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徐习军、于洋:《海州有部〈镜花缘〉》

图片
《海州有部〈镜花缘〉》,徐习军、于洋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内容简介
《镜花缘》是清代海州“板浦寓公”李汝珍创作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海州文化在《镜花缘》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海州有部镜花缘》得到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政府文化项目资助,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12月出版,全书35万多字,大16开本416页。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徐永斌博士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家、著名作家彭云先生作序,时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张文宝先生作跋。
《海州有部镜花缘》虽涉及到《镜花缘》主题研究,但重点不在文本,而是放在业界涉足并不太多的文本以外的《镜花缘》历史文化资料文献研究,以《镜花缘》诞生地海州板浦为视点,选题取向着重探讨《镜花缘》与博大精深的海州文化之间的关联。两位作者都是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又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研究功底,通过浩如烟海的资料梳理,厘清了《镜花缘》这部书、作者这个人、成书背景地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其文脉。
《海州有部镜花缘》分为五部三十章九十节,从《奇书:才学奇书镜花缘》《奇人:文坛奇人李汝珍》《名镇:板浦孳乳育名著》《名郡:奇书纵横写海州》《奇缘:镜花水月结因缘》五个方面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所涉及的板浦名镇的文化底蕴、李汝珍身世才学、《镜花缘》中海州书写、海州人对《镜花缘》创作和研究的贡献,辨析了自而是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镜花缘》公案”、汇集了《镜花缘》的清代版本、梳理了《镜花缘》的海外传播,并对《镜花缘》本身的文本、版本、传播等进行了研究归总,荟萃了大量《镜花缘》成书的历史背景、人文史料,是迄今为止业界最为全面的《镜花缘》研究、普及和传播的专著。
目  录
本土名著探奥义 镜花水月说海州
——《海州有部镜花缘》序  徐永斌
研究海邦名著  传承乡土文化  彭云
导言:奇书·奇人·名镇 
奇书:才学奇书《镜花缘》
奇人:文坛奇人李汝珍
名镇:海州板浦出名著
第一部 奇书篇:才学奇书《镜花缘》
第一章  千古奇书《镜花缘》
    第一节  提倡女权  主题高扬
    第二节  展示才学  小说翘楚
    第三节  邻比“万宝” 百科全书
第二章  作者纠葛《镜花缘》
    第一节  作者公案  发轫海州
    第二节  孙吴对决  许李之争
    第三节  作者诸说  认定汝珍
第三章  版本纷扰《镜花缘》
    第一节  版本考释  尚未穷尽
    第二节  清版繁杂  各有千秋
    第三节  诸多清版  海州有缘
第四章  学术批评《镜花缘》
    第一节  初刻问世  学术肇始
    第二节  民国研究  专题鲜明
    第三节  当代研究  日趋繁荣
第五章  海外传播《镜花缘》
    第一节  英语世界  好评如潮
    第二节  东亚传播  日韩为要
    第三节  传钞纸贵  不胫万里
第二部 奇人篇:文坛奇人李汝珍
第一章  板浦寓公李汝珍
    第一节  随兄宦游  寓居板浦
    第二节  受业凌氏  文化入圈
    第三节  文人交游  风云际会
第二章  凡夫俗子李汝珍
    第一节  为试官运  捐治水吏
    第二节  啃兄一族  世俗生活
    第三节 《音学》改名 禀办盗版
第三章  音学大家李汝珍
    第一节  《李氏音鉴》 学问佳构
    第二节   研究精深  穷源索引  
    第三节   音韵大家  学源乾嘉
