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把350㎡的家,建造成当年的约会地

图片
2022年世界建筑节年度建筑名单公布,
高雄郊区的一栋“毛坯房”,
意外入围了这一建筑界举足轻重的大奖。
图片
设计师赖建志却是“野路子”出身:
只上过3个月大学便辍学,
却在30岁靠着在工地打拼,自学成才。
房子既像美术馆,又是个图书馆——
这是屋主夫妇提出的:
想把家造成当年两人约会常去的地方的样子,
“多想想对方的好,日子才能好。”
图片
3层的建筑像一个巨大的清水混凝土盒子,
外观满是几何元素:三角形、矩形、半圆……
室内有一个通高3层的图书馆。
12月,一条远程连线屋主夫妇和设计师,
聊了聊疫情期间在这生活的体验。
撰文:游威玲
责编:陈子文
图片
图片
屋主郭家夫妇
2022年夏天,设计师赖建志收到了一份特别通知,他设计建造的高雄郭宅,入围了世界建筑节2022年年度建筑大奖。
这个家历时5年建成,本就不易,意外入围,让设计师和屋主夫妻俩都十分欣喜。
图片
赖建志在施工中的郭宅,非科班出身的他,于36岁在屏东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和建造团队
尤其对赖建志来说,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这是他第一次受到国际建筑界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盛事的垂青。
他的建筑设计生涯始于30岁,此前20多年的人生,仅仅念了3个月大学就退学帮家人还债,卖过电脑,做过猪饲料业务员。
30岁,家中的债务还清,他的人生得以重启,可以考虑为自己而活,真正地“立业”:找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
图片
郭宅由一栋占地90m[gf]b2[/gf]、三层楼高的长方形盒子和南侧单独一间的80m[gf]b2[/gf]的祖堂构成
在书店意外读到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故事,启发了他。安藤忠雄一生未受过正统的建筑学教育,29岁开始自学,最终成为建筑界举足轻重的大师。
赖建志决心追随他的步伐,从工地助理开始,5年磨练后,他在36岁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立足点是“懂设计的不一定能建造,能建造的人却不一定会设计。”
和偶像安藤忠雄一样,赖建志也喜欢用清水混凝土,而且他自己养施工师傅。
图片
郭家在正对祖堂不远的院子里,挖了一个浅浅池塘
成立公司不久后,他遇到了郭明哲、曾宇君夫妇。2016年,当时37岁的郭明哲在高雄买了一块宅基地建房,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我们想要一个像美术馆、图书馆一样的家,还要有一个祖堂。”
郭明哲从事外贸行业,多年打拼,也意味着“多年离家”,如今想要“安家”,遇到一个努力“立业”的赖建志,两人一拍即合。
图片
图片
历经5年,最终实现了“像美术馆、图书馆一样的家”
作为甲方,郭家的需求乍听明确,细品却又太过抽象。赖建志的第一反应是:那究竟是个啥?图书馆、美术馆空间大家都熟,合在一起的家,该是什么样子?
