突出,地域色彩之鲜明,存在感之强」是拔类超群的。不过,我们常说的“东北”通常是在说“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东北地区”除了东北三省之外,还有海南(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地区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图源:标准地图服务系统

虽然很多人说起来东北的特产、方言、小品、明星嘎嘎厉害,但你要问具体这些人/物都是具体哪个省的,他们还真不一定能说出来。

比如,10秒内请回答!

1

现在东北三省的省会是哪三个?

A.哈尔滨 大连 吉林

B.哈尔滨 沈阳 大连

C.哈尔滨 长春 沈阳

D.长春 吉林 沈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东北三省在外地人眼中除了存在感强,一体感也很强与之带来的困境在于:很多人说不上来东北三省的省会到底是哪三个城市,知道了哪三个城市又不知道分别对应的是哪个省。

这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就数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地理君想对「知道吉林省还有吉林市」的朋友们说:你们已经很不错了,但吉林省的省会真不是吉林市!)

虽然很多人一时之间难说出东北三省的省会,但是这三个城市各有千秋:

沈水之北谓之「沈阳」,被历史学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有大都风范;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

多重名片数「长春」,说起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一汽,一波接一波回忆杀给长春加了层如梦似梦的滤镜;

「哈尔滨」,俄式艺术风格浓缩在中央大街的建筑群,中外艺术家的旋律与歌声萦绕其中,这是站在交叉路口的浪漫主义。

啊对了,齐齐哈尔不在内蒙古,佳木斯也不在新疆,它们也都是黑龙江的城市哦~

佳木斯市抚远东极广场日出

东北,不止冰雪

东北地域辽阔,就知道一个冰雪大世界是真的有点“屯”了。除了名头最响亮的长白山和黑龙江,整个东北地区中部是广阔平原,平原三面环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分别在东、北、西三个方向。得益于此,东北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重点林区最集中的地区。

打破传统地图的惯例,从北向南观察东北:平时极易因为地处边疆被忽略的山峦、大河等都显现出来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10期

 制图/蔡博峰

除了山林林,还有水灵灵。黑龙江是我国第三大江,中国领土的最北点与最东点都由它创造,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松花江、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湿地秋景

此外,还有在长白山深处的鸭绿江与图们江;因火山而生的五大连池与镜泊湖;还有娓娓道出天地自然的哈拉哈河与额尔古纳河......

 图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风景区,鸭绿江口是中国漫长海岸线的起点,它是海岸线的“0公里”,中国的海岸线由此开始。

大家常常觉得南方城市花草树木繁盛,其实东北三省也不乏园林城市。比如,长春有着“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也是全国最早提出“森林城”建设理念的城市,俯瞰长春市,可谓“林中有座城,城中有森林”

长春净月潭森林公园秋景

大连市的绿化,也一直在中国各城市中居于翘楚地位,绿化覆盖率达45.42%,被誉为“中国的世界花园城市”。

与大连同处于辽东半岛的盘锦,则是拥有“世界第一”的超大苇田和一望无垠的红海滩。

红海滩生长的碱蓬草,每年四月长出地面,从嫩红逐渐转深,到十月间则是把秋天的美艳推到极致。

所以,东北真的不是贫寒之地,也并非只有冰封雪冻之时值得一来。相反,这里美景遍地,物华天宝,只要靠近这片土地,就能颠覆对它的种种认知。

02

气候篇:东北不是北极

东北人也过夏天

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以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漫长。

所以,东北三省大多数地方是有夏天的,吉林省和辽宁省夏季平均气温均超过23℃,最北边的黑龙江省平均气温也大于20℃。

 滑动查看全国七、八月平均气温

(左为七月,右为八月)

图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只有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属于寒温带,是“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气候类型。

况且,中国最冷的地方也不在东三省,“冷极”也不等同于“北极”。中国最北的村庄在黑龙江省的北极村,不过“冷极”实际上是根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

由于根河境内的奥克里堆山是大兴安岭北部的最高峰,海拔高,直接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而且,这里还存在“不冻河”,凭借丰富的地热资源,不论气温多低,大雪纷飞,河水也不结冰。而不冻河的汽化则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了气温的进一步下降。

不冻河的“汽化”景象

东北冬天还需要冰箱吗

东北的冬天确实寒冷且漫长,一般在10月下旬东北大部就进入冬天了,如果这时候遇上比较强的冷空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部会飘起第一场雪。

全国常年初霜冻进程图

图源:中国天气网

以黑龙江哈尔滨为例,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5℃ ~ -14℃,而冰箱冷冻层的温度一般在-18℃。在东北,确实可以冰箱装不下的东西直接丢到阳台上冻着。

东北冬季的水产市场也是相当硬核,把鱼按大小分类插在雪地里直接卖冻鱼。

虽说如此,东北的冬天当然还用冰箱一是,虽然室外温度低,但室内供暖是真的热;二是,这冰箱的保鲜功能也不仅是因为温度低啊;三是,这放室外,多少是有浮尘和细菌,所以现在东北老铁们能放进冰箱的东西还是不劳烦大自然了。