第四章  精于弈理李汝珍
    第一节  二百年前  板浦公弈
    第二节  精于弈理  著述《受子》
    第三节  名家对弈  博弈人生
第五章  学识渊博李汝珍
    第一节  文史博学  枕经葃史
    第二节  文理双修  兼收并蓄
    第三节  杂学诸多  博识多通
第六章  多才多艺李汝珍
    第一节  琴棋书画  博雅多能
    第二节  游戏运动  皆有所长
    第三节  酒令茶艺  无所不通
第三部  名镇篇:古镇孳乳育名著
第一章  文化沃壤育名著
    第一节  古镇板浦  历史悠久
    第二节  自然禀赋  海属明珠 
    第三节  多元文化  根在淮盐
第二章  文人武士聚板浦
    第一节  国学大师  凌氏廷堪  
    第二节  东海二宝  才子二许
    第三节  文武兼备  英杰辈出
第三章  美食文化在板浦
    第一节  缘起淮盐  博大精深
    第二节  汪氏滴醋  香飘八荒
    第三节  美食萃聚  食在板浦
第四章  历史遗存古板浦
    第一节  古迹遗存  见证辉煌
    第二节  衙门府邸  历史风采
    第三节  文物遗址  记忆久远
第五章  驰誉流芳说教育
    第一节  名人故居  文化荣光
    第二节  书院学堂  源远流长
    第三节  现代教育  兴盛发展
第六章  古镇文脉系乡愁
    第一节  乡愁记忆  文脉悠长
    第二节  民间杂艺  异彩纷呈
    第三节  五大宫调  源自板浦
第四部 奇郡篇:奇书纵横写海州
第一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地望
    第一节  山海环境  指向海州
    第二节  仙境蓬莱  缤纷世界
    第三节 书写背景  黄海云台 
第二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元素
    第一节  镜花故事  海州传说
    第二节  文本用语  海属方言
    第三节  民俗民风  海气氤氲
第三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饮食
    第一节  海州美食   镜花有缘
    第二节  云雾山茶   镜花香茗   
    第三节  海州辣黄   镜花名酒
第四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戏曲
    第一节  音乐书写  海州韵律
    第二节  戏曲活动  海州传播   
    第三节  梨园逸事  海州魅力
第五章《镜花缘》中的海州杂艺
    第一节  海州游戏  贯穿全书
    第二节  博戏杂艺  海州特色   
    第三节  智能文体  海州风貌
第六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本草
    第一节  医药描写  溯源海州
    第二节  博物本草  生于云台
    第三节  药食同源  海州物产
第五部  奇缘篇:镜花水月结因缘
第一章  海州文人的《镜花缘》情怀
    第一节  佳讯开拓  现代研究
    第二节  彭云研究  当代拓展
    第三节  洪甫考据  挖掘精深
第二章  李明友还原李汝珍师友
    第一节  镜花结缘  潜心研究
    第二节  成果卓著  享誉学界
    第三节  师友年谱  填补空白
第三章  姚祥麟深耕板浦文化
    第一节  广搜博览  苦心孤诣
    第二节  板浦春秋  乡邦文献
    第三节  汝珍情结  传承文脉
第四章 “镜花水月”怀故人
    第一节  镜花水月  馆藏纪念
    第二节  馆长光玉  倾情奉献
    第三节  爱国主义  文化传承
第五章 《镜花缘》的收藏开发
    第一节  丁坚结缘  源于祖父
    第二节  镜花收藏  情系故乡
    第三节  产业开发  文旅赋能
第六章 《镜花缘》的海州平台
    第一节  学术小组  研究发端
    第二节  研究学会  搭建平台
    第三节  学术研讨  文化承载
《海州有部镜花缘》序  张文宝
后记  徐习军
本土名著探奥义   镜花水月说海州
——《海州有部镜花缘》序
徐永斌
中国文学从远古神话到诸子百家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路走来,走到淮北盐都古板浦,留下镜花水月一奇书。
图片
《话说李汝珍》