细问后得知,夫妇俩是在图书馆偶遇相识的,两人都喜欢看建筑和展览,相知相恋,美术馆、图书馆是他们最常去的约会之地,凝聚了许多美好回忆。
“想要一个好看的家,而过往的经验里,美术馆、图书馆就是好看的。”
图片
郭明哲、曾宇君夫妇在自家三楼的空中天桥
郭明哲有意把完工日期定在了2月14日——他和太太确定关系的纪念日。“我觉得这样的家,可以唤起那些我们在一起的美好回忆,不如意事常八九,常想一二、不想八九。婚姻生活充满了琐碎的日常,也会有口角,碰到不开心,多想想对方的好,日子才能好。”
2021年春节期间,一家四口搬了进来。整栋住宅共有350㎡,花费合约910万人民币。
图片
赖建志请郭明哲夫妻俩列了一张“美丽建筑”的清单,距离近的,就逐个拜访,包括两人相识相恋的高雄图书馆。
图片
郭家夫妇在高雄市立图书馆相识,赖建志亲自走访了这间图书馆,远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则是郭家夫妇给的重要参考之一,图书馆顶部5层犹如迷宫盒子的书廊大厅是其标志
图片
美秀美术馆位于日本滋贺县的原始山林间,由知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彷佛一座隐于深山的桃花源 图源:美秀美术馆
图片
直岛地中美术馆,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随着日照变化,地下展厅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图源:benesse-artsite.jp
由于宅基地就是一个长方形,赖建志将房子的基本形态设定为长方形,短边朝外,出家门左右看,两边都还有大量空旷的空间。
总共3层楼,形成了一个灰色的清水混凝土盒子。这个外形独特的家,一开始也意外地“吓退”周围的邻居,因为和周边的房子都不大一样,又很考究。
图片
北侧立面开窗多为矩形
清水混凝土方盒子的每个面,都藏着设计,通过外立面的开窗,就能大致分辨基本的入口、南北面。
北侧开窗,基本是矩形,大小不一,像是一个个方块随机分布。南侧的开窗则普遍比较大,半圆、三角、矩形的都有。
图片
入口上方,三楼有一座天桥
西侧底部,像是对着方盒子一角斜切了一刀,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豁口”,郭家的主要出入口,就是这里。
图片
从三楼内部看北面的开窗
开窗最小的是北面,北墙的总面积178m[gf]b2[/gf],总开窗仅有6.5m[gf]b2[/gf],一扇从1楼开到3楼的细长条窗,而主要采光的任务,落在了屋顶的天窗。
图片
郭宅两处紧挨的屋顶天窗,西侧为入口处提供采光,南侧的开窗之下,是全屋的核心——图书馆
图片
图片
屋顶天窗之下,是个三层楼高的挑空空间,整层的书架和楼梯分布在“光之天井”的两端
在两处大的天窗采光之下,也诞生了这个家的图书馆空间。在长条形的中央,设计师挖了高达11米、共三层高的挑空空间,阳光从屋顶一路照射到一楼。“光之屋顶”的下方,是三层图书馆。楼梯和书架都沿着这个天井分布。
图片
一楼进门后,电视机柜后就是小书房
图片
楼梯转角靠墙一侧放了书架,可以随时坐在楼梯上看书
从1楼上3楼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抽出一本书,坐在楼梯,或在就近的凳子上坐着,或者去稍远的阅读沙发区。
与阅读相关的翻找、寻觅,多种形式的停留,是这个家每位到访者都惊叹不已的体验。
“哪怕不做什么,看着阳光斜照,体会在清水混凝土墙上的光影流变,也很美。”郭明哲说。
图片
2、3楼都围绕图书馆展开,卧室区被放在了侧边
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郭明哲对设计师的要求是“着重考虑公共空间,卧室只是睡觉,可以放在侧边”。多年奔波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他希望和家人多在一起、多互动,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他恨不得家人们时刻粘在一起。
从这点出发,便可以理解郭家无处不在的可陪伴空间。那些稀松平常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常,被郭明哲在采访中一再当作至宝提及。
图片
最让他安心的场景,是他自己坐在一楼的书房,或工作或看书,女儿躲在一旁的洞穴玩,一扇弧形的混凝土墙屏风之外,妻子正在厨房做饭,大儿子在游戏房玩耍。一家四口,各自在自己的世界忙碌,但一抬眼、一声唤,便可以得到家人的回应和帮助。