冰箱不够放的话,饺子包好直接拿室外速冻其实也行

图源:电视剧《人世间》

冰天雪地之间,大自然还赐予东北一口冬日的清甜——冻梨。低温使梨中的酚类物质被破坏,梨肉变甘甜,放凉水中解冻后的冻梨,咬破表皮吮吸果味浓郁的梨汁,暖气屋里吃水果冰沙的感觉,谁懂!不过在东北的农贸市场不仅能看到冻梨,还有冻柿子、冻苹果、冻山楂......以及直接室外摆摊卖的雪糕。

东北人:我不是真正的抗冻

北方以为南方不冷,南方以为北方不怕冷。抗冻,可以算是南方人对东北人最大的误解。毕竟东北人冬天吃雪糕都不在话下,零下三十度还要出门堆雪人打雪仗,南方的冬天对东北人来说算个啥?

事实上......据东北代表团发言,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一件厚羽绒服就能解决的事;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多还是冷,好不容易回到室内吧,发现压根捂不热简直透心凉。最重要的是,咱东北室内暖气足啊!

03

方言篇:平平无奇的幽默小天才

“普通”的东北话

东北人都很坚定自己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是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东北话。这时候东北人都会委屈巴巴地说:“你咋听出来的,我也妹有口音啊。” 这就很神奇了,为什么东北话明明很接近普通话,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自带口音的标识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件事,清代统治者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按理说这东北话应该是满语才对,怎么能是汉语方言呢?

清朝初期的东北地区确实是以满语为主要语言,那时的东北汉族人口少。等到了顺治时期,不少汉人到东北地区开垦谋生,还有许多中原的文人墨客被贬谪到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大幅增加,汉语在东北地区逐渐成了强势语言。

后来乾隆至道光年间,又往黑龙江“送”来了5000多户八旗子弟,本意是想守护东北的满族初心,结果这些八旗子弟一张口就是京片子,就这样东北话中也有了北京话的影子。

辽宁省博物馆满族八旗的服饰

满族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而北京话其实也受到了东北话的影响,1644年清兵入关,近百万东北人口随皇帝一同迁入京畿,他们和北京城原有的人口交流融合,渐渐地形成了北京官话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话又与东北话互相影响,由此可知,东北话与普通话本就有着“同根生”的亲缘关系。

这是东北话“普通”的原因,那东北话“不普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流放之人,流民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交流的方便,必然会将原本汉语言中过于繁杂的声母、韵母简化,而更加复杂的入声则在简之又简中慢慢消失了

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分不清r和y

另一方面是移民带来的影响,19世纪大量山东、河北人为了躲避天灾和战乱来到东北谋生,也就是“闯关东”。闯关东促进了今天东北话的成型,很多词汇与河北、山东方言都有共同之处。比如在东北,来客人了会说来客(qiě)了,其实就是源自于山东方言。

“闯关东”迁移路线示意图

图源: 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10期

供图/范立君

所以其实今天的东北官话融合了北京话、山东话与河北话,还有少数民族语言和外来语。

东北话竟然不一样

在不少人眼里,东北地区说的东北话都是一样的。但其实还是有些或大或小的区别,像辽西部分地区的口音接近河北,辽东部分地区的口音接近山东。只不过整体来看相差并不大,并不会出现江浙那种“十里不同音”的现象。

说起方言,那可是大有学问。汉语有七大方言,每种方言又可再往下划分片区。比如官话,又因地域分成北京官话、东北官话等。东北官话再继续分成黑松片、哈阜片、吉沈片,片下再有小片,不同片的东北话和口音都有差别。

 东北地区主要说的官话,

及下面所分的片和小片

东北地区主要说的官话是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亲切点形容这两种官话就是“大碴子味”和“海蛎子味”「东北官话」分布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东三省。「胶辽官话」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例如大连、丹东,以及黑龙江的虎林、抚远。

东北官话分布图

图源:博物 2017年07期

胶辽官话的分布也是受到了移民的影响。清朝前中期,山东的胶东人移民到辽东半岛,把胶东话带到了大连至丹东沿海一带,而胶东话在发展中也慢慢与东北话融合,形成了胶辽官话」。用“海蛎子味”形容这一片口音最准确不过了。

04

饮食篇:咱东北菜讲究着呢

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行的东北菜多为铁锅炖,或是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这类“硬菜”,硬菜似乎成为东北菜的代名词,酱香咸鲜、量大豪迈、简单直接仿佛是东北菜的通用特点。其实,这片辽阔且富饶的黑土地所孕育的美食远比想象的精彩。

是甜甜的东北菜一枚呀

要说制作考究又流行广的东北菜代表,第一个提名酸甜焦脆的「锅包肉」。锅包肉的创制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哈尔滨道台府的一位官厨郑兴文,为了让菜品适应外宾的口味,将咸口的焦炒肉片改成酸甜口味并搭配时令水果,取名“锅爆肉”,后来因外国人发音习惯,久而久之,便成了现在的“锅包肉”。