业界有“俗话”说 “明清小说看江苏”,说明大家公认江苏是明清小说的一座高原,在这座高原上,有多座“高峰”,其中连云港(海州)便是其一。不仅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四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海州关联,还有《镜花缘》《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续金瓶梅》等,或诞生于海州、或以海州为写作背景、或浸润着海洲文化,都与海州有着割不断的关联。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镜花缘》,是长期寓居板浦的李汝珍所作,也是地道的诞生于海州板浦之作,虽业界仍有个别学者提出过异议,但总体上看应该不存多大疑问。今读到徐习军、于洋所撰的三十多万言的《海州有部镜花缘》,更加深了我对《镜花缘》诞生于板浦的信心。
1
业界关于《镜花缘》的研究,除海州本土研究者孙佳讯先生等人外,几乎都聚焦于文本研究,作者徐习军、于洋都是知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如果也聚焦于《镜花缘》文本研究,那么写出一部“《镜花缘》研究”书来应当是相当容易的,然而作者的研究取向不在于文本,尽管在《海州有部镜花缘》中也涉及到文本主题等研究,但作者趋向于对本土名著探究奥义,借镜花水月来说海州,因而其重点是放在业界涉足并不太多的文本以外的历史资料文献研究,特别是《镜花缘》与海州文化这个趋向,应该是作者的自我挑战。
图片
王宏喜绘《汝珍著书图》
作者通过《镜花缘》的作者纠葛与版本纷扰、《镜花缘》的学术批评与境外传播等章节,将主要发生于海州本土的“作者公案”诸说进行厘清,认定李汝珍是无可争辩的作者。李汝珍除了《镜花缘》外,还有《李氏音鉴》《受子谱》两部著作传世,大约《镜花缘》的名气之大而淹没了《李氏音鉴》和《受子谱》,因此研究《李氏音鉴》和《受子谱》的相关资料也很少。
然而,在《海州有部镜花缘》中,作者挖掘了很多史料,所以关于李汝珍作为一个音韵大咖和博弈高手的研究也十分到位,对学界的研究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在《海州有部镜花缘》中,通过陆续呈现的纷繁复杂的清代版本梳理,认为“诸多清版,皆结缘海州缘”;通过《镜花缘》从初刻问世肇始学术开端,到专题鲜明的民国研究,再到日臻繁荣的当代研究,对《镜花缘》学术批评史进行了归总;通过分析《镜花缘》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对《镜花缘》的海境外传播进行了梳理。
《镜花缘》作为海州的文化“特产”,必须以令人信服的研究来说明它就他是“海州制造”。为此,徐习军、于洋用了“《镜花缘》中的海州地望”“《镜花缘》中的海州元素”“《镜花缘》中的海州饮食”“《镜花缘》中的海州戏曲”“《镜花缘》中的海州杂艺”“《镜花缘》中的海州本草”等六个章节,来阐明《镜花缘》与海州的联系。
图片
香港太平书局版《镜花缘》
2
作为一部古典才学小说名著《镜花缘》,诞生于板浦。不仅仅是李汝珍独独青睐板浦,也是板浦的文化沃壤滋润使然。《镜花缘》中保存了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文艺、科普、民俗等资料,在写实中满溢着理想、幻想;在展开故事的同时,又探讨深奥的学术理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虽然小说是“杂其种种人合成一个”的虚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地望”描写成为判定这个作品产地的“基因”,小说里的地望当然具有真实背景的地理位置和虚构的场所两类,《镜花缘》是“淮盐文化”的结晶,其地望显然是在海属地区——今海赣沭灌地区,作者细察《镜花缘》文本发现,其地望主要在海州湾畔的大海、云台山一带,《镜花缘》山海环境的描写以及“海外”诸国的记叙,几乎全是海州湾特色,不仅融入海赣沭灌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更有景物、自然风貌、当地名称的描写皆有当地背景,这与作者李汝珍常年学习、创作生活在海州板浦,对海州湾认知比较全面有直接关系。
图片
李汝珍纪念馆
阅读《海州有部镜花缘》,可以令人信服地了解到,《镜花缘》中有大量的海州元素,海州描写构建了《镜花缘》的重要骨架和脉络。
诸如大量的镜花故事,源于海州传说,《镜花缘》的文本用语也多是海属方言的语言风格,特别是《镜花缘》中的民俗民风,凸显海气氤氲;《镜花缘》中的海州美食、云台山云雾山茶、 海州辣黄酒的描写,几乎是板浦美食的小说版;《镜花缘》中的音乐书写大量海州韵律,包括裹国家级非遗“海州五大宫调”在《镜花缘》中都有涉及,海州地方戏曲、梨园轶事、海州游戏、博戏杂艺、 文体旅行,充斥全书,无不显示出海州魅力。