图片
二楼,孩子玩滑梯,大人则可以在近旁的座椅区坐下看书
在二楼滑梯的一侧,设计了阅读沙发座椅,家中几乎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同一个思路,孩子在玩的时候,家人可以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偶尔看顾,各安其所。
2021年搬入后,因为疫情,大人居家办公,小孩时不时得在家上网课。不怎么外出的这两年,他们一起分担家务,一起陪两个孩子玩耍。
“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郭明哲的感受是,疫情像是一个强大的外力,将他们一家牢牢束在一起。
图片
上到三层,左手边是天桥,右转可以到阅读区,疫情期间,郭明哲在家办公多,工作和开会的场地,可以随心情和光影而变
图片
图片
天桥的光影
唯一的独处空间在三楼,在入口处的上方的空中天桥,“如果想呼吸新鲜空间,转换心情,我就去天桥。”在这里,他抬头可以看到天空,低头可以看到阳光在建筑表面滑过,透过一侧的三角形开口,可以看到院子里的祖堂。
图片
图片
祖堂和主屋的相连处,建了一个小凉亭,沿着每日祭拜的路线,还设了一个沙坑,这是郭明哲童年时期最爱的游戏,如今也是自己孩子们的最爱
“往回看的话,其实你会发现童年的时候是最快乐的,那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最初选定这片土地造一个家,郭明哲说是因为和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外婆家很相似,大片的田野可以让他自由奔跑,因此,家中没有砌硬质围墙,以让孩子没有约束感为第一。
图片
清水混凝土的滑梯,考虑安全,孩子们要从二楼的地面先爬上滑梯顶部,再原路滑下
他在二楼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大型滑梯。“无论刮风下雨,不管四季变化,孩子都可以随时滑滑梯,完全不需要受到约束。”
也是因为希望孩子没有约束感,他和设计师把祖堂放在了院中,“一般会放在三楼,最高、最亮。但是这个空间是需要肃穆安静的氛围,孩子们还爱闹、爱笑,我不希望孩子一走到这,就要被规训轻手轻脚,噤若寒蝉,虽然他们也做不到就是了。”
图片
郭家的每日功课——拜拜,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孝敬长辈、常怀感恩之心,也是他想要传给下一代的“财富”
他每天起床都要走到院子里,去祖堂拜拜。这是之前住在高层住宅的遗憾,无法烧香,更无法在重大日子举办祭奠。
小时候对祭拜最大的印象,是可以吃鸡腿,在艰难时节,食物的记忆和慎终追远,印刻在郭明哲的脑海中。
“等到这个年纪,突然对那些仪礼,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我觉得那些仪式,教会我什么是孝顺,要对长辈有敬意。”
造这样一个家,郭明哲试图追回已经逝去的童年,也为下一代再现和重塑童年的美好。另一方面,是传承老一辈交给自己的传统,温良恭俭让。
图片
一个老式磨盘被摆在了墙角,紧挨着一楼楼梯下的窗外,5岁小女儿最喜欢躲进这个洞穴看书过家家,他用窗外的“装置”,提醒儿女父辈曾经的辛劳。
图片
正对祖堂不远处,小小一池绿色,是池顶的水葫芦,也是郭明哲童年在田间地头常见到的水生植物
他在院子里挖了一个池塘,浅浅的池塘,放养了从附近田间地头捞回来的本土鱼虾蟹,这些小动物,是他小时候的天堂,如今也是儿子的最爱。
去拜拜的路上放置了沙坑,加上池塘,似乎每天走的这一段路,都像走在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之中,也意外地找回了小时候在乡间被叔伯婶婶照拂的邻里氛围。
图片
邻居们经常送来新鲜蔬果
整个村子都是孩子们的游戏场,孩子们到处野,还顺便为夫妻俩和周边农人的社交破了冰。
刚搬到这里的时候,邻居们还有点不敢接近。结果孩子们自己跑出去到处看,附近农人有种香蕉、莲雾、柠檬等等,孩子好奇于新事物忘记时间,父母不见孩子就出去找孩子,由此和周边的农人建立了联系。
图片
此后便一直常来常往,他们会收到大串香蕉——是可以分出来好几十串之多“根本吃不完”的量,各种水果、农作物,会按季节出现在家门口。郭家,也会回馈他们从城里买过来的蛋糕、点心。
“不计较,人和人之间是淳朴、良善的,这就是我希望孩子能在乡间感受和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