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最近爆火的《中国奇谭》中的浪浪山真的存在,并且就在甘肃

“ 走不出的浪浪山 ”
这句话近日在网络上十分流行
浪浪山到底是哪里?
它真的存在吗?
浪浪山
是国风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第一集
《小妖怪的夏天》中登场的虚拟地名
但在现实中居然也存在这个地名
就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图片
一起来看看地图上的浪浪山
真实面貌是什么样子吧!
图片
从卫星地图上看,
浪浪山
就像深深的皱纹,印在龟裂的土地上。
浪浪山,
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这里的田地大多以梯田为主,
县海拔1735—2664米,
东乡全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
自然条件极端严酷,
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
图片
“走不出的浪浪山”
不仅是动漫小妖的辛酸坎坷
也是曾经临夏州东乡县人民的真实写照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相接地带
1750条梁峁、3083条沟壑,
围城般的奇特地貌,
被称为“地球的肋骨”“大山聚会的地方”,
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严酷。
全县38万群众分散居住在梁峁沟壑中,
生活成本极高,脱贫难度极大,
贫瘠的地理环境给这里的发展上了一把“枷锁”,
不仅禁锢住人们通往远方的脚步,
更限制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昔日人背畜驮吃水难、出行也难
图片
昔日民居
自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起,
这片盛满深情的土地就孕育着强劲的发展活力,
正在绘就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东乡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经过胼手胝足、不懈奋斗的努力,
让长期困扰东乡群众的难题逐渐解决。
图片
图片
东乡县折红路、锁关路等骨干公路建成通车,
硬化村组道路1183.7公里,
逐步形成联通城乡的交通网络,
村民们告别了出行难、行路难的困局,
这里变得“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图片
图片
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
这里的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拉到了院中和灶房里,
解决居民饮水,改善生活条件。
图片
图片
住宅改造建设,
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灰瓦房悄然建起,
村民从低矮破旧的老屋搬迁进了
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农村”,
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宅院。
图片
建立了扶贫车间,
民族特色食品加工厂办起来,
羊产业发展起来,
农家乐兴起来了,
一个个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图片
图片
在东乡县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贫困的乡村向时代昂首阔步,
奋进向前的山村,
它们都展现着新的时代容颜。
今天的东乡,
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
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图片
当你沿着崭新宽阔的折红二级公路行驶,
来到东乡县,
你会看到刘家峡库区岸边的河滩镇农民,
也把游山、玩水、体验农家生活的乡村游
打造得越来越完美。
图片
图片
黄河的支流洮河从这里流过,
不仅孕育出“陇上杏花第一村”,
也馈赠给东乡深烙着本土印记的物产,
椒树满山乡、大接杏盈满枝。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大概想象不到,
远古的东乡也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
是古生物栖息的乐园,
在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古生物化石,
东乡县博物馆收藏的甘肃副长吻猴头骨化石,
是国内唯一现存的副长吻猴头骨化石。
还有郭泥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点,
牙沟巨犀古动物化石点,
龙担真马动物群化石点等遗迹,
见证这里生命力强盛的远古文明。
图片
图片
远古时期这里迸发出了人类文明最早的星火,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
在东乡县境内交相辉映,
林家遗址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中华第一刀”,
将中国青铜冶炼史提前了一千年。
图片
图片
当你来到这里,你会发现
在山峦起伏的黄土山坡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千百年来,东乡族世世代代辛勤劳作,
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而又贫瘠的土地上,
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与大自然作顽强抗争的过程中,
创造出了说唱体民间叙事长诗、花儿、
宴席曲、民族舞蹈等独特的东乡族民间文化艺术。
图片
图片
图片
干旱可能是每个人对于东乡这片土地最原始的记忆,
可是因为这里手抓肉的品味和品质,
给这块多彩的土地带来了多少的滋润和希望。
东乡一半的味道,是在羊肉里蕴藏的。
图片
图片
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
一手持刀切割,一手抓肉入口,
虽然吃得嘴油手滑,
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
质嫩滑软,滋味不凡,
东乡手抓羊肉也成为了临夏敬客招待的上好美食。
图片
春节的脚步正在慢慢走进,
临夏浪浪山的各家各户张灯结彩,
在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已经走出浪浪山的游子们也在过年回家团圆的路上,
手机前的你不妨也带着亲友,
来临夏东乡,
走进浪浪山,
感受红火年味,
在美食与魅力民俗中,
放松身心,寻觅安逸美好!
文字:微游甘肃编辑部 王永进
图片:临夏州文旅局、新华网、民族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