3
古之士子为学,经史之外,多涉医学,所谓“岐黄济世”之说,历来为读书人所强调。从《镜花缘》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汝珍精通医药,他借在书中多九公的嘴、唐敖的笔,向人们传授中医药知识和一些简便易行的民间验方。
清末定一《小说丛话》云《镜花缘》:“其中所载药方,皆发人之所未发,屡试屡效。”即便是为了展示医学才华,李汝珍也不去脱离他所生活的海州背景。
通过《海州有部镜花缘》作者的梳理研究,《镜花缘》中记载的诸多药方、诊病治疗之方法,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大多能找到其出处。找不到出处的,毋容置疑出自作者李汝珍所生活的海州。《镜花缘》中的海州本草描写,这也是最有力度、最能够说服读者的,书中的医药描写多源自海州,所写博物本草,多生于海州云台山。海州有“三宝”——辣黄酒、葛藤粉、山螃蟹。
图片
《李汝珍师友年谱》
每一“宝”都是李汝珍描写的侧重点。“海州的辣黄酒特养生,云台山的葛藤粉最解酒,云台山的山螃蟹能接骨”在海州享有盛誉,也让《镜花缘》因之而生辉添彩。
《镜花缘》记载的天下51种名酒之一的“海州辣黄酒”,它是一款健身类的药酒,在这款药酒里珍藏着宝贵的中医医理;“葛藤粉”,既是解酒特效药,又是美食、美味,营养、补品,“惟有海州云台山所产最佳”;“山螃蟹”,味道特鲜美,接骨有奇效,云台山涧水里、岩石下,无处皆可觅得。菊花、柏叶、槐角,金银花、桑树叶、榆树叶,海州物产,医药同源,尽数涉猎其中。荠菜、秋葵,山珍、海味,既是佳肴美食,又是治病良药,无不被李汝珍收进《镜花缘》中。
通过徐习军、于洋的梳理,读者能够信服地认可《镜花缘》文本中的这些医药、风物描写,源于海州。可见,《镜花缘》文本描写与海州是割舍不断的。
李汝珍纪念馆开馆纪念明信片
4
《镜花缘》诞生以来的200多年间,海州也是《镜花缘》研究和传播最为活跃的地区,从海州本土文化人孙佳讯、吴鲁星等人与胡适、郑振铎的探讨开始,开启了《镜花缘》的现代研究,本土文化人、《镜花缘》研究会的创始人彭云、张传藻、李洪甫等,20世纪80年代初拉开了《镜花缘》当代学术研究的帷幕,本土当今学者继续传承前人的事业。
80年代初成立的“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小组”乃至升级后的“《镜花缘》研究会”,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以《镜花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术组织。这个学术组织及其学术研究,不仅成就了新时期《镜花缘》学术研究的开端,也搭建了《镜花缘》研究的平台,更是为《镜花缘》研究和文化活动提供了载体。
在这个平台上,汇聚了一大批《镜花缘》研究专家、大专院校优秀学者、社科工作者和文化产业实践者,对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区域文学的研究,深入探讨连云港区域文学的艺术魅力,以学术繁荣助力连云港城市文化建设,以文化创意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起到了积极的智库作用。
图片
汇评本《镜花缘》
在《海州有部镜花缘》中,读者也能读到编著《李汝珍师友年谱》的学者李明友先生潜心耕耘的身影,看到深耕板浦文化、著述百余万言《板浦春秋》的姚祥麟先生孜孜以求的目光,从青年熬到老年,持之以恒30年守候的李汝珍纪念馆馆长杨光玉的倾情奉献,以及那个《镜花缘》收藏家丁坚的故乡情怀……这些梳理,为《镜花缘》研究和《镜花缘》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
《海州有部镜花缘》是第一部《镜花缘》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专门文献,一定会在业界发挥其重要作用,也将凸显其在学界的价值。
是为序。
研究海邦名著  传承乡土文化
彭云
《镜花缘》是诞生于海州板浦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作者是长期“寓居板浦”的李汝珍,写的是海州山水和海州人文风俗,这是被胡适、鲁迅等大师都推崇的一部好书,然而与《西游记》等本土关联的文学名著相比,《镜花缘》这样一部名著似乎趋于小众化,无论对于传承本土文化、还是对于中国明清小说而言,都是很不公正的,这也成为海州文化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图片