流传至今,锅包肉也有了不同的派别:一类是哈尔滨的老式糖醋锅包肉,酱汁以醋精和白糖为基调;另一类则是辽宁的新式锅包肉,用番茄酱调汁,被锅包肉原教主义视为锅包肉的“逆子”。

老式糖醋锅包肉

有“东北马卡龙”之称的「雪衣豆沙」,是大快朵颐后的餐后甜点,也是东北大厨的噩梦(打蛋器出现之前)。雪衣豆沙的“雪衣”是将鸡蛋清打发,再把豆沙馅裹上蛋泡糊/高丽糊,下锅油炸后撒上白糖,食材简单却费时费功夫

东北女士菜:雪衣豆沙

(也叫雪绵豆沙、美丽豆沙)

这食材,米其林看了都直呼高级!

东北有广博的美食文化,在食材这条赛道上,山珍、海味样样拿得出手。「辽河口渔家菜」近年来大出风头,不仅是省级非遗美食,还成为了全球首家米其林东北菜。

图为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

冬季休渔期之后的开海仪式,

二界沟渔村也是渤海辽东湾的核心产地。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08期

摄影/赵振民

辽东湾,地处辽东半岛以西的海域,也是中国最靠北的一片海湾。由于水温较低,生活在辽东湾海底和礁石上的海产生长缓慢,也因此体内积累较多氨基酸、多糖等营养物质,味道鲜美。

海参、海胆、梭子蟹、鲍鱼都是辽东湾的招牌海鲜,《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辽东湾海参“质地尤好”的记载。而且鲍鱼和海胆的品质尤其依赖水温,这里近似于封闭性内海,洋流少而微弱,年均10℃的水温最适宜它们生长。

辽东湾区域的特色海鲜:这里出产的“光棘球海胆”和“皱纹盘鲍”个头大、品质佳

图源:博物 2014年08月

长白山的广袤森林,是东北山珍的“聚宝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长白山多样的特殊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资源量十分巨大。

长白山山珍资源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04期

据统计,长白山区共有700余种可食用植物,随着季节更替,轮番上阵。春天是摘山野菜的季节,初夏5月则是蕨类植物登场,6月是五神奇蘑菇的舞台......绝大多数食用植物在山坡、林缘、草地、沟谷等处自生自长,既天然无公害又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长白山可生食用野生植物垂直分布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04期

绘图/苏超

论玩花样,是分子料理的祖宗

分子料理,是将食物的味觉以分子为单位进行处理和呈现,打破食材本身的模样,解构重组,以至所食非所见。通俗点解释就是通过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制造出奇异形状来欺骗食客视觉。

胶凝作用、乳化作用、晶球化反应、异构化反应、液态氮以及低温烹调等技术,都是分子料理的特色。

听起来是不太好理解,但用东北菜来打开分子料理,你可能就懂了。比如说,有透明感和爽滑弹糯的东北冷盘——「皮冻」。

你再看这道「拔丝一切」,蔗糖晶体高温加热后,包裹在炸过的地瓜/山药/香蕉上表面,还有丝丝缠绕的结构感,emm......怎么不算是异构化反应后的分子料理呢?

虽然东北菜有精致做法,也有山珍海味,但对更多东北人来说离开家乡想念的就是——把万物都包容下来的简单烹饪,毕竟寻常菜肴才能让人记住一片土地。

漫长而寒冷的黑土地上却塑造出了

最热情率真的东北人,

只要来到这片土地,

看到不同的景色、丰富的文化、复杂的人群,

就会发现固化的“东北印象”之外,

是真的很精彩!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武业沛,李光杰.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对东北方言形成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07):67-70.

[2]徐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方言探究与保护——以东北方言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2(07):57-59.

[3]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03):172-181.

[4]贾秀春.东北地区语言接触类型与演化机制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5):134-137.

[5]王临惠.再论胶辽官话的形成与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2):119-125

[6]尹英杰,郑树国.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解析老厨家的“锅包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05):100-102.

[7]王好猎. 天食·地食. 人民文学. 2019(5)

[8]东北菜才是分子料理的祖宗. 福桃九分饱. 2021-04-12

[9]东北菜只分两种:硬菜,和女士菜!地道风物. 2020-11-23

[10]长春,林中有座城,城中有森林. 吉林日报. 2020-07-01

[11]美丽大连 中国的世界花园城市. 中国日报网. 2017-12-18

[12]马秋芬. 三城怀旧 东北的光荣与伤痛. 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10月

[13]向阳, 鞠靖.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谁更接近“新天府”?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01月

[14]菡榭. 中华海鲜地图之渤海与黄海. 博物. 2014年08月

[15]阮任艺. 长白山山珍 大山最美味的馈赠. 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04月

[16]黄世明. 闯关东重组近代东北. 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10期

[17]杨睿. 东北话:“笑”出一个东北. 中华遗产 2017年07期

[18]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人民政府官网

[19]辽宁省气象局2020年辽宁省气候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