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共同富裕篇》:讲好新时代共富故事的文艺新范本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近期播出的浙江卫视《奔跑吧·共同富裕篇》,就通过兄弟团的浙江、福建两地之行,展现出各地群众在政府的带领下因地制宜谋发展、奔赴共同富裕的美好场景。
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筑起共富之路
我国广大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决定了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当地的资源、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在《奔跑吧·共同富裕篇》中可以看到,浙江、福建两地走出了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小吃撬动百亿产业的两条差异化路径。
从2021年至今,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已一年有余,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兄弟团以旅游体验的形式走进浙江建德、淳安两地,在农业科技化的大同镇、数字化的未来乡村之江村等实地探索。大同镇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利用无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实现自动化的同时保障了高产;500亩的草莓大棚全部应用上先进的悬空式草莓栽培技术,生动诠释着何为科技兴农。之江村则是未来城乡建设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样本,兄弟团来到“乡村CBD”黄饶乡集,了解到便捷实惠的智慧医疗系统、无人超市等数字化基建,数字化管理下的“数智之江”和 “未来乡村”九大场景,带领观众感受充满未来感的新农村面貌。
图片
科技是助力浙江人民实现共富梦想的燃料,小吃产业则是撬动福建三明经济的重要支点。兄弟团来到沙县小吃的发源地三明市沙县区,以劳动者的视角深入了解沙县小吃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并对一间沙县小吃店从筹备到经营的全过程进行了沉浸式体验。上世纪90年代俞邦村村民外出经营沙县小吃成功致富后,当地就通过成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建设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推动小吃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发展。如今沙县小吃已经成为当地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支撑,年营业额超50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
图片
在国家向共同富裕奋进的时代节点,节目从兄弟团的视角出发,将共富大场景下浙江、福建的多维发展呈现在观众面前,以饱含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新时代“共富图”点亮观众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生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个体奋斗推动集体共富
回顾本季节目,《奔跑吧·共同富裕篇》展现了浙江、福建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探路成果,这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经验也具备一些共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节目中可以看到,浙江、福建两地人民和政府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都极为注重生态保护建设,将秀丽山水与深厚历史底蕴相结合,深化文旅融合格局。
图片
比如淳安对千岛湖的生态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开发,举办环千岛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依托美景发展民宿和观光经济,形成全域旅游格局,以高质量生态游促进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三明市泰宁县崇际村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绘画写生、艺术创作的热门佳地,当地积极完善写生基础配套设施,打造餐饮、住宿、休闲游玩“一条龙”写生服务,为山村带来蓬勃生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浙江、福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拼搏奋斗创造出的共同价值。首期节目通过建德“新安江好汉卡”的收集过程,将新时代下生动丰富的新农形象呈现在更多人面前。他们当中有创意开发农产品的农创产品设计师,为乡亲带来创新思维、普及先进技术的创业者,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三明市,沙县店主勤勤恳恳、早出晚归,每份保质保量的小吃背后,都是辛勤劳作的努力和汗水。比如包扁肉的手法颇有讲究,师傅看似简单的一掐,兄弟团却需要反复练习才勉强成型。通过展现俞邦村民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艰辛创业到如今经营小吃店的历程,节目传递出沙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
图片
从各地人民和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的切口入手,《奔跑吧·共同富裕篇》不仅聚焦共富成果的展现,更让共富路上的普通建设者们走到台前,突出他们干事创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可以说节目做到了将人文关怀与时代特征结合,凝聚观众、引发大众共鸣,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优秀之作。
2022年12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奔跑吧·共同富裕篇〉:讲好新时代共富故事的文艺新范本》
图片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