《李氏音鉴》
1983年夏,在江苏省文联与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由连云港市文联牵头,成立了连云港市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镜花缘》学术组织——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小组,成员有夏兴仁、李洪甫、张传藻、余克超、丁义珍、戴筱玲、桑林、彭云等人,由我和夏兴仁任正副组长。
1984年2月,春节刚过,镜花缘研究小组成员夏兴仁、李洪甫、彭云等人一起到灌云县埠苴村查访李汝珍的墓地,进行了作者李汝珍身世及遗迹的调查访问工作。虽没有查访到李汝珍的墓地,却意外发现许桂林和夫人夏氏的合葬墓,确定了许乔林的墓地位置。
小组成员夏兴仁还专程到李汝珍的原籍大兴县进行查访,从外地复印了一些资料,丰富了本市的《镜花缘》研究资料。小组成员李洪甫先生结合自己的博物馆工作,在故纸堆中发现一套《镜花缘》善本书,如今被业界称为“连博本”。
《镜花缘》研究小组成立后,江苏省文联李进主席亲自批给研究小组活动经费两千元,用这笔钱于1983年11月和1984年10月,先后编印了两期《镜花缘研究》,后又与1987年10月编印出版第三期《镜花缘研究》,三期杂志共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大部分是本地作者的作品。
比如,时居南京、毕生从事《镜花缘》作者和版本研究的孙佳讯,常常感叹“孤军奋战”,当他了解到家乡成立了《镜花缘》研究小组时非常高兴,不顾年事已高,还积极为《镜花缘研究》提供成果,听说要开《镜花缘》学术研讨会,抱病撰写会议论文。
图片
《镜花缘公案辨疑》
当时在徐州师范学院任教的李时人先生(后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导,已病故),非常关心家乡的《镜花缘》研究,为研究小组积极出谋划策、亲自提供论文,还协助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连云港参加《镜花缘》学术研讨会。
研究小组团结了全市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撰写了一批《镜花缘》研究文章,为共同搞好《镜花缘》研究,研究小组注重与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交流,何满子、胡邦炜、沈伯俊、王丽娜、端木蕻良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特地为《镜花缘研究》撰写稿件的,支持研究小组的活动。
除了编印了《镜花缘研究》辑刊,组织学术研讨交流外,还利用一些学术会议积极宣传《镜花缘》的价值和研究成果,在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战略部署中,《镜花缘》研究被列为连云港市的侧重点。
在《镜花缘》 研究小组艰辛努力工作3年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我市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适应文化研究和交流工作的开展,成立《镜花缘》研究会的条件已经成熟,经过研究小组的精心筹备,1986年7月25日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正式成立,《镜花缘》研究小组实现了转型升级,同时,全市广大《镜花缘》研究者、《镜花缘》文化推广者、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
图片
《镜花缘研究》第一辑
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以《镜花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术组织。这个学术组织及其学术研究,不仅成就了新时期《镜花缘》学术研究的开端,也搭建了《镜花缘》研究的平台,更是为《镜花缘》研究和文化活动提供了载体。
当下,镜花缘研究会历史地传承到了以徐习军、于洋等为领导班子的年轻一代肩上。作为学者,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竭尽努力、不辞辛劳、不惜汗水、播撒心血的传统,跋涉于《镜花缘》学术研究的荆棘之;作为乡邦文化人,他们团结全市《镜花缘》研究者和镜花缘文化爱好者,不仅开展《镜花缘》学术研讨,搞好《镜花缘》文化活动,恢复出版《镜花缘研究》杂志,还积极地普及《镜花缘》文化,我在《苍梧晚》报上看到他们为研究普及《镜花缘》开设的专栏,连续刊载90个整版的《镜花水月说海州》,就感觉到他们对《镜花缘》研究较为深入,对海州板浦历史文化挖掘比较精深,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乡土文化的挚爱与热忱。
如今,他们又向业界奉献出一部三四十万字的专著《海州有部镜花缘》,这是本土继20世纪80年代孙佳讯先生《〈镜花缘〉公案辨疑》之后的又一部关于《镜花缘》研究的专著,可喜可贺。
《镜花水月说海州》这部专著,从“奇书篇:才学名著《镜花缘》”“奇人篇:文坛奇人李汝珍”“奇镇篇:古镇板浦出名著”“奇事篇:奇书纵横中海州”“奇缘篇:镜花水月结因缘”五个方面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所涉及的板浦名镇的文化底蕴、李汝珍身世才学、镜花缘中海州书写、海州人对镜花缘创作和研究的贡献,以及《镜花缘》本身的文本、版本、作者辨析、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进行了研究归总,荟萃了大量关于《镜花缘》成书的历史背景、作者的身世谜团、文本的主题思想、海州的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
图片
《读清代小说〈镜花缘〉——十九世纪音韵学家编写的谐谑游戏故事》,加部勇一郎著,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9年3月刊行。
作者徐习军作为《镜花缘》诞生地板浦人,于洋也为海州人,大约与李汝珍有着共同的文化、乡俗背景,他们对《镜花缘》理解透彻、研究精深,因而他们在书中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妙趣横生,全方位展示了连云港市《镜花缘》学术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对连云港市《镜花缘》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我充满期待。
期望习军、于洋小友,为推进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和镜花缘文化传承,进一步深耕细作,为连云港市开拓出一条走向文化繁荣发展的坦途!
《海州有部镜花缘》跋
张文宝
1
当今海州,是苏北的一座小城,位于江苏东北一隅连云港市下属城区。
古之海州,是中国的著名都市,历史上曾为东海名郡、朝廷直隶之州。
作为经济富庶之地,仅仅大清朝的财政,十之有一就出自于海州盐税。
图片
道光元年刊本《镜花缘》
作为历史文化重镇,新石器时期的中华古城“藤花落遗址”,约7000年前东方天书将军崖岩画,齐鲁会盟夹谷山,秦始皇立石秦东门,徐福东渡扶桑,道教经典《太平青领书》,佛从海上来第一站孔望山摩崖造像,以及当代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交汇点,都是说的从古朐山到今海州。
作为中国文学名城,众多诗词大咖、文坛高人在海州留下丰厚的著述;诸多文学名著出自海州或与海州有关联,诸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四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续金瓶梅》《窦娥冤》《夷坚志》《纪闻》等,或诞生于海州、或以海州为写作背景、或浸润着海州文化,都与海州有着割不断的关联。
被胡适、鲁迅等众多大咖推崇的文学名著《镜花缘》,就是在海州板浦“久作寓公”的李汝珍沐浴着海州文化书写而成的一部大著,这部“与万宝全书比邻”的才学小说,是地道的“海州制造”!
2
我年轻时读过《镜花缘》,有过一点思考,写过一篇文章。时间久远,《镜花缘》书中一些主要故事情节,依然记忆犹新。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对这部古典名著有更多的思考,没有更多把它与海州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次,看到徐习军、于洋两位好友撰写的《海州有部镜花缘》书稿,颇为震动,一部《镜花缘》,居然是那么的“海州”!
图片
《孙继芳绘镜花缘》
《海州有部镜花缘》一书,洋洋洒洒近40万言,叙述了一部名著与一座名城之间的交融。全书导言近一万字,将奇书《镜花缘》、奇人李汝珍、奇镇古板浦条分缕析地展示给读者,读完三节“导言”便可以对全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就是这三节导言,让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放得下书稿,产生了阅读渴望,再忙也不忍中断你的阅读。
三十多万字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导言之后全书分为“五篇”,每篇的结构近乎“整齐划一”,每篇设置“六章”,每章有“三节”。
“奇书篇:才学名著《镜花缘》”,梳理《镜花缘》这部书提倡女权的主题思想以及展示才学的创作特色;厘清学界关于《镜花缘》作者公案的纷争、版本纷扰;对《镜花缘》学术研究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奇人篇:文坛奇人李汝珍”,对李汝珍身世才学、在海州的文人交游进行了考察,捐治水吏的始末,以及他的生活依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李汝珍是一个凡夫俗子的“啃兄族”,言人所未言。
图片
《镜花缘丛考》
“奇镇篇:板浦孳乳育名著”,梳理了海州板浦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这样的文化孕育出名著《镜花缘》的前世今生。
“奇事篇:奇书纵横中海州”,通过对《镜花缘》的海州地望、海州元素、海州饮食、海州音乐戏曲、海州杂艺、海州民俗风情以及海州本草的描写,做实了《镜花缘》产于海州,是地道的“海州制造”。
“奇缘篇:镜花水月结因缘”,荟萃了大量关于《镜花缘》成书的历史背景、海州文化等人文因素。
作者之一的徐习军,是我四十年的文友,我知道他是地道的《镜花缘》诞生地板浦人,大约与李汝珍有着共同的文化、乡俗背景,除了对《镜花缘》理解透彻挖掘精深外,也能在书中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妙趣横生。
3
读完《海州有部镜花缘》书稿,我更解开了作者李汝珍的身世谜团,长期在板浦生活的经历让他得到海州文化的熏染,他求学于海洲,以经学大师凌廷堪为师,缔结板浦望族许氏姻缘,与板浦“二许”、中正“二乔”、东辛“二程”、板浦“二吴”等学界名流交游唱和,在《镜花缘》中充溢着李汝珍那浓浓的海州情结。
我在写作板浦《汪氏三兄弟》一书时,对板浦有过比较全面的考察,也得到过板浦历史文化名家姚祥麟先生的关照,自认为对板浦历史文化是比较了解的。
图片
《绘图镜花缘》之晚芳图
读了《海州有部镜花缘》书稿,我对悠远而醇厚的板浦历史文化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印象升华,作者挖掘板浦文化也是十分精到,在姚祥麟先生《板浦春秋》所展现的板浦历史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板浦之所以为板浦的理论上的升华,在板浦峙云门的变迁、宋金交战时东辛古城的面貌、海属地区唯一武状元卞赓的生平等板浦历史文化的挖掘颇有独到的见解,对民国时海灌分之后的原因探索也言人之所未言……
总之,通过《海州有部镜花缘》的阅读,让读者生生地感受到,这个曾经的淮北盐都,大师辈出、乾嘉学人荟萃,商贾云集、文化养分充沛的海州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有“灵魂”的古镇,也因此才能孕育出《镜花缘》这样的文学名著。
4
在《海州有部镜花缘》中,专门设立“奇缘篇:镜花水月结因缘”,用6章18节的内容叙写了海州文人的《镜花缘》情怀。从孙佳讯开拓现代研究,到彭云拓展当代研究,再到李洪甫等海州文化人对《镜花缘》挖掘精深的考据,以及李明友还原李汝珍师友的《李汝珍师友年谱》、乡邦文化人、百万言《板浦春秋》作者姚祥麟老人对板浦文化的深耕,再到李汝珍纪念馆杨光玉馆长30年的倾情奉献,《镜花缘》收藏家丁坚情系故乡的感人情怀,展示了海州人对《镜花缘》研究和《镜花缘》文化传承的不懈追求。
图片
《探索西游记与镜花缘》
《海州有部镜花缘》对海州的《镜花缘》研究、传播平台作了阐述,从80年代初本土《镜花缘》研究发端的学术研究小组,到《镜花缘》研究学会搭建起学术平台,再通过历次研讨会、学术刊物实现学术研讨和文化承载的无缝对接,记录了大量的《镜花缘》学术研究史料,这也是本书功不可没之处。
2020年11月于海州水木华园   
后  记
《镜花缘》作为一部才学小说,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文学名著;《镜花缘》作为海州本土特产,一直为海州文化人所重视,为海州民众所津津乐道。
《镜花缘》传承着海州文化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海州元素,不仅小说地望为海州背景,小说故事也多为海州人事和海州传说,小说语言、风物描写、文化民俗也均为海属风格。
然而,这部诞生并传承于海州的经典之作,除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产生过一定的轰动,在今日海州却声名黯然,远不如另一部与海州关联的小说《西游记》来得火热。
图片
《镜花缘简论》
作为本土文化人,我们心有戚戚然。我们始终感觉到,有一种使命在召唤我们,有一种责任也在催促我们,于是,挖掘《镜花缘》文化富矿,传承乡邦文化,便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于是,也就有了这部《海州有部〈镜花缘〉》。
研究本土文化,书写乡土文化,离不开本土历代前辈文人的积累,没有前人不辞辛劳、不惜汗水的文化积淀,不可能有地方文化的传承,我们在撰写《海州有部〈镜花缘〉》的过程中,就得益于前人的开拓。
昔有孙佳讯、吴鲁星等先人披荆斩棘,今有彭云、李明友、姚祥麟、李洪甫等前辈辛苦跋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也给了我们许多资料,特别是彭云先生主编的三辑《〈镜花缘〉研究》、李明友先生的《李汝珍师友年谱》、姚祥麟先生的《板浦春秋》等,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爬梳中省却了许多功夫,我们对老一辈的努力,心怀感念,心存感激,衷心感恩!
本书能够出版,得到了连云港海州区人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在此深表感谢。感谢连云港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镜花缘》研究会同仁的大力协助。
图片
道光八年光华堂刊本《镜花缘》
当然,要感谢的人很多:《苍梧晚报》陈婕编辑,曾精心编辑本书中的相关篇章在《苍梧晚报》连载传播;海州新华书店董哲先生为本书,联系出版不辞辛苦;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的当代开拓者、《镜花缘》研究会创始人彭云老不顾九十高龄为本书作序,鼓励后学;姚祥麟先生拖着病身亲自参加本书书稿征求意见座谈会,认真校改本书目次,让我们感动;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徐永斌研究员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张文宝先生为本书作跋,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提携、关爱,更有对《镜花缘》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精心编校,让我们感动不已。本书经过五次核审、校对,是我们历次在各家出版社出版作品所经历的最负责任、最认真、最精心的编校,虽然每一次审校反馈,都有让作者修缮的任务,但我们还是非常感激编辑的认真。
特别是第五校次的编审老师,对书中引用的每一条文献都进行了校核,不仅审校引用内容是否有讹误,还校核了文献的出处是否准确。如此负责人的编辑,让我这个干了大半辈子学报编辑的从业者也深怀感动,在此深表感谢。
崔娟同志精心设计版式,并悉心排版、校改,刘瑞莲同志为本书设计封面,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片
《镜花缘丛谈》
对于《镜花缘》研究,本书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研究小结。由于我们的学识水平浅陋,研究不精,加之研究文献所限,挖掘不深,书中错讹一定不少,殷切期望各位师友、各位读者予以指正,您的指正,将为我们纠错提供指导,也会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和传承《镜花缘》文化注入新的动力。
徐习军
2021 年12 月于海宁之都“仁让书房”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近照
徐习军,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长,江苏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退休前曾担任《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连云港市政协常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大陆桥物流专家委副主任。现为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承恩研究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连云港市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兼任多家智库委员、政府顾问等。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研究。
于洋,中共海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州区新闻办主任,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州区政协常委,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朐海书院执行院长,连云港市王尽美研究会尽美学院院长,连云港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主编海州文化丛书等多部,主要从事新闻宣传理论与管理、地方历史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研究。